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丰富内涵的古堰风韵
都江堰不仅具有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还有许多其他古迹名胜,如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和清溪园等。
都江堰地区的古迹名胜,历史悠久,既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受到了普天下人们的喜爱。
都江堰在三国时期,曾叫做“大堰”,堰首旁边有一个大坪名叫“马超坪”。相传,它是三国时候蜀汉丞相诸葛亮派大将马超镇守大堰和扎营练兵的地方。
蜀汉初年,曹操为了夺取西川,派人说动了西羌王,调了很多人马,逼近蜀国西北边境的锁阳城。诸葛丞相知道之后,十分焦急。
他想:“锁阳城再往下走就是大堰,此堰是蜀国农业的命脉,国家财力的根本,还关系到京都的安危,万万不可疏忽大意呀!”
于是,诸葛亮决定派一员大将前去镇守,但派哪个最好呢?东挑西选,最后把这副重担,落在了平西将军马超的肩上。因为诸葛亮晓得,马超不仅做事细致稳当,他的先辈与羌人还有亲戚,而且羌人素来敬重马超,尊他为“神威天将军”。
马超临走时,诸葛亮特地请他前去相府,摆酒饯行。酒过三巡,诸葛亮出了个题目,要马超用一个字来说明自己去后的打算,但先不说出来,把这个字写在手板心上。
诸葛亮也把自己的想法,写成用一个字表示,同样也写在手板心上。然后,俩人一齐摊开手掌,看看哪个的计谋好。
马超高兴地答应了,俩人又饮了几杯酒,便叫人取来笔墨,各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了一个字。写好后,他们同时把手心摊开,互相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来再巧不过,俩人都写了一个“和”字。
马超问:“此行领兵多少?”
诸葛亮说:“3000!”
马超吃了一惊,忙问:“既然要和,为何还要带这么多兵呢?”
诸葛亮摇摇羽扇,笑着说:“将军以为多带些兵就是要大动干戈么?我看将军此行,不光是守好大堰,安定西疆,还要趁此良机练兵。羌人爬山最在行,又会在穷山恶水间架设索桥,要好好学会这一套,今后南征北战,都用得着这些本领的。”
第二天,马超就带着队伍,开到大堰旁边的大坪上安营扎寨。那时候,大堰一带居住的人家,除汉人外,岷江东岸数羌人最多,西岸僚人也不少。他们听说马超领着大队人马来了,认为必有一番厮杀,全都摩拳擦掌,调动兵丁严加戒备。
谁知马超却派他手下对羌、僚情况最熟悉的得力将校,带上诸葛亮的亲笔信件,到羌寨、僚村,拜见他们的头人。
信里说:蜀汉皇帝决定与羌家、僚家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还把早先刘璋取名的“镇夷关”改名为“雁门关”,把“镇僚关”改为“僚泽关”,永远让两边百姓,自由自在地串亲戚、做买卖。
除了信件,还带去了马超的请帖,邀请羌、僚首领在这两座边关换挂新匾额的时候前来赴会。
羌、僚首领看了诸葛亮的信和马超的请帖,起初半信半疑,最后想到诸葛神机妙算,计谋又多得很,不晓得这回他那葫芦里又装的什么药,还是“踩着石头过河——稳到来”。
于是,他们在锁阳城到大堰一带设下埋伏,察看动静,不轻易抛头露面。同时,还派了一些探子,混进“镇夷关”来摸底细。
到了换匾那天,两座雄关,披红挂绿,喜气洋洋。马超将铠甲换成了白袍,十分潇洒,只带少数随从,抬了两份厚礼到会。他们没有携带刀矛剑载,也没有暗藏强弓硬弩,设下什么伏兵。
羌、僚首领听了探子的回报,还不放心,又亲自在四周仔细观察动静等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心头的疑团解开了,才高高兴兴地前来赴会。
马超先叫人把蜀汉皇帝准备的锦缎、茶叶、金银珠宝送给羌僚首领,然后双方各自回敬了礼物。
这时,在鼓乐声中,马超指着两块金光闪闪的匾,对客人说:“汉人、羌人、僚人本是一家人,我马家不就和羌家世代结亲吗!你们看,天上的大雁,春来飞向北方落脚,秋后又去南方做窝,高山大河也阻挡不了他们探亲访友,多亲热呀!我们原本都是亲戚,就更该亲热才好呀!让雁门关和僚泽关成为我们走亲戚的通道,决不再把它们变成兵戎相见的战场。”
羌、僚两首领听得心里热乎乎的,这才佩服诸葛亮丞相是以诚待人,高高兴兴地接受了礼物。换上新匾后,马超便把自己守护大堰的事向两家头人说了。
两位首领都说:“汉家、羌家、僚家同饮一江水,恩情赛弟兄,一定帮助将军管好、护好、修好大堰。”
从此,大堰一带边境安宁,买卖兴旺,并在堰首摆起摊子,搭起帐篷,兴起集市。
日子过得风快,一晃就是一年。马超不但保住了大堰安宁,还带领部下向羌人和僚人学会了开山、修寨、搭索桥。
到了修堰的时候,羌、僚各寨的丁壮都来相帮,大堰修得更加坚实、更加风光。开水那天,各寨首领都兴冲冲地来了。马超在军帐里摆酒待客,大家边喝酒,边畅谈。
羌、僚两家首领说:“千千万万座高山呵!各有个名字,千千万万条江河呵!各有个名字。两座雄关已换了新名,这大堰也该换个新名儿才好呀!”
马超说:“我们都盼大堰永保平安,就叫他‘都安堰’如何?”说得满堂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堰从此改名为“都安堰”。
后来,众人又提出给马超安营扎寨的大坪也起个名字,马超却挡住说:“千万不可!千万不可!马超无功无德,不敢受赐!”
尽管马超千谢万谢,说什么也不同意,但人们还是把那山坪叫做了“马超坪”。
二王庙又称为“玉垒仙都”二王庙,这个庙宇最早是纪念蜀主的望帝祠,后来望帝祠被迁走后,留下来的望帝祠遗址,就成了专祀李冰的二王庙。
二王庙的古建筑群典雅宏伟,别具一格。它依山傍水,在地势狭窄之处修建,上下落差高达50多米。
然而,二王庙的建筑师却在如此狭窄的地面上修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楼堂殿阁,使二王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上下转换多变。
同时,建筑师还巧妙地利用围墙、照壁和保坎衬护,造成二王庙多层次、高峻、幽深和宏丽的壮观景象。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一个,而且是在正面,而二王庙的山门却很别致,设计师利用大道两旁的地形,在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山门,好似殷勤好客的主人同时欢迎着东西两方的游客。
进入山门,过四合院,折而向上,便可见到乐楼,乐楼建于通道之上,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庙会期间,会在乐楼上设乐队,奏乐迎宾。
从乐楼拾级而上便是灌澜亭,亭阁建在高台上。高台正面砌为照壁,刻治水名言,与下面的乐楼和后面的参天古树相映托,显得高大壮观。
站在二王庙正门上,举目是3个苍劲的大字“二王庙”。从这几个字中,人们可以感到笔者对一个真正的治水英雄是何等的推崇,每一个字都不敢有任何疏忽,每一笔画中都凝聚着敬意。
匾额下的双合大门正对着陡斜的层层石梯,由石梯向上望,二王庙仿佛深处云霄之中,给人以人间仙境之感。
二王庙真正的主殿是庙内一座重廊环绕的阔庭大院,正中平台上是纪念李冰父子的两座大殿。前殿祭祀李冰,后殿祭祀李二郎。
主殿周围布满了香楠、古柏、银杏和绿柳护卫。清晨,霞光照耀,晨风阵阵,柳絮槐花,漫天飞扬,犹如仙女散花。时近黄昏,晚岚四起,云雨霏霏,整个二王庙又掩映在烟波云海里,宛如海市蜃楼,“玉垒仙都”之名即由此而来。
伏龙观在都江堰离堆的北端。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龙观,才开始以道士掌管香火。
伏龙观有殿宇3座,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所雕的李冰石像。像高2.9米,重4.5吨,造型简洁朴素,神态从容持重。
石像胸前襟袖间有隶书铭文3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这表明石像是已故的蜀郡守李冰。“讳”是封建时代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左行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掾”,是郡太守的掾吏,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左行点明了这个雕塑的制作时间是在东汉,因建宁元年是东汉灵帝的年号,而且是郡太守常住都水掾的掾吏制作的。
右行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珍水”,即镇水。这行标明了蜀郡都水掾的尹龙,都水长陈壹造的李冰和另两人的石刻雕像作万世镇水用。这尊东汉石刻李冰像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都江堰水利史十分珍贵的“国宝”。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为后来所建设。它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拔壮观。在秦堰楼还没有建成之前,这里曾是一个观景台,又称“幸福台”。
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的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和青城山峰等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松茂古道长300多千米,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西山南段,由都江堰经汶川,茂县直至松潘。
松茂古道属于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而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方式。
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松茂古道就是有着这种历史古韵的古道,这条山道自秦汉以来,尤其是唐代与吐蕃设“茶马互市”时,就是北接川甘青边区,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军事要道。
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走廊,是联结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的纽带,在蜀地交通运输、经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松茂古道古称“冉駹山道”,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多得湔氐之力,因而凿通龙溪、娘子岭迳通冉的山道。后来经许多代人的努力,才形成这条松茂古道。
玉垒关又名“七盘关”,因属于松茂古道的第七关而得名。同时,他还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
玉垒关早在三国时期已作为城防,不过那时非常简陋,真正意义上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处在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的局面。
为此,唐朝便相继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了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玉垒关就是在此背景下于唐贞观年间修建的重要关隘。
玉垒关这道关口像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被誉为“川西钥匙”,为保证成都平原的和平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玉垒关上与山接,下与江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
不过在和平时期,打开关口,人们仍可领略过去茶马互市集散地的繁荣景象。在玉垒关的关门上还有一副楹联:
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
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
这副楹联形象地描绘出了玉垒关的景色,极富诗情画意。
在玉垒关附近,还有一块形如马蹄形的空地,被称为“凤栖窝”,因传说曾经有凤凰在这里栖息而得此名。
凤栖窝是两关之间的古道上非常重要的地方,过去这里有许多民宅。当时,由于西山少数民族要在民宅中休息,或选择此处作为他们安营扎寨的场地,而使这里在战争年代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据载李冰治水时,曾经在凤栖窝所正对的内江河床里埋有石马,以此作为每年清淘河床深度的标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代末期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后来保存下来的桥,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被誉为我国古代的五大桥梁之一,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安澜索桥也被当地人们叫做“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在清代初期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多管闲事的人。
有一次,何先生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要20两银子。如此高的价格使夫妇俩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负责官船的那些官员们的财路。
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得想了3天,仍然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夫人在刺绣。他发现,那块布架在框子的上面,竟然不会掉下来。于是,他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
于是,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何先生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那些负责官船的官员们记住了千方百计找何先生的毛病,想方设法要报复他。
当时,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桥不稳定,人很容易掉下去。最终,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时,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
于是,官员们抓住时机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如果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何夫人漫步大街,看到一个人在玩耍杂。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何夫人忽然想到如果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
经过两天的努力,何夫人给桥装上了扶手。因此,人们便称安澜桥为“何公何母”桥。
斗犀台是传说李冰斗杀江神的地方。相传,以前岷江江神要娶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妻,否则便要在都江堰一带爆发洪灾。
为了打败江神,李冰便扮作女子与江神结婚。到了江神的府邸,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行为,激怒了江神,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战斗。
双方斗了许久不见胜负,江神化作犀牛与李冰展开搏斗,李冰也化作犀牛与之搏斗,到了斗犀台这个地方,李冰打败了江神,并杀了他。
后来,人们便把李冰打败江神的地方,命名为“斗犀台”,以纪念李冰的功绩。
斗犀台旁还有一座亭子,矗立在岩石之上,叫“浮云亭”。人们在此可以远望岷江中的望娘滩,俯视近在咫尺的离堆伏龙观和宝瓶口的景色。
杜甫游历到此处时,还曾留下了不朽名言: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都江堰附近的古迹名胜还有许多处,这些古迹名胜和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起,成为了都江堰的胜景,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人们前来观赏。
南桥位于宝瓶口下的内江咽喉,属于廊式古桥。此桥在宋代以前无考,元代为“凌云桥”,明代改为“绳桥”。1878年,当地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结余的银两,设计施工,建成了木桥,取名“普济桥”。
后来,桥毁于洪水,重建时增建了牌坊形桥门,仍为5孔,长45米,宽10米,并正式定名为“南桥”。
之后,又对南桥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南桥桥头增建了桥亭、石阶、花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
同时,南桥上还有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因此,南桥不仅保持了古桥风貌,而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
城隍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封建世俗性很强的庙宇。庙宇设计,风格独特,依山取势,依坡形地势建筑,结构极为谨严奇巧,是富有道家哲学思想的道教古建筑。
自下仰望,城隍庙建筑群分为上下两区,呈丁字形。登百余级石阶,进头道山门,两旁为“十殿”。
在一条30多米长的上行梯道两侧,呈对称跌落布局。每殿相邻,可见层层飞檐,如入云霄,有一种森严神奇之感,有蜀中“鬼城”的叫法。
这些独特的文化风韵,形成了都江堰别具一格的“古堰拜水”,成为都江堰的一大特色。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以及历史名人,都曾来到这里参观古堰。这些历史人物的到来,给古堰留下了名人的踪迹,有些人还为都江堰留下了许多文学佳作。
除此之外,围绕都江堰的一些传说故事,有的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还经过文人之手进行了文学加工。这些都成了都江堰文化的一部分,给千年古堰营造了深厚的文化氛围。
[旁注]
马超(176年~222年),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后降刘备,迫降成都,参与下辩之战。刘备称帝,拜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次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羌人 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区。“姜”、“姜姓”部落集团,是羌人的一个分支,是古中原的地区最著名的民族共同体之一,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至春秋战国之际,“姜姓”族群在中原政治、经济等领域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羽扇 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羽扇以柄居中,两边用羽对称。视羽至大小,一扇集数羽,10余羽至二三十羽不等。一般以竹签或金属丝穿翎管编排成形。扇柄一般多用竹、木,高档者则用兽骨角、玉石、象牙为柄。柄尾或穿丝缕,或坠流苏。
僚人 生活在桂云贵荆楚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后来经过诸如秦汉以来绵延唐宋的汉人入桂,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僚人入蜀等民族大迁徙而更广泛的分布或曾经分布于两广云贵乃至于巴蜀地区。
匾额 悬挂于门屏上作为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铠甲 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时期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鼓乐 是指以吹、打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的概称。常用乐器包括唢呐、笙、笛、琴、钟、锣、鼓、镲等民族打击乐器。表演形式包括鼓曲、鼓歌、鼓舞、鼓戏等与鼓结合的各类文艺形式。
索桥 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
照壁 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代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
四合院 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和人鬼三类。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铭文 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缘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掾吏 掾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吏为旧时的大小官员。掾和吏合起来就是对官府中辅助官吏的通称。
茶马古道 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无尽的文化遗产。
吐蕃 7世纪至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200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为古代藏族的自称。
松茂古道 历史上,都江堰市和松潘县分别是内地和西北两地的物资集散地,松茂古道既是我国西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同时又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
玉垒关 又名“其盘关”,玉垒关用条石和泥浆砌成,宽13.2米,高6.2米,深6.8米。关门联语十分精妙“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故称“川西锁钥”。
凤凰 也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
夫人 夫人之“夫”,字从“二人”,意为一夫一妻组成的二人家庭,用来指“外子”。“夫人”意为“夫之人”,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代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从高官的品级。一品诰命夫人是她的丈夫是一品高官,她是皇封的一品诰命夫人。
刺绣 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两三千年历史。我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江神 即长江之神,有地方性的长江之神和整体性的长江之神之分,对长江的崇拜,开始是自发性的,因而也是地方性的,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后,国家祭扫江神,才有整体意义上的江神。
县令 官名。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明、清时期以知县为正式官名。
牌坊 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彩绘 在我国自古有之,被称为“丹青”。常用于我国传统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在我国古代建筑上的彩绘主要绘于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主要以梁枋部位为主。至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复杂的彩绘。
道教 又名“道家”、“黄老”、“老氏”、“玄门”等,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
[阅读链接]
都江堰最初的名字并不叫都江堰,关于它这个名字的由来,历史上还有一个演变过程。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于是都江堰就有了“湔堋”之名。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又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而来的名称。
至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直至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此后,都江堰这个名字就被一直沿用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