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学当教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该登上讲台为人师表了。

在进入中学执教前,他已经具备了一些教学经验。他曾在彼得堡的一个大官沃罗宁家当过家庭教师。离开彼得堡之前,他又在彼得堡第二武备中学教了大约三个月的书。所以到萨拉托夫中学教语文,并不完全是一名新手。

一到学校他就发现,这所中学的学生颇有教养、尊敬师长、文明有礼。这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至于对老师的看法,用他自己的话说:

“如果考虑到他们总还是在大学里混过的人,那就既可悲,又可笑了。他们除了学生的练习本,对什么都孤陋寡闻一无所知。也许其中有一位多少有点文化修养,而其余的几乎全都处在童稚状态,就像还没有尝到智慧树上的果子的亚当一样。”

他引用的“智慧树”,是圣经上的一则典故。圣经里说,伊甸园中有一棵树,凡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子,便能和神一样知道善恶是非。人类的始祖亚当和他的妻子不听神命,偷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子,便心明眼亮了,能辨善恶了。为此就触怒了耶和华先生,被驱逐出了伊甸园。

至于这所中学的校风,令人实在不敢恭维。和帝俄时代许多学校一样,奉行专制主义治校,体罚制度盛行。校长和教员辱骂、鞭打学生是家常便饭。教学方式有如填鸭,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注重形式主义。教材内容陈腐过时,绝对不允许加进一点新东西。

车尔尼雪夫斯基给这家因循守旧的中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他上头几堂语文课就很新颖,对学生的人格非常之尊重。学生们大

开眼界,一个个惊异不已。他的课堂上,死背硬记的现象没有了,学生可以开动脑筋,畅所欲言。讲授的方法生动活泼,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分析优秀的俄国文学作品。

有一个姓沃罗诺夫的学生回忆: “他朗读茹科夫斯基的诗时,给我们的印象特别强烈深刻。当时我

们这些富于幻想的孩子,特别喜爱茹科夫斯基的诗作。我记得,童话诗

《鲁斯捷姆和佐拉布》,使我们感动得哭了。当然,他朗读得非常出色, 很有感情。”

这个沃罗诺夫,受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熏陶感染,50 年代成了恩师的秘书,并为《现代人》杂志撰稿。

另一个名叫扎列斯基的学生的回忆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很善于朗读,读得引人入胜:

“他进入人物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内容变换声音和动作,仿佛在亲身经历作品所写的事件。他就是这样朗读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茹科夫斯基的诗歌,以及其他作品的”。对于这些大作家,那里的学生以前知之甚少。这所中学的课程教得很肤浅, 学生对历史、地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了解得很差。他便不局限于课本, 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撇开陈旧的教材,补充许多新内容和相关的知识。

特别是历史知识。

作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崇高的信念和社会实践知识。他在讲授进步文学作品时,有意联系到残酷的农奴制、不公正的法庭、落后的教育制度等等。公开谈论这些,当时都是犯禁的,可是学生从中了解了许多新东西。

他还注意开发第二课堂。有时邀请高年级学生到自己家里,把藏书借给他们阅读。和他们一道读文学谈历史。偶尔邀请科斯托马罗夫来辅导,因为他是历史学家。另一种方式是组织小型座谈会,让学生讨论上次作文的优缺点,吸引每个学生发表看法各抒己见。他通过这些办法,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阅读的能力,教学水平大有提高。

他像一个辛勤的园丁,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真理的种子。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非常喜爱这位语文教师,迫不及待地等待他上课。只要他登上讲台,整个教室雅雀无声。连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竖起耳朵注意听,生怕漏掉一句话。

每天课后放学回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总是前呼后拥,跟着大群学生。他同这些孩子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家人的健康情况,打听他们的住址, 和他们开玩笑,同到家门口的孩子握手告别。到了夏天,傍晚时分车尔尼雪夫斯基总要出去散散步。他看到学生在院子里嬉戏时,也走进院子同学生一块儿玩。他兴致勃勃,尽量游玩。太累了便坐到树墩或木板上, 同孩子们随便聊天⋯⋯

然而,这种对旧教育制度的离经叛道,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憎恨和反对。反对最激烈的是校长梅耶尔。

这个梅耶尔迂腐而专横,对顶头上司百依百顺。对教员和学生则粗野暴躁,动辄发火。只准许教师按照上司规定的框框讲课,容不得半点新思想新方法。经常可以听到他大声训斥学生:

“如果明天你还不理发,我就叫人敲着锣当众把你的头发剪光!你这个小流氓!可恶的进步分子!”

他平时抖起做官的架子,决不会在俱乐部同官衔在五品以下的人打牌。这种类型是沙皇尼古拉时期学校管理人员的代表人物。当时学生中流行着一首讽刺打油诗,最后几句是这样的:

领章制服身上穿, 老师脸色多难看; 校长大人管得宽, 简直叫人心厌烦!

这样的校长,不可能不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发生磨擦。

当梅耶尔发现这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的作品时,就开始暗中监视他的活动。上语文课时,经常偷偷摸摸站在教室门外,从门缝窥视里面的动静。有时干脆直接闯进课堂, 无礼打断教学。某次,当着学生的面对督学说:

“这个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这样随便?他在记分册上竟用铅笔打分。请吩咐学生把墨水给他送去。”

当学生送去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这样做学生的知识并不会增长⋯⋯”

有一回出现了这样的场面:车尔尼雪夫斯基正讲到精彩处,梅耶尔突然闯进教室,打断了教学:

“别讲了,请向学生提问功课。” 车尔尼雪夫斯基答得不卑不亢:

“我还没有讲解完。请允许我先解释完,然后才按您的要求向学生发问。”

梅耶尔转过身,一言不发便走出教室⋯⋯

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梅耶尔走进教室,讲课便嘎然而止。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住校长大人,使他狼狈不堪。

“您这是干什么?请继续讲下去。”校长说道。 “不行,我太累了;再说学生也累了,得让他们休息休息⋯⋯” 终于,两人之间的矛盾爆发了。

考试时,校长对这班学生百般刁难,故意挑剔,压低学生的分数。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愿向校长让步。他非常清楚,梅耶尔对学生的挑剔, 实际是对他本人不满。他不等考试结束,愤而退出课堂以示抗议。

小小的萨拉托夫城里一时流言纷起,说语文教师利用课堂鼓吹革命。

这当然是出自梅耶尔之口。因为他曾不只一次对老师们说: “有人简直是在搞自由化!公开给学生讲法国革命,我会因为他而

被送到堪察加半岛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心里有数,他不得不离开这所中学。

这种停滞、保守、闭塞、压抑的环境,他早已无法忍受。而且,教中学对他来说确实太狭窄了。彼得堡在吸引他,在那里从事文学和报刊工作,更能施展自己的力量。

1853 年年春天,车尔尼雪夫斯基辞职离开了萨拉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