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忽雷

忽雷是一种颈式半梨形音箱的拨弦乐器,可见于唐代的典籍记载。忽雷有大、小之分,现我国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世的唐代大、小忽雷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小忽雷长 47.8 厘米,硬木制成,琴颈即指板,无品,音箱蒙蟒皮,张两根丝弦,有木制琴马。在唐代小忽雷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民间、宫廷均有不少的演奏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是遵循着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近代已经没有小忽雷这种乐器了,当然也就无人再会弹奏这种乐器, 故宫的两把忽雷琴,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使人们对盛唐的音乐文化,产生一种遐想。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音乐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唐代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在盛唐时节,帝王、贵族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纷纷网罗属于个人的专业艺人。拿宫廷来讲,就设立了专门培养艺人的机构,同时帝王也常常让民间艺人进宫当差,为皇帝服务。唐玄宗时,宫廷设有一个教坊,四个外教坊和三个梨园(教习音乐、舞蹈)。梨园乃是皇帝的谪系,一个设在皇宫中,主要表演法曲(唐代一种载歌载舞的大曲)和试奏新作品;一个设在长安的太常寺里,叫做“太常梨园别教院”;另一个设在洛阳的太常寺中,称为“梨园新院”。设在皇宫中的梨园分坐部伎、立部伎两个部分。根据白居易的诗记载,坐部伎是演奏技巧比较高超的人,在坐部伎中不称职的乐工就会被退回到立部伎中。宫中的梨园有男乐工三百余人,女乐工数百人,全部由玄宗皇帝亲自领导,称为“皇帝梨园子弟”。当然,这些乐工也还要依色、艺的好坏依次分为“前头人”(也称“内人”)、“宫人”、“掐弹家”。“前头人”是乐工中等级最高的。如此数目庞大的乐工队伍和森严的晋级制度,说明了唐代音乐的盛况。

到了晚唐时期,国力减弱,自然宫中也不会再有如此庞大的音乐机构了。唐文宗时,皇宫中有名乐师,她叫郑中丞,擅长弹奏小忽雷。既然能在

皇帝面前弹奏,技艺自然是不错的,容貌也定然十分美丽。但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不知为什么得罪了皇上,被皇上下令赐死。过去宫廷中的刑罚是相当残酷的。郑中丞在皇帝一声令下之后,就被一群太监七手八脚地捆绑起来,全身连头带脚都被锦缎裹住,扔进了御河之中。御河的水轻轻地流淌着,好像在呜咽,在诉说着宫女们的苦难。这条御河有一个出口,与外面的大河相通。郑中丞的尸体随着河水的流淌,飘到了大河之中。恰值这一天中书省(朝廷掌握机要、发布令书的地方)有个小官吏梁厚本在河边钓鱼,他看见远处有一捆色彩斑斓的东西,忽起忽落地在河上漂浮,不禁很感惊奇。他对身边的僮儿说:“来,我们用竹竿把它捞起来。”主仆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捆东西捞了起来,解开绳结。啊哟!可了不得,原来锦缎中裹着一具女尸。梁厚本用手摸了摸她的脸颊,似乎还是温暖的,又探了探她的鼻息,好像还有微弱的呼吸。主仆二人连忙想办法,把这个有着一线生机的妇女弄到了家中。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这位女子才清醒过来。她伤心地说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她是一名宫女,因为弹奏了一首曲子,皇帝认为她有怨望之气,就下令处死她。梁厚本很同情她的遭遇,很想帮助她。郑中丞见梁厚本听她讲完以后沉吟不语,就说道:“先生救了我,我决不能拖累先生,我的生死一切都听从先生安排。”梁厚本说:“君王草菅人命, 我哪能再让姑娘受不白之冤?我是在考虑如何才能救你。现在我想到了一个

好主意,我辞去宫中职务,带你回乡下的家中,官府决不会追踪到那里,不知姑娘意下如何?”郑中丞自然是答应了下来。他们相处了一段日子,感到彼此很合得来,因而建立起感情,结为夫妇。但这位音乐家郑中丞,仍然挚爱着音乐,闲暇时她常常弹起心爱的小忽雷,奏出优美动人的乐曲,这乐曲象征着夫妇二人幸福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