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与他的十四行诗

意大利诗人弗朗切斯柯·彼特拉克(1304—1374)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个大诗人。他是把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看作黑暗“中世纪”的第一人,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第一个近代人”。

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个公证人,因参加佛罗伦萨的政治斗争,与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少年时代住在普洛旺斯。受当地诗歌传统的影响。年轻时代在法国学过法律和修辞。但他酷爱文学,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深有研究。他在意大利和欧洲各国旅行,致力于搜集古代手稿,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来打破当时的昏睡状态。他主张基督教必须与古代文化结合。他写了大量的拉丁文著作、政论、诗歌和书信,三十余岁已名闻全欧。1340 年罗马和巴黎同时决定授予彼特拉克“桂冠诗人”的光荣称号。

彼特拉克最优秀的诗作,是他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抒情诗集《歌集》。全书共收集了诗人创作于 1330 年至逝世前四十多年间的 366 首诗歌,其中以十四行诗为主,间有六行诗和歌谣体。《歌集》的主要内容是描写诗人对劳拉的爱情和思念,诗中的劳拉是个理想化的妇女形象。二十三岁时,诗人爱上了劳拉。这爱情从此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创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劳拉嫁给了一位骑士,后来在席卷整个欧洲的大瘟疫中病逝。这使诗人悲痛欲绝。为了纪念劳拉,诗人将他多年为劳拉创作的抒情诗修改、整理出版。彼特拉克的这个爱情故事与但丁的《新生》相似,但《歌集》的现在色彩比

《新生》浓厚得多,写的已不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是现在的爱情。彼特拉克的诗已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行动”,而是开拓了用诗描绘心灵活动的广阔领域。他用十四行诗的形式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去探掘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秘密,并能在一个主题中找出无穷微妙的变奏。此外,《歌集》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这些诗冲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樊篱,表达了以人与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新世界观和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然而,能使彼特拉在世界诗史上名垂青史的要算《歌集》中的诗体—— 十四行诗。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推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繁荣。虽然这一诗体出自意大利中世纪“西西里诗派”诗人连蒂尼(1246?- 1250?)之手,但彼特拉克使它成了当时最重要的抒情诗体,而风靡欧洲。于是,它便冠上了“彼特拉克体”的名称。

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魅力最见于其结构层次分明,分为前八行诗组和后六行诗组。从韵式上看,前八行诗组包含两组“抱韵”,即 abbaabba;后六行诗组的韵多变,常见的有 cde,cde 和 cdcdcd 两种。这样,全诗形成“4433”的结构,寓变化于整齐之,寓于结构美,韵脚又错落有致。美国诗学专家普莱明杰认为如果十四行诗上下两阕的行数平分秋色,就会产生一种完全对称的视觉效果,宛如一幅布局过于刻板对称的画面,难以产生抑扬张驰的诗歌审美艺术效果。

彼特拉克体的另一个特色是在第八行的末尾有一个停顿,随着在第九行开头则有一个突转(volta 或 turn)。闻一多先生曾将十四行诗的逻辑结构概括为“起、承、转、合”等四个阶段,其中“转”便指第九行这一“突转”。他认为“‘承’是连着‘起’来的,但‘转’却不能连着‘承’走,否则就转不过来了。⋯⋯一篇精神往往得靠一转一合。总之,一首理想的十四行诗, 应该是个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直线。”一般地说,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头四行引出主题,随后四行进一步展开叙述,在后六行组的开头插入一个逻辑或情感上的“突转”,但其后的内容则为前八行诗组所途述的的问题作答。这种结构酷似人们通常从客观观察入手进而推导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前后呼应,逻辑严谨。可见,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是密不可分。

下面我们看看飞白先生译自意大利语的一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我形单影只

我形单影只,思绪万千, 在最荒凉的野地漫步徘徊, 我满怀戒备,心小避开

一切印有人的足迹的地点。

我找不到其它屏障、遮掩, 能把我和群集的人们隔开, 因为人们透过我忧愁的神志一眼就能看穿内心的烈焰。

如今啊,尽管我避人耳目, 海岸和山地,森林和流水

对我生命的真旨已无不洞悉。但我却找不到如此荒野的路, 使得爱神也不能把我追随

并整日里与我辩论不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热恋之情难以抑制。虽然诗中描写中世纪骑士为了严守爱情秘密,而避人耳目的一种时尚,这是中世纪骑士抒情诗的一种遗风,但彼特拉克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心理分析融于单纯的言情状物之中。此诗的前八行诗组写主人公心田中燃烧着一腔熊熊的爱情火焰,而避开人群逃向自然;而后六行诗人笔锋一转,描写了热恋者既无法避开自然的洞悉,又逃不脱爱神的追逐的矛盾心理。主题的展开层次分明,富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