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俄罗斯青年

70 年代后期的俄罗斯尚是封闭社会。那时偶有机会在各地参观旅游,青少年给人的主要印象是观念正统,不苟言笑,纪律严明,举止刻板。与青少年交谈,你往往会听到“发扬革命传统”、“在苏共领导下”之类的成人语言。进入 80 年代后期,社会的大变革使舆论和宣传的禁锢失灵,我们有无数机会与可能去直接或间接接触、了解各阶层的青少年,才算对他们那由信念、追求、思索、情愫等诸多因素和成分构成的、不断变化的内心世界万花筒, 有一个虽嫌粗浅但却更接近真实的了解。

即使在 60~70 年代这样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停滞”时期,青少年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幸运的。他们的家庭生活虽难称富裕,但也并不贫困。他们无一例外地有接受 9 年制义务教育的机会。多数人可以进入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深造。社会的封闭和官方的宣传使多数孩子相信前苏联社会主义的美好,相信当局内外政策的正确,纵使有人对宣传半信半疑,也找不出怀疑的根据。然而,当社会变革大潮冲破铁幕之后,孩子们的思想深处受到了一连串深深的震动。

震动之一。80 年代以前,官方宣传中的西方是失业、犯罪、通货膨胀、无一是处的世界。而一旦打开舆论的大门,欧美日等西方国家之发达、商品之丰富、物质生活水平之高使青少年大为惊讶,甚至有些不知所措。1988 年12 月,莫斯科电台播出记者在一所中学对 8 年级某班全体同学的采访实况。一个男孩子对着电视摄像机说:“我们学习教科书,再看现实生活,觉得书里很多都是扯谎。比如,说帝国主义是处在最后阶段,是腐朽的,到底是不是腐朽?我看不是。连尼基塔·赫鲁晓夫当年都说过,帝国主义看起来腐朽, 可闻起来又香又甜。”男孩子话音未落,全班 30 多名学生一阵哄堂大笑。多年片面宣传造成的印象在一朝一夕间化为乌有,出现了大面积的对西方社会的极度迷信和崇拜。一时间,西方的电器、汽车、服装、住房、电影无一不好,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震动之二。前苏联当权者 70 年代津津乐道“发达的社会主义”,青少年确也曾为“社会主义苏联的巨大成就”而骄傲自豪,80 年代后期舆论放开后, 大量揭露社会真实面的报道使青少年心目中多年的偶像和理想倾刻间倒塌崩溃。1989 年年初,我们在当时苏联最高团校与来自各地的 20 多名团报编辑和记者们就社会主义这个大题目进行交谈。这些“宣传”骨干们非常坦率: 苏联搞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真的社会主义,没人能搞清楚。但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没能给人民带来富足、幸福、自由与宽松,也是事实。这样的社会主义还不如西方的社会民主主义,再也不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因此迟早总要垮掉。当我们说,青年人看到弊端,应立志对现在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和完善时,多数的团报编辑和记者们干脆回答,改革解决不了问题, 社会应当按瑞典、德国或西班牙模式重建。

震动之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在俄罗斯有着长期传统,卫国战争时期苏军解放东欧和 70 年代支持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所谓革命都曾是教育青少年的极好教材。然而,当苏联终于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军,青少年如同全社会一样,良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部纪录片记下了一些从阿富汗回国的军人与青少年间这样的谈话:“派我们到阿富汗打仗,在这个时代是正常的吗?我的心里有这样的感觉,我干了一件与人的本性不相容的肮脏事情。”“过

去说去阿富汗是保卫祖国的利益,现在才明白,这是为了老头子们做出的错误决定付出代价。说到底,阿富汗与越南有什么差别?”有人说,阿富汗战争把青少年心目中的“苏联是世界革命堡垒”的形象“彻底摧垮了”。这话确实不无几分道理。

震动之四。列宁的党、十月革命的故乡、共产主义的理想等等,宣传中的一切都是纯洁伟大、公正、无私的。神圣庄严的说法曾贯穿在课堂课外一切活动中,在青少年心中打下烙印。然而,80 年代后半期的新闻公开把苏联社会中种种黑暗现象和不少高级官员贪欲横流、腐化透顶的事实一古脑儿抛了出来,这使青少年和其他所有人都为之愕然。

高尚与卑鄙、伟大与渺小、正直与虚伪、空的宣传和铁的事实,在一系列尖锐的对立与矛盾中,造成一连串的震动,使许多青少年感到迷茫、失望、不知所措,更多的是消沉、冷漠、不关心和无所谓,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政治热情。例如,1991 年曾是前苏联政治舞台上各派实力殊死搏斗的年头。各派在街头政治中都千方百计把本派和支持本派的力量拉到街头。然而,人们发现,无论在左派或右派的队伍中,青年人所占比例都不大。莫斯科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们参加街头政治活动者为数寥寥。我们曾经接触交谈过的青年大学生们表示,首先,政治是政治家们的热情,与青年学生关系不大;其次,政治本身是肮脏和黑暗的,青年人搞不清楚,如果有可能还是离得远些为好; 再者,过去几十年,老一辈的生活中充满了政治,然而,国家并没有因此而强盛,老一辈受到的常常是不公正的对待,这使老年人,更使青年一代感到严重失望。青少年学生中的多数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流派表示了相当明确的兴趣甚至信任。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最为推崇的首推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认为瑞典、西德、西班牙和法国等国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运动和思想都对西欧国家战后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重要乃至决定性意义,俄罗斯如果实行社会民主主义,也会取得成功。

青少年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东方国家的文明与哲学很感兴趣,认为俄罗斯更多应是一个亚洲国家,应当信奉东方文明和哲学,而俄罗斯的苦难与危机也只能在东方的哲学与文明道路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青少年思想中的所谓东方,既包括印度,也包括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文明。

在民主与公开性宣传影响下,相当多数的青少年对西方的人权运动及其主张表示支持,并希望看到人权运动能在俄罗斯发展起来。这种思潮的出现与前苏联时期的已故萨哈罗夫院士推崇人权产生的影响有关,也与在苏联社会多年禁锢封闭之后,青少年渴望在俄罗斯新的社会形态下个人能够得到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发展有关。俄罗斯社会长时间处于经济和政治的动荡不安状态下,使青少年生长环境的综合条件明显恶化,大不如前。比如,社会各方面困难重重,无暇顾及青少年的正常和健康成长。国家财政虚空,通货膨胀严重,使教育系统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青少年课外教育与活动设施的建设和运转也受到影响。又如,社会处在全面危机状态,各种不良风气沉渣泛起,横行肆虐,青少年纯洁天真的心灵首当其冲, 受到不良影响。 1992 年年底,笔者在莫斯科市中心阿尔特地铁站的出口

处亲眼看到,长数百米,宽不到 10 米的人行便道上,十几个用纸牌赌博的团

伙一字排开,赌徒清一色是 20 来岁的年轻人。每一张赌桌旁都围着十几个青

年。不出 10 分钟时间,一个男青年就输掉了 2000 卢布、手表和身上穿的皮夹克。警察当局忙于各种恶性犯罪,无暇它顾,而青少年教育部门则独力难

挡,只好眼睁睁地任其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听任影院商业化,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完全放弃电影院的职能。结果,各地电影院纷纷进口并上映西方有刺激性内容的暴力和色情片,不少青少年对这类影片趋之若鹜,而影院对此只睁只眼闭只眼。城乡到处开放的电视录相放映点的录相片更不堪入目。处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中,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得到有效保障,这个问题已提到全社会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80 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社会的大变革给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一个新的现象,即青少年自发团体数量骤然猛增。青年人组织起来从事共同感兴趣的各类活动,历史、文学、音乐、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人涉猎。

青少年自发团体最早出现于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当时一些大中学生组织起诸如“野营歌曲俱乐部”之类的团体,从事歌曲创作或演唱。60 年代末,“嬉皮士”或“摇滚乐”传入苏联,名叫“嬉皮士”或“摇滚乐”的自发团体随之大批出现。参加这些团体的青少年外表上模仿西方的伙伴,蓄须、留长发、不修边幅,平时聚在一起听摇滚乐或无目的地到处游逛,旁若无人。70 年代,爱好体育的青少年建立起一批号称“球迷”的自发团体。在体育比赛时,他们在运动场上各自专为某一俱乐部运动队呐喊助威,平时则统一挂着该运动队的徽章,成群结队出现在公共场所。

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参加自发团体的青少年人数急

剧增多。一些大中城市参加自发团体活动的青少年占青少年总数率已达 50

%。全国自发团体总数有几十万个,出现了许多以关心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为宗旨的团体,以及学习中国武术、印度瑜珈、日本空手道的团体等。另外, 还有一些与社会变革内容相关的自发团体。许多青少年关心民主问题、历史问题、民族问题,组织起“民主与人道”、“历史与社会”等团体。还有许多青年学生组成的团体专门讨论研究和比较各国的不同生活方式等等。但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自发团体的活动内容引起社会公众的严重忧虑。如一些青少年聚众吸毒、酗酒,扰乱公共秩序;有的团体之间打架斗殴,争雄称霸;有的团体宣扬和鼓吹民族沙文主义思想。

90 年代的头二三年到过俄罗斯的同胞,往往会异口同声地说,供应很差,生活艰难,但购物排队无人夹塞,公共汽车上相互礼让,环境卫生人人保持。俄罗斯人的文化素养与几十年来形成的社会风气,尤其与全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多种多样的受教育机会使俄罗斯青少年平均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也使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观念与老一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老一辈当年最流行的观念是集体、纪律、组织的需要,那么青少年一代则更注重个性自由、更强调个体潜能的发挥,更讲求实惠。“什么是理想的职业?”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回答是:“应当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具有丰富的内容。”“你最羡慕的职业是什么?”男青年认为,最佳的数种职业中,首推医生,以下依次为:工程师、作家、海员、物理学家、演员、记者、化学家。女青年认为,最佳职业是医生,以下依次为:作家、演员、教师、物理学家、工程师、化学家、记者。

社会的开放使西方物质产品直接进入了俄罗斯。西方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生产的名牌牛仔装、旅游鞋、运动衫等是青少年们紧追不舍的目标。由于真品价格昂贵,问津者不多,于是假冒产品大受欢迎。通过边贸从中国进口的这类冒牌商品如阿迪达斯运动服价格便宜,是俄罗斯青少年的抢手货。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已经就业还是仍在校学习的俄罗斯青少年都很推崇

流行音乐。青少年最推崇的歌星中有一批是俄罗斯本国的名手,还有一批是美国、瑞典、英国、德国的明星。在青少年所喜爱的现代音乐形式中,摇滚乐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我们曾在莫斯科列宁山下的体育馆里当过一回观众,欣赏来自英国利物浦市的一个摇滚乐团演出。台上沉重的打击乐伴奏下, 一位男声演员用英语演唱一首愁绪哀怨多于欢乐热情的爱情歌曲。四周看台上,几万名青少年听众击节和声,甚至站起身来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呐喊跺脚,左右扭动,震耳欲聋的音乐和呼喊汇成的声浪刚落又起,整个体育馆内的气氛如痴如狂。

当 1992 年冬天漫步莫斯科街头,逗留在主要街道旁那一个接一个的小商亭时,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个商亭里面的老板都是青年男女。与其中几人交谈起来,他们虽然也屡屡抱怨这种新身份带来的烦恼,如劳累、紧张、黑社会帮派的袭扰,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现在比过去在研究所、工厂或商业企业里要自由、满足和神气得多,而且绝不愿意再退回到过去那种身份和状态。一些十几岁的孩子都成了“商人”,卖一些不怎么值钱的什物,以赚些零花钱。

俄罗斯社会从来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格外关心,为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进入 90 年代,俄罗斯政坛上风急雨骤,波澜起伏,经济领域变革急剧,问题不少。然而,与各方面的俄罗斯老朋友交谈起来,在忧国忧民的同时,朋友们总是把话题转到青少年身上。如何使青少年在校的学习不受影响?如何让青少年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言谈话语中,俄罗斯朋友都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显然发自内心的愿望:希望今天的一切动荡和纷争能早些结束,希望伟大的俄罗斯在青少年一代手中变得安定、和平、繁荣、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