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时尚

  1. 世纪是一个任由新事物生长得旺盛蓬勃的时代。如同土地上有一种特

别的催生剂,那些新鲜的、令以往的人们想象不到的一切,在 20 世纪的原野上迅速地诞生、成熟,收获了一茬又一茬。

曾经,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满有把握,但现在好像不一样了。岁月似乎已经步出普通人的想象之外了,未来成了那些具有高度预见能力的专家们才能解读的领域。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写了一本轰动全球的书,名为

《第三次浪潮》。他认为:人类在以往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文明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而今,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的冲击,这就是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

第三次浪潮曾是 20 世纪 80 年代正在大学里读书的年轻人最感兴趣、最能激起他们心潮起伏的话题。那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突然掀开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新鲜的一切扑面而来,崭新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这些年轻人相信属于自己的时代是以往所有的前辈都没有经历过的。

的确,这是一个令祖先们惊讶的年代。但是,想不到的是,当 20 世纪

90 年代到来时,被惊讶的人,轮到 80 年代的那一批年轻人了。

家庭电脑网络、信息市场、遗传工程、办公室自动化以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 VCD、MTV、股票热、健身热、家庭轿车热、电视直销热⋯⋯

有人说:现在街面书摊上的一本杂志所包容的信息量,是中世纪整个欧洲所有出版物一年所提供的信息量的总和。

人们真正地知道了第三次浪潮意味着什么。因为信息社会不再是未来学家们的纸上谈兵。它真正地到来了,像空气一样充满我们生活的周围。

80 年代,极有声望的摇滚乐手崔健——他曾经是青年人心中一个时代的象征,在舞台上用低沉、迷惘、咆哮的语调吼叫过:“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这句话被我们广泛地引用,大家在生活的舞台上时不时地重复崔健似的低啸。但是,十年过去后,世界演变的速度已经不等我们用歌声来渲泄它,就又加足了马力,更加飞快地向前转动了。

一位名叫丹尼尔·贝尔的未来学家曾总结出信息社会的五大特点;澳大利亚的巴里·琼斯则认为人类正在步入的信息社会是一个非连续性的时代—

—这是人类经济史上没有先例的时代;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家波特则把高新技术工业当作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大赌注信息化社会在未来学家们的表述中是理论化、系统化、具备深刻内涵的,这一点确定无疑。但我们在信息社会的大门里所遭遇到的一切,却远非那样条理化、清晰化——在我们每天从家里到学校,途经立交桥、走过眼花缭乱的商场、巨幅广告牌以及歌星演唱会的海报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现实生活,是纷繁的、琐细的。

就像一条河,我们一眼所能看见的,不是它的深度,而是浮在它表面上的那一切:波浪、漩涡、水沫以及浮渣。

同样,生活就是一条河,一个海洋,浮在今天我们这条河流上的东西, 是我们随眼一望便能看到的那一切:电脑、游戏机、广告、商品大拍卖、高档时装、流行小报⋯⋯

这些拥挤在我们身边、新鲜而又频繁更迭、引领着潮流令许多人争相效仿的一切,我们称之为时尚。

时尚是时髦的同义语。所不同的是,时尚的东西更具备左右社会大众整体的能力。

追思时尚,其实就是要清理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时髦的东西是使我们一不小心便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了去的,而不是经过自己的心灵选择的。也就是说:坚守人文主义,至少我们应该探讨一下我们周围的一切,哪

些是非人文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