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人格

刘天华是三十年代我国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著名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他对民间音乐也做了许多整理的工作,他的去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深入艺人之中,染上了猩红热而去世,终年只有 37 岁。

刘天华一生是相当清贫的,虽然他 1922 年以后就在大学任教,但那时常常发生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教师的生活因而也得不到保障。刘天华对于贫穷毫不介意,而一心一意地从事他的事业,他经常对妻子说:“大丈夫唯患事业之无成,家有贤内助,贫困何足虑!”

1927 年的秋天,他的学生曹安和到他家去,看见刘天华的小女儿育和跟弟弟在门口玩。曹安和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刘育和回答说:“爸爸说没有钱交学费,哥哥大些让他先上学,我们小些的要再等几天。”曹安和听后心中很难过,马上回校和同学们商量凑了一些钱,以交暑期补课费为名,给老师送去。刘天华向来在暑期给学生补课是不收费的,去送钱的同学怕挨骂,但也下定了决心,任老师怎样骂,钱也一定要留下。经过相当的周折,终于以“暂存”的方式,刘天华收下了钱,但暂存当然是要还的。

刘天华对待自己的学生如同对待子弟,是非常诚恳而且负责任的。学生不论聪明与否,他都认真教导,尤其是对于天资稍差些的学生更加煞费苦心。他从来不说“没有天才”、“学不出来”等等刺伤学生自尊心的话。对于后进的学生,他往往是说:“你某处某处练得很好,不过某处还须多下些功夫。如果别人练上一个小时,你便练上两个小时,使你的成绩和他相等,不必灰心失望。”有一次曹安和在刘天华面前发牢骚说:“我教的有些学生真笨, 真教我失望。”刘天华听了之后,立即批评曹安和说:“天才高超的人,原不难无师自通,他学会本领,不一定是教员的功劳。教育的目的是将水准以下的人,引到水准以上,若是所有学生都在水准以上,那便不在乎要教员了。应该自己反省,将自己的教法分析一下,看为什么你教不会笨的学生,而不应该怨学生的笨。”曹安和当时觉得不服气,但过后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她发觉自己在教学生时,的确缺乏耐心和细心,以后,她把老师的话作为座右铭,终身受用无穷。

1932 年,有一名外国女音乐家约刘天华到美国去开音乐会,而他婉辞谢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不去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我自己的技术还没有能达到顶点,我作曲的内容还不能算丰富。第二点是因为同行的异国人,她的钢琴和独奏技术并不出人头地,恐怕到了美国,不但不足以充分地代表国乐的优点,倒反带累了国乐,使它在国际间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十年以后,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去不迟。不去则已,一去必须使国乐在世界上占有光明的地位。”他为国乐的昌盛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清贫更衬托出他光辉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