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山重水复

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格不是由幸运与成功塑成的,而是由不幸和考验造就的;一个哲学家的成长不取决于顺利,而是由创伤所决定的,其前提条件当然是他需具备某些天赋的素质,首先是精神。

威廉·F·施拉姆

伦敦是无与伦比的日不落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中樯桅林立,万帆竞渡,从世界各地搜购来的原材料经由这里大批量地运进,经加工之后,又大批量地销往世界各地,使伦敦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经商发财的精神渗透了整个英国社会,就连顽固保守的地主贵族也纷纷向工商业转移,而合股公司的兴起则把几乎所有的富人(包括宫廷大吏在内)都卷入到了商海之中。男人们挖空心思地营利挣钱, 把大笔大笔的金钱投资于工商企业,而一些发财心切又别无长物的年轻女性则把道貌岸然的绅士们视为猎物,公开做起了美色与金钱的交易,于是卖淫成了一种收益不菲的“无烟工业”,伦敦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嫖娼卖淫之所。在这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中,金钱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笛福所说:“我走遍了全英国, 发现人生的重要目的乃是‘赚钱’。”

这就是以宗教迫害为标志的黑暗时代刚刚结束之后的英国,年轻的印刷工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即将来到这个陌生母国。

富兰克林千里迢迢来伦敦也与赚钱谋生有关。他是一个从贫困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从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中,从哥哥詹姆斯粗狂暴戾的训斥中,从凯默老板刻薄尖酸的奸笑中,从里德太太轻蔑揶揄的眼神中,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金钱的分量。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金钱的作用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但是富兰克林始终坚守着一个信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曾不止一次地立誓:要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智慧乃至整个身心,来获取社会丰厚的酬报。这就是为什么他不惜冒着巨大风险、忍痛告别故土和热恋情人,漂洋过海来到旧大陆的主要原因。

使富兰克林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已被铜臭污染了的时代,他的伦敦之行得到了基思总督慷慨大度的支持,仁慈的总督先生还许诺为他写一封推荐信,以促成他此行的使命。遗憾的是,直到富兰克林登上轮船,也未见致这封至关重要的信件。但据总督的秘书说,这封信已经先期送到船上了。而船长则告诉他,所有的信件都装在一个袋子里面,一时无法取出,但他答应, 一定在到达英国之前把信件找出来。

就这样,富兰克林和那位一心要作一名大诗人的好友詹姆斯·拉尔夫踏上了远去英国的航程。鉴于他们是总督先生的好友,所以被船长请进了头等舱。坐在铺着厚厚毛毯和洁净床单的舒适的铺位上,踌躇满志的富兰克林与拉尔夫敞开心扉畅谈未来,构想着理想中的美好前景。同行的人们都对两位青年的远大志向深感叹服,大加赞赏。只有老于世故的教友会商人托马斯·德纳姆先生不以为然,时常为他们高涨的激情泼一点冷水,并指出他们并不了解基思总督的为人,令大家都十分扫兴。

德纳姆先生的话虽不中听,却句句中肯。圣诞节的前一天,他们到达了伦敦,这时才发现总督并没有给他写什么信件。迷茫之余,还是德纳姆先生

点明了事情的真相,并使他们若有所思:“我们尊敬的国王陛下不是允诺赐福于他所有的臣民吗?可是还有几十万茅舍村民和无业游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全能的上帝不是保佑着他忠实的信徒吗?又有多少虔诚的教徒穷困潦倒,死于非命。基思是只浅薄的鹦鹉,他想讨好每一个人,但又没有什么可以给人的东西,只好给人一个希望。”

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希望——一个美丽动人而又虚幻的泡沫!

从饱经风霜的德纳姆先生那里,富兰克林终于弄懂了总督的为人和江湖的险恶,也体会到了父亲在这件事上的远见和一片苦心。他只有 18 岁,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幻想、善良、忠诚和正直。而今在异地他乡,他深深地领教了什么叫虚伪、奸诈、愚弄和欺骗。伦敦之行的全部热情和梦想随着基思谎言的拆穿而付之东流了,人海茫茫,山重水复,富兰克林的心头只剩下懊恼与悔恨。

德纳姆老人充满同情地宽慰了这个沮丧透顶的年轻人,鼓励他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并给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联系地址。倒是同行的拉尔夫很镇静。他对基思向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也不抱希望,所以对事情的结局并不感到意外和失望。在一个简陋僻静的旅馆里,富兰克林度过了一个没有圣诞树和蜡烛的漫长的圣诞之夜。比富兰克林大 10 岁的拉尔夫所钟情的是文学艺术,认为自己是天生的诗人,坚信自己在伦敦的艺术天地里能够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所以狠心撇下了年轻的妻子和才出世三个月的女儿,来英国闯荡。诗人的气质就是与众不同,拉尔夫用诗一般火热的语言温暖了富兰克林的心,并重新唤醒了他建功立业的激情。两个年轻人决心白手起家,努力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在这座世间最繁华的城市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一周之后,富兰克林在巴塞洛缪道口的帕尔默印刷厂找到了工作,这是

当地一家很有名气的印刷厂,生意兴隆,再加上富兰克林技术好,干活卖力, 收入是比较高的。而拉尔夫则由于没有专门的技术而又眼高手低、过于挑剔, 始终未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依靠富兰克林的那份工资,这对患难兄弟总算在伦敦站住了脚。

汉诺威王朝统治的巩固,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富庶的时期, 一个学术文化昌明进步的时期。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尔波的那句寓意深刻的格言“让熟睡的狗去睡吧!”(原文为“LetSleepingdogslie!”意为不要惹是生非),已为人们所领会。他推行的休养生息、宽舒和平政策,博得了王室的信赖和下院的支持,也受到了臣民的拥护,虽然他也时常使用贿赂拉拢等政客手腕,但人们似乎对此并不太介意。这是一个重视智力和人才辈出的时代,约翰·洛克大胆提出并论证了理性是人自身的产物,以实例的观察和推理的法则能够探测自然界的奥秘;艾萨克·牛顿以数学的例证推导出宇宙运行的公式,使人们对理智的力量和自然界的秩序有了极为深刻的再认识;丹尼尔·笛福发展并超越了前人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无情地揭露、剖析了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亚历山大·波普则在诗的韵律、用词和诗的理性的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尽情遨游,发现了若干带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准则。18 世纪初的英国文化拥有无限的活力和创造性,她涉及的领域极为广阔,充满了理性和批判精神。文字笔墨似乎从未发生过如此巨大深远的威力。伦敦人对政治、文化、社会诸问题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使得来自北美的富兰克林禁不住拍案叫绝,兴奋不已。

置身于这浓郁的文化氛围里,富兰克林很快就从极度失意懊悔之中解脱

了出来。对知识的追求和新生活的向往大大淡化了对生活前景的优虑,甚至淡化了对亲人故土的思念,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生活的激流之中。

与科学文化事业的昌盛相适应,这一时期伦敦的印刷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帕尔默印刷厂拥有当时第一流的生产设备,还有 50 多名技术熟练的工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富兰克林很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他认真钻研,细心琢磨,很快就掌握了这里的每一道生产工序和技术,对那些先进的生产设备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久,他勤奋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操作技术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老板常常把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任务交给他去做,而他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周工资额就从 40 先令

增加到了 60 先令,而且还能时常得到加班费和老板的额外赏赐,这是一般工人所望尘莫及的。

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富兰克林处事十分谨慎,待人很谦和,并继续保持着节俭朴实、起居规律等生活习惯,一日三餐总是粗茶淡饭,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方薄饼是他常吃的主食,最多再加一点乳酪、牛肉以及蔬菜水果; 省下的钱不仅要购买书籍,而且还要供养好友拉尔夫。富兰克林清教徒式的生活与周围那些酗酒成性的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他的感化和说服下, 不少伙计也改掉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钱财,还避免酒后闹事造成的种种麻烦。厂里的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富兰克林为“喝水的美洲人”。

在旁人看来,“喝水的美洲人”白天工作,晚间读书学习,像只幸福鸟一样欢乐地生活在伦敦,没有忧愁,也没有烦恼。但事实并非如此,麻烦和忧虑也时常向他袭来,特别是当他回想起临行前向德伯拉·里德家求婚那尴尬的一幕时,富兰克林的心像灌了铅水似地沉重⋯⋯

在得到总督的慷慨许诺之后,富兰克林感到十分激动,他甚至认为事业的成功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处在亢奋状态的他自然联想到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富兰克林与里德小姐虽然早已处于热恋之中,但他们之间的交往一直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在家里,他们只能偶尔暗送秋波,只有在晚间相约来到小树林里,他们才敢携手漫游,相依相偎。每当小伙子感情冲动地拥抱并提出结婚的请求时,姑娘虽十分顺从,但她的答复却总是一句话:“这要经过我母亲的批准。”虽然爱情之火越燃越旺,然而富兰克林却始终鼓不起勇气向里德太太当面提出这一要求,因为他很清楚,凭着自己目前的地位和财产,过早地采取行动只能是自讨无趣。

那时的北美仍然沿袭着英国的古风:婚姻大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之命,而家长们则要依据家世、财产、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方方面面的条件考虑子女的婚姻取向,讲究门当户对。在这种习俗的影响下,婚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的生存与荣辱、兴盛与衰败, 而父母一旦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年轻一代纯朴美好的爱情便成了家族利益的最大受害者和牺牲品。由于新教运动的冲击,宽容精神开始在社会中滋生蔓延,人们开始注意并张扬心境中纯真美好的自然感情,买卖式的婚姻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这种变化是极为缓慢而不平衡的。年事已高的里德太太虽然曾经跟着丈夫见过一些世面,但并没有开化到让女儿自由恋爱择偶的程度。她固执地坚守着只有供吃穿享用的财产才是幸福生活可靠的保障这一清教徒的信条,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一个家境殷实、诚信可靠的有产者,以

保岁岁平安,免除饥寒劳顿之苦。

8 月的炎热为山青水秀的费城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红脖子的知更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欢唱,蝉儿则直着嗓门在灼热的阳光下拼命地鼓噪。难耐的酷夏无情地剥去了人们用理智和信条精心编织起来的层层外衣,把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又还原于人本身。富兰克林原本比较清醒的头脑也被夏日的高温燥热搅乱了。伦敦之行肯定是改变命运的好事,但与心爱的姑娘久别却令人难以忍受,如果能在临行前与心上人结下百年之好,用合法的婚姻作为永恒之爱的可靠保证,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富兰克林按捺不住涌动于全身的激情,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走进姑娘的家门去求婚。打量着眼前这位跼促不安的年轻人,里德太太仔细地权衡着这桩婚姻的利弊得失。其实,老太太对这位房客的品学才貌都很中意,只是对他的经济能力和前途感到心中无底。尽管富兰克林拍着胸脯向她保证,他从伦敦归来后将经营费城最大的印刷厂,但里德太太仍不忍心女儿嫁给一个前程未卜的工匠。她十分清楚:横渡大西洋在当时来说仍是一次充满风险的旅行,开设工厂能否成功更是难以预料。于是,老太太以一种圆滑世故的答复一锤定音:你们都还年轻,等两年后再提婚姻大事也不迟。

富兰克林悻悻地走出了里德太太的家门。他知道,自己的结婚请求实际上遭到了拒绝。他感到气愤难忍,但又无可奈何。痛定思痛,他幡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对于他这样出身贫寒、手头拮据的工匠来说,要想获得美满的婚姻,其人生历程的轨迹就不能像通常人那样——安家立业,而必须是先立业, 后安家,父亲就是这样劝诫他的。

基思的谎言使富兰克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孤身拼搏在异地他乡,前途渺茫,返家无期。虽说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但全部收入扣除了生活费和购书外便所剩无几了,开设工厂的计划成了天方夜谭,构筑爱巢的美梦也化为泡影,他为对里德太太夸下的海口而追悔莫及,甚至对临行前与里德小姐的海誓山盟而感到羞愧难当。他曾几次准备提笔写信,对心上人倾诉一个海外游子的苦衷和绵绵的相思之情,但一想到里德太太那轻蔑猜疑的目光,他的笔就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他知道自己的信件肯定会先经过里德太太的审查,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直到离开费城半年之后,他才给里德小姐发出了一封信,信中简单地报了平安,并告知不可能在近期返回。后来他认识到, 这是自己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

富兰克林对心上人情有独钟,向往过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爱情至上论者,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意志薄弱的庸人。他热爱人生,热爱工作,并且有着更为广阔、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伦敦这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世界性大都市里,富兰克林尽情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就像在费城时那样,他的周围很快又聚集起一批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伙伴。白天,他在工厂里勤奋工作,从不偷懒,夜晚便成了他刻苦功读钻研的大好时光。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籍,他设法与隔壁的书店老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获准可以随时借走书架上的每一本书,读过之后再完壁归赵。面对浩瀚的书海——这些在北美不可能见到的精神食粮,他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咀嚼着,有时简直就像狼吞虎咽,无论是政治、宗教、历史和文学作品,还是天文、地理或科技著作,他都喜欢浏览,并且一捧起书本就爱不释手,经常苦读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每当读到精彩绝妙之处,他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读出声来,津津有味,如醉如痴。面对一些一时弄不懂的难题,

他常常陷入长久的思索,试图解开迷津,追根求源。在这一时期,富兰克林还结识了一些学者、作家和社会名流,经常主动地与他们攀谈,探讨一些有意义的学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他逐渐形成了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幽默、举止优雅和善于交际等性格特征,他既能够与下层劳动者交朋友,也能出入大雅之堂,用经过润饰的高雅语言与社会上流人士频繁交往。亨利·彭斯顿博士曾答应带他去见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先生(富兰克林曾为此激动了好长一个时期),可惜未果。聊以自慰的是,他有幸见到了继牛顿之后出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汉斯·斯隆博士,并参观了博士家中收藏甚丰的奇物珍品。由于经常与饱学多才之士交往,富兰克林的学识德才、言谈举止和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迅速提高,同时,五彩缤纷的世界更开阔了他的眼界,拓展了他的思维,摆在他面前的人生道路也变得更加宽广了。

富兰克林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是一位自然神论者了,他相信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存在,笃信自然规律、宇宙秩序和科学的威力,推崇理性、善行和道德的力量。当他为威廉·沃拉斯顿的早期作品《自然宗教》一书排版时,对作者形而上学的论证方式和由此得出的关于自然宗教的结论未敢苟同,于是有感而发写出了《论自由和必然、快乐与痛苦》一文。他以商榷探讨的口吻试图证明:世界上可能没有像天生的美德和邪恶这样的东西,推动人们行动的因素是避免痛苦和享受欢乐的愿望。他指出:

“在宇宙的秩序和安排中,这种痛苦和不安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美好的!假如它现在就从地球上消失,其结果是:所有动物的创造物将以不安离去时的姿态纹丝不动,从此以后将不会有一个肢体、手指再活动了,我们将全部处于泥塑木雕状态。”

写到这里,他笔锋一转,又发表了一番宏论:“君主不会比奴隶更幸福, 乞丐不会比富翁更悲惨。”所以不需要想象另外一种更好的生活的到来,因为健康的乞丐比病夫国王更为快乐。文章还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发表了见解, 以为辛勤劳动的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分给那些寄生的懒人,这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很明显,他正在试图揭示这个社会的深刻弊端, 虽然此时他的认识还很肤浅。

文章写完后,富兰克林自费付印了 100 份分送给友人,扉页上印有德莱顿的诗句:

存在即是正确,而半盲人 只见部分锁链,最近一节; 公平之秤高悬于天穹,

他的双眼无法达到。

另外还有一个说明:“谨以此文献给我忠实的朋友拉尔夫。”

拉尔夫确实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同命相连的患难之交。但随着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两人的关系也起了微妙的变化。感情奔放是诗人必备的素质,但如果发展到放荡不羁的程度则会产生人性的扭曲和变态。面对逆境,拉尔夫充满了信心和乐观精神,但在安逸之中却惰性十足,整天沉迷于幻想之中。他时常出入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在精神享受和感官刺激中调节情绪,而一切开支都要由富兰克林提供。他发誓要找到能施展才华的职业,先后尝试过当演员、撰稿人、记者和编辑,但一事无成,只好在吟诗作赋之中悠闲度日。鉴于自己的经验,富兰克林力劝他改写散文,拉尔夫接受了这一劝告,却并未放弃当诗人的念头。此时,拉尔夫已经完全把费城的妻儿老小抛到脑后了,

隔壁那个举止活泼、谈吐风趣的女帽子商成了他追求的目标,由插科打浑, 谈情说爱发展到同床共枕,在同居的欢乐中他写出了更多的诗篇,但一篇也未能发表。年轻的富兰克林为了朋友不惜肝脑涂地,把薪水的一半交给他使用,还为他保守美洲已有妻室的秘密,在拉尔夫去伯克郡当教师后,他又担负起了照料他的情人的重任,不仅为她支付生活费用,还要不时给以感情上的慰藉。有意无意之中,生命里难以驾驭的原始冲动促使他向女帽子商发出了求爱的信号,但遭到拒绝。拉尔夫得知后怒发冲冠,声称所欠富兰克林 27 镑债款一笔勾销,并把情人带走了。

富兰克林失去了拉尔夫的友谊,同时也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从此, 他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也更有意义了。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上去,正如他本人在《自传》中所描述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勤奋工作、读书、研究和交友,除此之外所费甚微。”就这样, 富兰克林在伦敦整整生活了 18 个月,构成了他人生旅途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由于基思总督的谎言和他本人的幼稚轻信,富兰克林赴伦敦的本来目的完全落空了,他在这里也未能赚到大钱,但他的伦敦生活并不像某些传记作者说的那样是在“思念故土和碌碌无为”之中度过的。笔者认为,在富兰克林早年的成长历程中,伦敦之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突遭变故和举目无亲的异地他乡,富兰克林没有自暴自弃,走向沉沦,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在工作中坚定地站稳了脚跟,经受住了逆境和挫折的严峻考验,从而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发扬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充分利用伦敦良好的文化环境,努力钻研,苦读不辍。在这一过程中,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才干,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也结识了不少思想先进、学识渊博的友人。因此可以说,伦敦时期的生活磨炼在富兰克林的成长道路上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英国毕竟不是富兰克林的久留之地,他的根深深地扎在北美的沃土之中。随着时光一天一天流逝,他对伦敦的生活开始感到厌倦,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就在这时,与他一起横渡大西洋的商人德纳姆找到了他,给他指出了一条返乡之路。德纳姆在美洲有一笔积蓄,他打算在费城开一家商店, 只要富兰克林同意去做他的职员,他可以为他提供 10 英镑川资。虽然宫兰克林对从熟悉的印刷业转到经营杂货颇感不快,但返家心切的他此时已别无选择了。于是二人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不久,德纳姆购进了一批货物,富兰克林便辞去了工作,收拾好书籍行囊,并给里德太大挑选了一些精美的礼品。1726 年 7 月 22 日下午,他们离开了伦敦,次日,他们从格雷夫森德起航了。

富兰克林一行乘坐的“伯克郡”号轮船在海面上顺风疾驶,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海面风平浪静,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粼粼的波光。此时,富兰克林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找回了对大海的那份留恋和痴迷, 于是他成了这次航行中最活跃的一位旅客。他时而与德纳姆先生打牌聊天, 时而与同伴面红耳赤地争论一些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时而又跳入碧蓝深邃的大海,在清冽的海水中尽情地嬉戏、畅游。此外,他还拿出很多时间观测天象和海潮的变化,并详细地记录了沿途所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海洋生物。就在这次航行期间,富兰克林还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认真地制订了一份用来约束自己行动的计划,并打算把它贯彻于自己的一生。

这个计划的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生活要厉行节俭,特别是在付清所有的债务之前。

第二,在任何场合都力求讲实话,不要给人以不可能兑现的许诺,对人始终保持真诚和友善。

第三,勤勉地从事所承担的事务,打消任何突然发财致富的幻想,勤奋和毅力是达到丰衣足食的最可靠的手段。

第四,决不说别人的坏话,即使是实情也不说,对人要宽容大度,多讲别人的优点。

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计划了,浅显易懂,简明扼要。但谁能说其中不包含着某些深刻的含义和人生体验呢?或许这就是富兰克林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小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