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词以及相关的传说

为了感戴孙叔敖的恩德,后代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称颂和纪念他的历史功绩。

孙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和“孙叔敖祠”,坐落于安丰塘水库北堤脚下,是为祭祀孙叔敖创建芍陂而立。

据《水经注》“肥水”篇记载:“水北迳孙叔敖祠下”,可知孙叔敖祠始建最迟不会晚于北魏。

孙公祠原有“殿庑门阁凡9所28间,僧舍3所9间,户牖50有7户”。据清代《孙公祠庙记》,至清乾隆年间,孙公祠经过历代多次修缮,形成一套完整的祠宇。

正殿供奉孙叔敖石像,这位“三进相而不喜,三罢相而不悔”的楚国贤相,在面南面端坐,神态肃然,就此目睹着陂塘的历代兴衰和风云变幻。

后来由于风云变幻,孙公祠仅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楼3进11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祠前有千年古柏一棵,苍劲挺拔。

祠内存有《重修安丰塘碑记》和《安丰塘图》等历代碑碣19通,或示古代陂塘位置、水源、水闸及灌区概况,或记古人与塘之功过。

这些碑碣,在水利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价值。其碑刻书法艺术,也被名家称为“古塘文化之一绝”。

孙叔敖所以能成功地建造安丰塘水利工程,与他克己奉公,廉洁勤政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

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叹息。孙叔敖作为令尹,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

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说他在楚为相期间,政绩斐然,可以说是:

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而他个人生活也极为俭朴,经常是“粝饼菜羹”,“面有饥色”,为相12年,一贫如洗。

《吕氏春秋》和《荀子·非相》中都称他为“圣人”。

公元前594年前后,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家徒四壁,连棺木也未做准备。他死后两袖清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在寿县一带的民居建筑内,常常寄生着一种秃尾巴的无毒小蛇。一向对蛇没有好感的农民,却例外地把这种蛇称为“家蛇”,并加以保护。

这是为什么呢?相传这也和孙叔敖有关。

在孙叔敖小的时候,在一个私塾里念书。一天早晨上学,他在路上看见一只红冠大公鸡,正在啄一条幼蛇,幼蛇已经奄奄一息,眼看就不行了。

心地善良的孙叔敖快步走上前去,赶跑大公鸡,救下了这条小蛇,每天放在自己的口袋中,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喂养它。

数月以后,这条蛇不但养好了伤,还被喂养得白白胖胖的。孙叔敖见自己的口袋里面已经装不下它了,便对它说:“小蛇啊,小蛇,你的家在田野里,快去吧!”

小蛇摆了摆长尾,恋恋不舍地走了。

光阴似箭,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孙叔敖这时已是楚国的令尹了。为了造福百姓,解决人民种田插秧的用水问题,孙叔敖费尽全部家产,率领百姓开挖安丰塘,历尽千辛万苦,安丰塘终于建成了。

可是,光靠老天下雨积水总不是办法。孙叔敖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在安丰塘上端开挖一条河,引来六安龙穴山之水,以保安丰塘永不干涸。

可是,这时的百姓为建安丰塘均已精疲力竭,爱民如子的孙叔敖实在不忍心再去惊动他们。怎么办?孙叔敖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这件事被曾受恩于孙叔敖的那条小蛇知道了,这条小蛇如今已得道成了正果,其尾修炼得威力无比。

这天夜晚它来到令尹府,爬近孙叔敖,托梦给他说:“我是你救活的那条小蛇,特来帮您解决难题。”说完就不见了。

小蛇来到安丰塘上游,将尾巴像把刀子似地深深插入地下,昂着首,缓缓地向南方游去。所过之处,地上现出一条宽宽的、深深的渠道。

众兴以北地带都是黄土地,没费多大的劲,小蛇便开通了河道,可一过众兴,先是丘陵,后是小山,再后高山顽石,小蛇游迤过去,直冒火星,尾巴被磨得撕心裂肺得痛。

它也知道,自己的道行都在尾巴上,尾巴如果磨秃了,自己也就是一条普通的小蛇了,但为了报答孙叔敖相救之恩,为了使当地民众免受旱灾,也只好豁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人们起床后惊讶地发现,一条塘河横亘在安丰塘南端,湍急的河水滔滔而来,不一时,安丰塘内便蓄满了水。

这时的小蛇已经磨秃了尾巴,疲惫地趴在地上。

孙叔敖很感激它,便又将它捧起来带回家里饲养,并称之为“家蛇”。就这样,在人们的保护下,“家蛇”与人们住在一起,一代一代地繁衍了下来,人们从来也没有伤害过帮助他们开挖渠道的小蛇。

[旁注]

《水经注》 6世纪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全书30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碑碣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时期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至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吕氏春秋》 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链接]

孙叔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令尹,组织民力兴建了安丰塘。孙叔敖为官清廉,历来为寿县人民所敬重,后人专门在安丰塘北堤为他修建了用于祭祀的孙公祠。关于他的传说,也表达出了当地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

在《孙叔敖的故事》中,叙说了孙叔敖长大后,受虞丘举荐挑起令尹的重担,大刀阔斧改革制度,开垦挖渠,修建芍陂发展生产,辅佐楚庄王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整修武备,为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

由于他有功于楚国,楚庄王屡次要赐封他,可是他都坚辞不受,持廉至死。他的儿子遵照父嘱返回故里,过着清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