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歌概述

浪漫主义是欧美诗歌史上一个规模空前的运动。它在短暂时期内席卷欧洲,推向世界,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都是没有先例的。

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历史阶段,在欧洲是 1789 年起,(以耶拿派为标志),1848 年止(以欧洲 1848 年革命为标志),前后正好五十年。但在各国有早有晚,例如在英国基本结束于 1830—1832 年,在德国基本上结束于

1836 年;而在美国则比欧洲要更晚一些。

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来源和背景,可以从政治形势、哲学思想、文学潮流三个方面来考察。首先政治形势的特点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高涨的时期。革 命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高涨的激情, 一方面是继之而来的对十八世纪启蒙主义理性王国有幻灭和失望。反映在诗歌上,就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浪潮——消极浪漫主义,其中包括德国早期和中期浪漫派(如耶拿派的诺瓦利斯、海德堡浪漫派的布伦坦诺、阿尔尼姆等诗人)、英国湖畔派、法国早期浪漫派。

随着拿破仑的失败,欧洲于 1815 年落在神圣同盟的反动控制之下,此后欧洲各国人反抗神圣同盟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步高涨,并与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斗争相结合,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 1820—48 年间形成了风起云涌的壮阔场面。其中包括 1820 年的西班牙革命、意大利革命,1821 年的希腊起义,1825 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以及 1848 年遍及许多国家的欧洲革命。这一斗争形势反映在诗歌上,便是浪漫主义的第二个浪潮——积极浪漫主义。

有次从哲学思想方面来看,浪漫主义诗歌的渊源有卢梭的哲学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卢梭可说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开端。他认为文明与礼教的背后全是罪恶, 主张返回自然,去寻找人所失去的世界;他又表现了重情感和崇尚自我的倾向,冲击了唯理主义。这都是对浪漫主义诗歌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十八世纪末,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德国古典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十分强调自我或夸大精神活动,都很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的自由。虽然被人称为古典哲学,他们实际上是哲学领域中的浪漫主义者。他们用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哲学的思辨唤醒了浪漫主义诗人的自我意识。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反映,带有唯心的理性色彩,但已经预示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使浪漫主义诗人,特别是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将希望的眼光投向未来。

第三方面,从文学传统的反拨和继承上看,浪漫主义诗歌的明显特征是猛烈的反传统,是对两百年来在诗坛占据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理性主义的反抗。但浪漫主义诗歌也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它继承了古代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抒情诗人如萨福、阿那克雷翁的传统;还有更独特的一面,则是大规模地发掘和继承了中世纪民间诗歌的传统。此外,浪漫主义诗人还发现了中古文化也有其美学价值。文艺复兴运动复兴的是被埋没了的古代文化,而浪漫主义运动复兴的主要是文艺复兴后被埋没的中古文化。

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特征可以有种种归纳,但最基本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返回自然”这两条。

1、自我意识的觉醒:古典主义时期兴起的理性主义在历史上有其进步意义,但在文学上也起了压抑情感和个性的作用。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遭到长期压抑的个人因素终于爆发,诗的主体出现了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要求享有自由,——甚至是要求享有超过客观条件的自由。于是,浪漫主义诗人出现了,他们不复是侍奉宫廷的诗人,而成了“先知”、“预言家”。因此, 浪漫主义诗人和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都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都是哲学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者”。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那么浪漫主义诗歌就是“自我的发现” 了。自从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抒情诗成了诗的基本形式,内心世界成了诗的基本题材,诗中的自传性因素大大加浓,诗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诗从外部世界的镜子变成了内心世界的窗口。

从这基本特征又可派生出“重情感”、“重想象”这样两个特征。首先, 诺瓦利斯认为:“万事归结为诗,世界归结为情。”“诗是强烈情感和整个内心世界的表现。”华慈华斯则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溢。然后在安静中加以追忆。”可见,浪漫主义诗歌常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倾向、愿望或追求,用爱包容一切,也常流露感伤的情绪。不但抒情诗如此,叙事诗和诗剧也是一样,抒情成了诗歌创作的第一要素,所以浪漫主义诗歌也有“抒情主义”之称,这是浪漫主义诗歌重感情感的一面。另外,因为浪漫主义者有强调主体超过客体,赋予主体以极大的自由,所以他们不看重摹写现实而特重想象。如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就认为想象是诗的最高品质,它使诗人与创造世界的神平等。所谓想象,是在情况不明、信息不足的条件下,发挥形象维的能动性,跳越空白地带而建立起栩栩如生的“假设现实”的心理活动,浪漫主义诗人依靠想象,不仅可以回到远古,飞向未来,漫游异国,还可以创造超验的神秘世界。他们的想象常采取放大、移位、夸张等形式,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平衡、匀称、静穆的审美范畴,而追求一种动荡和神秘的美。

2、返回自然:浪漫主义诗歌返回“本性”的外在表现,就是返回自然。由于厌恶城市化的资本主义文明,有感于农村的破产和宗法制的没落,有感于人性的异化,有感于社会关系社会风尚的违背自然,浪漫主义诗人们就到自然中去寻找失落的人性,寻找爱和美。诗歌对自然的这种亲近,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就诗歌领域说来,浪漫主义不仅是对自然的返回,而是对自然的新开拓。

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对民谣和民间传奇(ro-mance)的特殊爱好,这与返回自然的颂向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由于厌恶资本主义文明而怀旧,怀念宗法制农村的淳朴的牧歌;另一方面,由于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要求返朴还真,于是浪漫主义诗人很自然地找到了中世纪流传下来而没有受到古典主义束缚的民间诗歌,借它作为诗人自己创作的源泉。所以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诗歌大都从收集民谣开始。此外,浪漫主义诗人还常常到东方文明中去寻找带异国情调的诗情。这也与他们感到东方比较远离资本主义文明有关。

以上两点是欧美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下面再看看浪漫主义诗歌在欧美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

首先,德国浪漫主派诞生最早,并且对英法等国的浪漫主义发生了很大

影响。从 1797-98 年开始,在大约二十年间,就先后出现了耶拿派、海德堡派、柏林派和施瓦本派等浪漫主义派别。这些派别中,比较重要的是耶拿派。早期的德国浪漫派因聚集于耶拿(Jena),而称为耶拿派,他们以诺瓦利和蒂克两诗人为中心。他们的诗歌以中世纪的基督教气氛、神秘主义和幻想世界为特色。“夜”和“死亡”是他们偏爱的主题,仿佛是一到夜间,他们的想象力就突然活跃起来,天越黑,他们在自然中见到的幻象和精灵也越多。

其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于 1798 年出版了一本《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这本若名出版的小型诗成了英国诗歌史上的转折点,被称为英国第一本写自我的诗。赫兹利特曾说:以前的诗都必须有题目,而从此以后,诗人就是他们自己的题目了。这两位诗人与诗人骚塞共同组成湖畔派诗人(LakePoets)。

英国后期浪漫派的主要诗人是拜伦和雪莱。他们继承启蒙主义理想,积极参加收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湖畔派展开论战。拜伦曾游历欧洲各国,后又直接参加意大利和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他的诗在欧洲大陆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拜伦主义的旋风,后期浪漫派中的济慈也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但同时他又在诗中追求超功利的纯美,从而启迪了以后的维多利亚诗人。

第三,美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莱恩特,他于 1817 年开始发表诗作, 诗中富于华兹华斯式的自然崇拜,而又有美国的乡土特色。三十年代,爱默生赴欧洲拜访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浪漫派人物,归国后提出了超验主义

(transcendent-talism),认为人可以超越感官、超越推理,仅凭直觉认识真理。其中带有东方哲学的色彩,认为内心有“超灵”,所以人可从内心观照中直接达到悟境。超验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清教徒的思想束缚,在当时有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意义,不仅对美国浪漫主义,而且也对欧美象征主义有过影响。十九世纪中叶,以朗费罗为代表的“绅士派”诗人享有盛名,其特色是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抱人道主义思想。继之而起的则是更富于民主主义精神、个性更解放的惠特曼。此外,这一时期的美国诗人中, 坡和狄金森都别具一格,只可惜本书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