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国在世界中
教材内容说明
这一章是在学生学完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再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地理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今天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中国地理的前面各章是从环境、资源、人口、交通、贸易各要素和区域特点分别加以论述。这一章是在各分论的基础上,再加以综合,并联系第一、二册世界地理知识,以及相邻学科中国历史的知识,从时间上、空间上对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和国情有一总体认识。
本章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史中,中国以“东亚病夫”崛起为今天的“东方的巨人”,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可以加强学生为振兴中华、赶超先进国家的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的地理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地位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从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二、从新旧中国工农业生产发展变化的事实中,认识新中国成立 40 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明确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以及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事务中肩负的责任。培养学生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纲要
一、中国的地理国情
二、中国在世界地位的变化
三、中国工农业生产在世界的位次四、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教法建议
教学时间 1 课时。
一、讲解“中国的国情”,是在学生学过第三、四册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不必要再逐项详细说明和扩展,可通过“想一想”,让学生举例回答。这里所讲的国情,是指地理方面的国情而言。有关中国地理国情的特点,应该要求学生知道并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例来说明。
二、讲解“中国在世界地位的变化”时,课文简明扼要。对我国历史上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可联系已学过的历史知识, 启发学生自己回答。例如,我国所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及医学等,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到印度取经、鉴真和
尚东渡日本;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做官,回国著述中国情况;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都使当时中国的声威,远及欧亚非许多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衰弱,被一些外国人讥笑为“东亚病夫”等史实,不必详加解释。这在中国历史课中均有论述。
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这可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由此可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上内容,主要是借助历史,政治课的知识,全面认识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多年来,祖国的自然环境变化不大,但是 40 多年来,社会制度变了,人对自然所起的作用也就变了。在人地关系方面,人是主导因素。
三、在教学“中国工农业生产在世界的位次变化”时,可先指导学生阅读两幅统计图表。读第(一)图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四十多年来我国粮、棉、布、煤、原油、钢各约增加了多少倍;再看(二)统计表,我国粮、棉、原煤、原油、钢、发电量在世界位次的变化。粮食、棉花、原煤 1992 年的产量都已居世界首位(此外,猪牛羊肉、水泥、自行车、布等也居世界首位), 原油、原煤、钢、发电量等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不同年份,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会略有变化。例如,遇到灾年,粮棉减产,位次就可能下降;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期间,中东某些国家(如伊拉克、伊朗、科威特)石油产量下降,中国石油产量的位次就会上升。但是总的说来,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1993 年,我国钢产量达 8 868 万吨,
跃居世界第二位;原煤超过 11 亿吨。这些数字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师可将国家公布的最新数字告诉学生,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40 多年来,中国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变化是:
-
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农业生产都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
绝大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
工业分布由过去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现在沿海与内地都得到发展,分布比较均衡。
-
过去工业落后,重要工业产品要靠进口;现在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种工业部门,还能制造汽车、飞机、电子计算机、火箭等先进的工业产品。许多工业制造品已大量出口。
通过本节的内容教学,可以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国人是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四、在教学“奋斗的目标和责任”的内容时,着重使学生了解以下几点。
-
从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占有的工农业产品数量来说,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联系第六章“我国的人口和民族”一章,再强调一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得到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以后,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就能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也就能加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显著提高。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是一例。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但是不要因此产生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
-
明确奋斗目标,加强责任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将
落在我们培养教育的下一代青少年身上,因此要教育他们树雄心、立壮志, 为祖国富强肩负起历史责任。
-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不仅应把自己国家建设好,还担负着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
五、本章需要学生识记的地理事实材料不多,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可以记住几个占首位和前列的。具体产品的产量不要求强记,因为这些数字逐年在变化。但应指导学生会查阅这些数字,与报刊上发表的当年产量数字作比较,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章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从中汲取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营养,因为祖国在世界地位变化的事实和前景,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说服力的。
在能力培养方面,一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用统计图表去说明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二是知道如何通过历史的、经济政治地理的事实来分析我国在世界的地位。
参考资料
国力 或称综合国力。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求的全部的实力和潜力(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的综合。它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尺度。
综合国力由哪些要素所构成,各国的看法不一致。美国官方把它归纳为政治、经济、军事、心理四大要素。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认为由三大要素构成:(1)某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2)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
(3)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备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德国学者威廉·福克斯认为,国力要素有:国土、人口、能源、钢铁、国民生产总值等。日本人认为综合国力分为三个侧面:(1)国际贡献力量(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学技术实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
- 生存能力(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3)强制能力(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外交能力)。
综合国力的测定和评价,各国方法不一。有些学者试图把国力诸要素化为一些数量指标,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日本人则采用社会调查法对国力进行评分、测算。1978 年美国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力评价顺序为:1.苏联;2. 美国;3.巴西;4.西德;5.日本;6.澳大利亚;7.中国;8.法国;9.英国; 10.加拿大。1987 年,日本对世界主要国家国力对比的顺序是:美国、苏联、日本、西德、英国、中国、法国等。(摘自《经济日报》1989 年 8 月 25 日, 黄硕风:“国际综合国力的对比研究”。)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成立于 1945 年 10 月 24 月。它的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 1990 年有会员国 160 个,中国
是 51 个创始会员国之一。联合国有六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安全理事会由 5 个常任理事国和 10 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联合国宪章规定:中、法、苏、美、英为常任理事国。1991 年底苏联解体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原苏联的席位,由俄罗斯继任。非常任理事国按地区分配原则选出,
即亚洲 2 个、非洲 3 个、拉美 2 个、东欧 1 个、西欧及其他国家 2 个由大会
选举产生,任期两年,即每年改选 5 个,不能连选连任。
按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机构。安理会的行动以“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为基础。程序问题以外的任何实质性问题的决定,必须有包括 5 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 9 个理事国投赞成票来决定,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都可否决该项决议。
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我国在 1980 年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用 10 年左右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赶上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使人民过上中等富裕的生活。
第一步战略目标已于 1988 年实现。根据中国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第二步战略目标也要提前实现。为了实现第二、三步战略目标,正在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使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
-
中国地理方面的国情是:领土广阔、山川壮丽;自然环境多种多样; 资源物产丰富;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 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是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到 2000 年,我国生产部门将更齐全,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将有更大提高,国防力量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