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和饥饿中顽强奋斗

冼星海——一位劳动妇女的儿子,为了学习音乐,不远万里于 1929 年到达巴黎,当时他身无分文,只好做各种各样的下役,像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西崽、看守电话的佣人等等,这样来挣一点钱学习作曲和指挥。有时, 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一直要做到晚上十二点钟,就这样他也只能过上半饥半饱的生活。一次,他去餐馆里端菜上楼,终因疲劳过度而晕倒在地, 老板大骂了他一顿,第二天就解雇了他。又过了好几天,他没有找到工作, 饿得快要死去,只好拿了小提琴到餐馆中拉奏、讨钱,恰好碰到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他不但不给予帮助,反而打碎了讨钱的碟子,打了他的嘴巴, 并大声辱骂他。然而,冼星海心中的苦涩又有谁知道?他的远大志向又有谁能理解?冼星海只有在自己的床头写下内心深处的感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贫困和屈辱并没有压垮他,他更加刻苦地学习,终于赢得了有正义感的教师们的同情与帮助。他的老师奥别多菲尔不仅不收他的学费,而且将自己作品演奏会前排的票送给他,这些都给了他极大的温暖,鼓起了他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在生活把他逼得走投无路的一个寒冷冬天,他根据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感受写下了女高音独唱曲《风》,还有表达他思念祖国之心的《游子吟》、《中国古诗》等。《风》这首曲子立即得到巴黎音乐界人士的赞赏,在巴黎电台广播,并被列为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的节目。冼星海因此有幸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考试那天,老师宣布他得了荣誉奖,并询问他有何要求时,他只说了两个字“饭票”。

自此以后,他得到作曲班教授保罗·杜卡先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技术,生活上也能够较为安定。

冼星海在回国之后之所以能够写出史诗般的宏伟作品《黄河大合唱》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真诚的爱国心,坚强的意志,高深的作曲技巧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