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北地区
教学内容分析
西北地区是中国地理中介绍的第三个区域,它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它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这种位置和地形决定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基本上到达不了这里。而且,越往西距海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教材也就从这里展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是本节介绍的第一个黑字标题。受其影响,本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
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东向西,地面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这些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地表景观,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反映在农业生产上,就是接下去的两个黑字标题内容,“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广阔的草原使这里成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肉、奶、毛、皮及其制品。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这里降水稀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需要引水灌溉,因此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可以灌溉的平原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这成为本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本区内虽然地势较为平坦,但戈壁、沙漠广布,风沙弥漫,所以,不论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铁路、公路,大都沿着有水草的绿洲和黄河谷地修建。
本区农业生产受气候和水源的限制,土地面积虽占全国 30%(在四个区中面积最大),但是耕地少,生产的粮食和能供养的人口有限,所以本区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 4%,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这与前两节讲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不同。居民中少数民族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较多。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看起来与干旱气候无关,但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都受其影响。由于本区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较低,随着国家的建设和新的勘探技术的使用,本区不断有新的矿藏被发现,如新疆的石油前景广阔,令人振奋,是今后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
本节是区域地理内容,认识区域的最好方法就是抓区域特征,它是一个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找出区内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抓住主导因素,逐层分析,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认识区域的方法。
本节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教材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并进一步使学生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本节识记的知识有:大兴安岭、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以上已在第三册学过), 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呼伦贝尔高原、吐鲁番盆地,以及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著名的农产品。
理解的知识有:1.本区降水少对植被、河湖、农田、城镇的特点和分布的影响;2.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思想教育内容如下:
-
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前景广阔,这是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本区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热量资源非常充足,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的前景也很好。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西北地区,既有自然条件的局限性,也要看到这里有丰富的资源,是我国今后重点开发的地区,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
通过讲述本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联系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他们对本区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有
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人地关系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本区是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对祖国边疆建设、国防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应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热爱祖国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纲要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基本概况
-
位置
-
范围
-
面积、人口比例及民族分布状况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
形成原因
-
地表景观
-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
-
主要畜牧业基地的分布
-
放牧特点四、灌溉农业
-
灌溉农业的特点
-
主要分布地区五、地下宝藏
-
丰富的矿产资源
-
主要的工业中心六、主要交通线路
-
铁路
-
航空
教法建议
本节 2 课时。
本节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第三个区,前面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接下去有青藏地区。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前面两个区学到的知识和进一步学习分析区域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在对比中,了解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别,分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区域特征,形成对区域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
- 本节开头的内容是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和民族分布状况。在讲述位置和范围时,应该让学生通过读图,自己分析,明确本区的位置、范围和区域形状。从纬度上看,本区大部分位于中高纬度,属于中温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本区属于内陆地区,距海较远,而且又是全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东西狭长,越往西距海越远,东部与西部距海远近
相差很大。
至于本区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以及民族分布状况,应与第三册所学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便于复习、记忆与分析。
“做一做”中练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量算得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海远近相差很大的结论,以便引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这部分内容。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为 558 千米和 3 510
千米。这两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大约分别是 400 多毫米(426.1)和 50 多毫米
(61.3)。回答这些数字不必十分准确,说约数即可。两地降水量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位于本区东部的呼和浩特,距海较近,海洋水汽尚可到达,所以降水较多;而位于本区西部的喀什,距海遥远,中间又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十分稀少。
-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一段内容的教学,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接着前面的“做一做”,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西北地区位置深居内陆的特点和区域东西狭长的特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本区降水不多,越往西越稀少的结论,从而形成本区以干旱气候为主的认识。本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地表景观有四个方面:
-
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
地面植被从东向西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牲畜也由马、牛、羊变为耐渴的骆驼。
-
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东部有外流河黄河流过,西部主要为内流河。
-
反映在人类生活方面,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
东部集中于黄河沿岸平原,西部则集中于沙漠边缘的绿洲上。
这四点与本区深居内陆,越向西气候越干燥的特点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①抓住上述要素之间的联系,逐层讲解,即弄懂其内在联系,又搞清具体分布,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②在此基础上,找主导因素,分析区域特征。③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农牧业生产和交通线路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想一想”中第 1 题提示:本区植被自东向西由草原变为荒漠草原和荒漠的原因是,本区深居内陆的位置和东西狭长的区域形状造成东部地区降水稍多,而西部地区降水十分稀少,这种降水量的差别造成东部是草原,逐渐向西为荒漠草原,最后变为荒漠。
第 2 题提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很少,大部分地区蒸发旺盛,因而河流稀少,水量很小。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消融,是河流的丰水季节,到了冬季,高山冰雪冻结,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枯。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和下渗,河流水量越来越少, 河流的下游大多消失在沙漠中,或者流入内陆湖泊。
第 3 题提示:本区气候干旱,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择水而居,东部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呈带状,西部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呈点状。铁路沿线的工矿区也呈带状。
-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一段内容,重点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畜牧业基地的主要分布地区,二是放牧方式的变化。教师在讲第一个问题时,
告诉学生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其产品不仅供本地需要,还支援外省市并出口,畜牧业成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支柱。至于这些地区的草原牧场情况,教材中没有提,教师可根据地面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的知识,给学生以适当地介绍。放牧方式的改变反映了牧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畜牧业的发展。教师在讲解时,可结合课本插图和本节后的“读一读” 蒙古包内外,也可以边读边讲。
在讲治理沙漠和合理利用草场的内容时,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是本区人民的重要任务,可从本区干旱的气候特征、风蚀作用显著和草场退化的危害等方面去启发学生。
- “灌溉农业”一段内容的教学,与“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一样, 都是本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中国气候图,明确本区所属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让学生认识到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对生产的影响很大,并体会到“水”在本区的重要性。只要有水,加上本区充足的热量和光照,生产出来的粮棉瓜果品质优良。
课本中提到了四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教师讲解时,应首先在地图上明确它们的位置;其次引导学生根据位置分析其所用灌溉水源的不足,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都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前者引水由南向北自流灌溉,后者引水由西向东自流灌溉。而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主要是依靠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 “地下宝藏”一段内容的教学,应使学生明确两点,一是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前景广阔,特别要提出,目前在吐鲁番和塔里木盆地,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大油田;二是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教师可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在图上明确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工业中心的分布。本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限制了工矿业的发展,今后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本区将成为我国重点开发的地区。
“做一做”的答案:霍林河(煤炭)、石嘴山(煤炭)、玉门(石油)、克拉玛依(石油)、白云鄂博(铁)、金昌(镍)、和田(玉石)、阿尔泰山区(金)。
- “主要交通路线”一段内容的教学,应重点讲述本区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包兰线和兰新线以及兰新线北段至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成为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其重要作用可联系前一部分“地下宝藏” 的内容以及前面学过的本区铁路干线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铁路干线所经过的地区。主要是沿绿洲和黄河谷地延伸,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与意义。
本区民航事业发展迅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本区地处内陆, 距沿海地区路途遥远,从而得出本区民航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并在图上识记本区通民航班机的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