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发展”一节教材把握时间这条主线,并主要讲述 1949 年以后我
国农业的发展概况。根据时间序列,教材采用“农业发展成就”、“农业开发潜力”、“农业发展前景”三个黑色标题,分别讲述我国农业在过去 40 多年的发展成就、目前的开发重点和发展方向、未来的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成就”部分,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是农业生产的结果: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农产品品种丰富多样、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第二是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多方面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 教材在讲述以上两个方面时,都是从与历史上的情况作纵向比较开始。40 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关于这一点,教材没有点出,只是在这段教材最后安排了“想一想”,它有着双重用意:其一使学生了解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其二使学生由此也感受到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还很落后(因为大部分农村的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操作和传统农具为主)。
“农业开发潜力”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共讲述了四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教材重点指出,对占我国耕地面积 3/4 的中、低产田的改造, 是提高我国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环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教材还安排了“做一做”和一段阅读材料,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中、低产田有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其次,教材也指出我国广阔的草场、林地、水面也有着很大的生产潜力。第二是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教材通过将我国农业各部门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比较,说明我国的林、牧、渔各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我国又是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 全面发展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是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教材简单介绍我国许多农村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所以加快农
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第四是科技兴农。教材简单讲述了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必要保证。但是,教材安排的题为“科技与湖南省的水稻生产”的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
“农业发展前景”部分,教材分别从三个方面展望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 以及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仍然要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 第二,农产品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第三,要妥善解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通过一些农村“生活条件甚至比城市居民还好”的描述,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教学纲要
一、农业发展成就二、农业开发潜力
-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
科技兴农 三、农业发展前景
教法建议
一、关于“农业发展成就”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我国以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 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教师要抓住教材中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各个方面,以及通过与历史上的纵向比较,还可通过让学生调查当地 40 多年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另一方面, 也不能向学生只讲成就,还要让学生看到我国农业仍然比较落后这一现实。关于这一点,课文中虽然没有讲述,但是,教师可利用本部分教材中的“想一想”,加问“当地农民主要采取什么方式生产?仍使用哪些传统手工农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从而也激励他们从小立志为祖国的农业建设服务。
二、关于“农业开发潜力”部分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做一做”和两段阅读材料,另一方面要注意教材中关于我国农业开发潜力四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例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就种植业而言,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主要就林、牧、渔各业而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都需要依靠科技;各个方面的结果最终是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
在讲述这部分教材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问题。在我国,很多人有一种片面的认识,即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机械化。其实,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现代化相去甚远。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其二是对中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比较问题。发达国
家农业一般以畜牧业为主,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还专门种植牧草来畜养牲畜,使畜牧业的产值很高。而我国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了主要地位,畜牧业的产值比较低。但是,不能因此使中国走这种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的路子。这两个问题,教材都没有展开写,原因有三:第一,这两个问题比较深,学生难以接受;第二,避免让学生形成注重形式、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经验的错误认识;第三,让学生明确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
本部分“做一做”答案:1.12870000 万千克;2.约 112 千克。
三、关于“农业发展前景”部分的教学,要重点抓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大的不安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对学生讲清楚我国城市的发展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但是要最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还得靠农村自身的发展,并指出,一些地方乡镇企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
我国三类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农业生产情况也很不相同。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全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同地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各个大的地区内部,不同地带又有差异。
(一)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全国人口和耕地的绝大部分都在这里。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都在本区。五大片商品棉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棉区,前四片都在本区。我国糖料、油料、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以及猪、鸡、鸭等饲养基地也多在本区。
在东部季风区内,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灌溉多用水浇形式。东北三省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花生、烤烟等。秦岭
—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水稻在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甘薯、棉花、油菜的种植面积也很广。两广、福建和四川盆地的一些地方,是甘蔗的主要产区。海南岛和滇南是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
(二)西北内陆区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祁连山—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全年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干燥,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草原辽阔。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高草密生,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在新疆北部,特别是阿尔泰山南坡和伊犁河谷,由于温度条件较好,许多地方又呈草原景观,畜牧业很发达。
本区农田主要依靠灌溉,农作物有小麦、水稻、谷子、马铃薯、棉花、甜菜、胡麻等,多一年一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新疆天山南北麓和昆仑山北麓的绿洲是新疆的粮食产区。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以产长绒棉著称。河套平原是甜菜产区。
(三)青藏高原本区地势高,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耕地多分布在雅鲁
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农作物以耐寒的青稞和小麦为主,一年一熟。小麦的生长期长,单位面积产量高。
本区草原辽阔,但大部分为高寒草原,牧草低矮,适宜放牧耐寒的牦牛和藏绵羊。青海省的青海湖畔和四川省的阿坝地区,海拔较低,气候比较湿润,有良好的草场,可以建设为商品羊和商品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