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堂期望的五种方法
期望是一种符合某人身份的预期希望,被期望者了解领会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就可能产生较大的期望效果。期望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望子女勤奋学习与子女学习勤奋率呈正相关。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尊重和热爱、一种信赖和促进。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各方面的楷模,他必须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他必须有良好的师德师表。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条件,那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热爱, 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也受到了促进,他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严谨地治学,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逐步完善。反之,一旦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受到损害,学生的期望落空了,就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积极性,妨碍学生成才,这是一种负作用。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期望自己的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人才。但是因为学生的气质、个性特点不同,原有经历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对自己的要求有高有低,所以教师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加以指导,对学生提出的希望与要求,要切合学生已有知识、智力水平,既不过高,又不偏低。适宜的期望目标能帮助学生增强自觉性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随遇而安;也有的学生自我认为先天条件差, 不思上进。他们的期望目标过低,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达到,这样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利成才,对这些学生要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期望目标,督促他们努力。
教师不仅对部分学生提出期望目标,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基本期望目标,以形成一种刻苦学习、努力上进的良好风气,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达到大面积丰收。
总之,教师的期望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同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罗森塔尔试验表明,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将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按教育者的期望发展。这就是说:“期望”与“效果”之间有条件的:教育者的期望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的期望才能顺利地实现内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