“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和他的《神曲》

但丁(1265—1321)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杰作《神曲》和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维吉尔的

《伊尼德》、莎士比亚戏剧、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等齐名为不朽的世界名著。但丁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创作标志着中古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格律严整,富于创新,既首先创造出新的诗歌格律,又开用俗语创作诗歌之先河。

但丁自幼好学深思,博览群书,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学习修辞学,拉丁文和演说艺术。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学,掌握了中古文化领域

的广博知识,而且接触了大量拉丁诗人的作品、法国骑士传奇和普罗旺斯抒情诗。十八岁时,已学会作诗,与“温柔的新体”诗派领袖圭多·卡瓦尔坎蒂结下深厚友谊。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抒写对贝雅特丽齐的抒情诗集,名为《新生》。但丁对贝氏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带有强烈的神秘色采。诗人把她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并把她当作完美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和理想的化身,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断激起诗人的灵感,成为他多部文学名著的创作素材。但丁早所即热衷于政治,三十五岁被选为弗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他坚决反对教皇干涉弗罗伦萨内政,后被判永久流放。至死没有返回故乡。放逐期间,但丁游历意大利各地,继续从事反对教皇干涉政治、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斗争,同时先后创作了《飨宴》(1304—1307)、论俗语》

(1304—1308)、《帝制论》(1310?)和《神曲》(1307—1321)等重要著作。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全诗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组成。《神曲》原名“喜剧”,意即结局令人喜悦的故事。1515 年后人们为了表示对这部诗歌巨著的崇敬,给它加上“神圣”一词,以强调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巍峨崇宏的意境。

《神曲》的故事采用中古梦幻文学形式。诗中以自叙体的形式,叙述了诗人在“人生旅程的途中”迷了路,走进了黑暗的森林,当他正要登上一座披着阳光的山岗走出森林时,却忽然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这时,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齐的嘱托来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又游历了天国。游历的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曲。尽管全诗的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但贯串始终的主题是很明确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维吉尔象征哲学和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象征个人和人类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和错误,从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神学,她接替维吉尔作向导,引导但丁游天国,象征个人和人类通过信仰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认识最高真理和达到至善的过程,这种境界,是理性和哲学所不能及的。由此看来,《神曲》既总结了基督教的精神,又能冲破它的藩篱,展示新时代的新思想,表达他自己的新观点。换言之,《神曲》融合了希腊罗马的古代思潮和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思潮。浩浩荡荡的近、现代西方新文明的高潮也由此滥觞。《神曲》也因而被称为欧洲中世纪的百科全书。

《神曲》表现了但丁高度的艺术才能。全诗 14,233 行,构思宏伟,组织精细,成功地把诗人的生活经历、宗教思想、爱国热情,把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更可贵的是诗人以他那别出心裁、严密细致的韵律及结构形式建成了一座结构匀称且富象征意义的“三棱体建筑”:全诗分为三部或三篇,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象征他所梦游的三界。每篇由三十三个歌组成,一共九十九歌,加上序曲共一百歌。更惊人的是全书一百歌一律用“三行诗律”(terzarima)写成。每个歌都是由三行诗节一环扣一环, 连锁接成的长链条。它的韵式是:

aba bcb cdc ded efe⋯⋯xyx y

也就是说第一节的一、三两行押韵,第二行与下一节的第一、三两行押韵, 第二节的第二行又与第三节的一、三两行押韵⋯⋯这样一直押到底,到最后一节结束时,再加一行和末节的第二行押韵。这里引《神曲》的第一歌头三

节和末节为例:

当我一生旅程的中途, a

我在一个阴翳的森林里, b

一觉醒来便失去了正路。 a

啊,那是一个多么凄凉的荒地 b

林中的崎驱难行呀,难以言语形容, c

我一想到它就不寒而栗。 b

那真是死一般的苦痛, c

且慢讲述我遇到引导我的好人, d 得先说一说那儿可怕的种种 c

⋯⋯

“我愿跟你到地狱净界的嵩岑, x

去一看沉溺在苦难深渊中的灵魂, y

去寻找圣彼得所掌管的城门。” x

于是他在前头走,我在后头跟。 y

全诗一百歌都采用这样格律严整,环环紧扣的韵式。此外,全诗处处离不开“3”这个数字。诗人所描写的地狱有九(3×3)层,天堂分为九(3×3) 天。数字“3”是中世纪基督教所崇奉为神圣的数字之一。因此,诗人把“3” 作为神圣的象征,象征着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而且全诗三篇,每篇的结束处,都以“群星”二字作结:《地狱篇》的结句是:

“再看见那灿烂的群星。”

《炼狱篇》的结句是:

“我已洁净,准备上升于群星。”

《天堂篇》的结句是: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可见,《神曲》的严密结构,是无懈可击的。

但丁创始的这种连环套式的三行韵律,为许多诗人模仿。彼特拉克、卜迦丘把它用于寓言诗创作。十六世纪英国诗人怀亚特最上把这种押韵引入英语诗。十八世纪意大利人蒙蒂把它用于主要的诗作中,有“新但丁”之称。到十九、二十世纪,法国、德国诗人对这种韵式也有了尝试。英国诗人拜伦曾用它写了《但丁的预言》一诗。雪莱用它创作了长达五百五十多行的抒情长诗《生命的胜利》,并在他的《西风颂》中把这种韵式发展为“三行韵律十四行诗”,即;ababcbcdcdedee。《西风颂》由五个这样的“三行韵律十四行诗”所构成。然而,尽管但丁《神曲》中的三行韵律广为后人所延用, 这种韵式的象征意义却已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