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的道德史”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包括 15 个短篇。每个短篇或每个故事反映了都柏林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们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半身不遂”的瘫痪状态,揭示了社会政治、道德精神上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疲软不力的现实。

作为乔伊斯的处女作,《都柏林人》在许多方面保持着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特色。在小说的描写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法国和俄国短篇小说莫泊桑与契河夫等人的影响。短篇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原型,而其中的人物多半是乔伊斯亲戚或朋友的化身。此外,

《都柏林人》的每一故事也都融入了象征主义手法,许多故事情节和景物描写都具有象征意义。

在整个短篇集的结构安排上,乔伊斯也是苦心匠意,精心安排各个故事之间的前后顺序和联系。他根据“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阶段安排故事顺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后一个故事往往是前一个故事的主题或者“顿悟”的发展和深化。

开头的三个故事是一个小孩的叙述,构成一组小三部曲。第一故事

《姐妹》讲的是一个神父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行踪不定,神情异常,经常干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在他死后,镇里的人们都觉得他死得奇怪,但又找不出具体的原因。小孩“我”很想解开这个奇怪的谜,经过一段时间的回忆和跟踪,“我”意识到了这背后的缘由。原来这位忠于上帝,沟通众生与上帝之间联系的神父对宗教失去了信心,他的思想与他的职务发生强烈的冲突,神父的圣职使他不堪忍受而郁郁死去。最后,“我” 看着神父的遗体,感觉到一种精神上和宗教上的瘫痪隐藏在他的背后。第二个故事是《路遇》。“我”是一所令人生厌的学校中学生,呆

板枯燥的课程使“我”感到十分烦厌。一天,“我”和另一个同学逃学, 跑到都柏林河边港口闲逛,寻找怪异的“绿眼睛”外国水手。“我们” 四处寻探,结果毫无所获。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碰上了一个行动怪诞、衣衫褴褛的流浪者,这位行为乖戾、言谈古怪的人吸引了“我们”, 并围着这个怪人看热闹。猛然间,“我”发现他的眼睛绿得象酒瓶玻璃一样,不禁和同学一起仓遑逃跑。“我”想要寻求都柏林生活之外新奇而令人振奋的“绿眼睛”,可是碰到的是变态、怪诞的流浪者。“我” 的幻想和探索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第三个故事是《集市》。“我”逐渐长大并爱上了一个姑娘,她是“我”的朋友的妹妹。“我们互相倾心爱慕却羞于启齿。“我”千言百计地靠近她,但一直没有表露心里的爱。终于有一天,她首先开口和“我”

谈话了。“我们”谈到即将到来的集市,“我”答应她到集市里为她买一件喜爱的礼物。好不容易盼到了集市开放的那一天,“我”十分兴奋, 激动得不能自己。但是,“我”没有钱,必须等叔叔回来向他要钱,可惜那一天叔叔很晚才回家。等“我”向叔叔要到钱,赶上开往集市的火车,来到集市时,天已经黑了,那些做完买卖的摊档显得空空荡荡,几个店主在数着钱准备回家,稀稀落落的几个顾客脚步匆匆地走了,接着集市上的灯一一熄灭,到处一片漆黑。“我”什么也没买到,这时,“我”感到希望、爱情落空了。“我”觉得自己被眼前的空虚所嘲弄所折磨, 一刹间,“我”突然明白了:爱情是不实在的,不可能的。

这一组三部曲,从小孩“我”幼稚朦胧到渐渐成熟起来的意识发展过程,表现了人们对幻想和理想本能的追求,以及在一个缺乏生气、过分压抑的环境中幻想和理想的破灭。这一切都说明了都柏林的衰老朽化,即使是天真活泼的小孩也无法摆脱它瘫痪的阴影。在这组三部曲中, 故事的主题一步步深深入,构成了一条思想发展的运动轨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作者还应用了“顿悟”的手法。通过“顿悟”,小说中的人物一下子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洞彻人生的哲理。这种丰富的内心活动‘既写活了一个人物,又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使整部小说读来清新隽永、余味无穷。

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还巧妙地应用了象征手法,使作品在平淡中显现无穷的含义。《伊弗琳》、《粘土》和《絮会》就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写成的。

《伊弗琳》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伊弗琳是在暴躁凶狠的父亲和泼辣刁钻的女管家的管教下长大的。对于这个呆板、灰色的家, 她心中充满了愤恨,渴望有朝一日冲出这个樊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 她认识了一个名叫弗兰克的外国水手。从他的口中,伊弗琳才知道外面精彩的世界,渐渐地她和弗兰克附入爱河。为了使她早日离开那令人窒息的家,弗兰克精心划谋,帮助她从家里暗中逃出,藏入一艘外国船中。然而长期生活在呆板环境中的她无法适应船上的新生活,她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忧虑,就在轮船启航,她将获得自由的时候,伊弗琳从船舱中逃回岸上。在故事中,海洋,东去的航程正是逃避、探索、解放和新生的象征,而伊弗琳的退却正是都柏林人心灵瘫痪、无力追求新生活的写照。

《粘土》讲的是一个痛苦的老妇人一生的遭遇。老妇人的名字叫玛丽亚,在洗衣房中干活。有一个节日,她到弟弟家中聚会。聚会上有一个节目就是蒙起眼睛摸碟子中的物品,碟子里放的是祈祷书、戒指、水和粘土,参加这个节目的人根据自己模到的物品预卜未来的命运。玛丽亚先摸到了粘土,大家都吃了一惊,原来粘土象征着死亡;接着她又重摸了一遍,这一次摸到的是祈祷书,象征着她要进修道院。后来大家表演一个唱歌的节目,玛丽亚唱了一支古老的民歌。第一段歌唱华丽的往宅,第二段歌唱美好的爱情和家庭。当玛丽亚唱到第二段时,他又无意中重复了第一段的歌词。在场的人们鸦鹊无声,她的弟弟听后心潮翻动, 顿时意识到玛丽亚一生中没有爱情和家庭,不禁潸然泪下。在这里故事中,祈祷书象征着宗教,戒指象征着婚姻,水象征着水路航程,粘土象征着死亡,而那首唱错的歌曲象征着老妇人凄苦操劳的一生。

《絮云》也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在现实和理想的交织网中痛苦地生活,当他听到海外归来的旧友关于欧洲大陆和东方的一番大论后,不禁想走起自己少年的梦想。他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过着另一种新生活,当他捧着拜伦的诗想入非非时,儿子的哭吵声把他唤回了现实世界。妻子斥责他没有照管好儿子,他兀自伤神,为没有照顾好儿子而悔恨,更为自己庸庸碌碌、毫无作为的生活感到惋惜。在这个时候,他感悟到自己是生活的囚犯,在“生活”的牢笼中无法脱身。“絮云”语出于《圣经》,它是雨的前奏,是甘霖降落前的预示,在这里则象征着生活中的希望和理想。

《都柏林人》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有《常青藤日》、《一位母亲》、

《祈祷》三部曲,它分别反映都柏林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常青藤日》讲的是民族党议员在竞选过程的拉票活动。故事发生在 1902 年 10

月 6 日,这一天刚好是爱尔兰民族领袖帕内尔去世十一周年纪念日,有些人还佩着常青藤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但大多数人却忘记了他们的英雄。在会议室里,一批帕内尔的“信徙”正在谈论竞选拉票的事,他们谈到了对英国国王的态度、民族党与保守党合流的前景。这些都背离了民族党领袖帕内尔的初衷,讽刺了帕内尔死后政治与道德的衰败,表现了都柏林社会政治生活的瘫痪状态。《一位母亲》反映的是都柏林的文化生活。《祈祷》讲的则是宗教生活,主人公在酒巴中喝得酩酊大醉, 在厕所里昏昏沉沉倒在其中,接着他被朋友拉出来回卧室里静养,最后他随着朋友去教堂里参加祈祷,这种厕所——卧室——教堂的历程是迷糊状态中进行的,反映了都柏林人宗教生活的盲目性和瘫痪状态。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最后一个故事。大学教师盖贝利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克丽达婚后与他恩恩爱爱,生活和谐幸福。盖贝利尔工作之余写写稿子,搞一些创作。一年圣诞节,盖贝利尔夫妇携手到姑母家参加晚宴和舞会。在晚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名叫巴特尔·达西的歌手唱起了民歌《奥格里姆姑娘》。这首歌使克丽达深深地限入往日的回忆中。原来克丽达年青的时候有个情人叫迈克尔·弗雷,他非常爱克丽达,每当向她表示爱情时,弗雷总是唱这首民歌。有一次,弗雷不顾自己患有肺结核,在寒冷的雨夜中唱着这首歌来看她,不久,他病情加重,卧床不起,最后死去了。克丽达眼泪汪汪地向丈夫讲完这个故事,说:“他是为我而死的。”接着他们上床就寝,盖贝利尔看着在自己熟睡的妻子,在床上辗转反侧,毫无睡意。这些话对他无异是当头一桶冷水,经过思想上的激烈斗争后,他认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象弗雷那样对一个女人产生这样的爱情,与弗雷相比他自己多年的爱情生活是苍白的,肤浅的。顷刻之间,他理解了这生与死的恋情。结尾处写他看着窗外的茫茫在雪,感觉到“他的灵魂已接近那个住着大批死者的领域”, “他的自身正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去”。“外面纷飞的大雪,撒向平原沼泽、丘陵山地,飘落到所有生者与死者的身上。”

《死者》是整个短篇小集《都柏林人》的高潮和总结,是整部集子的压轴篇,也是乔伊斯早期的佳作。它企图揭示“生与死”、“爱与恨” 这样一个主题。和其他几个短篇一样,《死者》中盖贝利尔的幻想顿时之间破灭了,在生、死、爱、恨的交织网中苦苦挣扎的他最终顿悟人生爱情的真谛。这种生、死、爱、恨的痛苦历程和幻想的破灭正是《都柏

林人》其他短篇的主题,也是它们的总归,因此《死者》作为压轴篇放在最后。

在这最后一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题目“死者”与小说发生的时间圣诞节形成强烈的对比。“死者”象征着那些已经消逝的生命,而圣诞节则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这是第一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在晚宴上,盖贝利尔大谈生与死、新与旧的问题,这是第二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晚会后,盖尔利尔回忆与妻子幸福相处的时刻, 幻想着甜蜜的爱情,美好的生活。这时妻子向他全盘托出了自己与旧情人迈克尔·弗雷的真实情感,他突然感觉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因此,他虽然活着,但在感情上是一位“死者”,迈克尔·弗雷虽然死,但他还“活”在妻子的心中,是个感情上的活人。这是第三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接着,盖贝利尔感觉到“一阵莫明其妙的恐惧向他袭来,在他希望摆脱这种恐惧的时候,他仿佛感到某个怀有恶意又难以识别的人在向他走来,在那个模模糊糊的世界里聚集着力量。”这个“模模糊糊”的世界就是死亡世界的象征。房间里的影子、熟悉睡的妻子、寒冷的天气都象征凝滞、冰冷的死亡世界,盖贝利尔感觉到他也是位死者,而那个“模模糊糊世界”中的死者却“聚集着力量”,俨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这种不知活着的人“死去”,而死去的人“活着”的状态,是第四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小说的结尾处写到窗外茫茫的大雪, 也很有象征意味。雪带来了严寒,自然界的生机在这严寒下黯然消逝, 到处充满了杀机和死亡,但是雪又是水的凝聚物,在不久以后它将融化, 成为滋养生命的养料,促使万物恢复生机。在雪的形象中,生与死、灭亡与复苏并存,这是第五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五对生与死象征的对立, 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暗示了作者的用意,深化了整部短篇小说集寓意和主题。

作为乔伊斯的早期作品,《都柏林人》已经显示出他的独特之处。在思想内容上处处可以看到乔伊斯与祖国爱尔兰之间息息相关的感情。这种感情以后一直贯穿着他所有的作品,和他本人复杂的人生观、充满哲理的思考交织在一起,构成乔伊斯作品蕴意深刻、博大精源的特点。同时,乔伊斯与众不同的象征手法和对人物“顿悟”的描写,在这里也是初试锋芒,获得很大的成功。乔伊斯在象征手法和运用上颇具匠心, 故事中的许多情节和景物的描写,甚至于词的选用,某些人物或地方的命名,都有着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这种象征方法使他的作品寓意隽永, 读来耐人寻味。“顿悟”的描写方法是乔伊斯个人的独创。在乔伊斯看来,诗歌是表达普遍事物的艺术,而小说则是表现具体事物的艺术,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他生活其中的这个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联。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和特权就是描写真实的生活,但又要注意使这些描写不致陷于细微末节,而应具有持久的意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出其内在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乔伊斯独创自己写作方法——“顿悟”,这种方法后来为许多作家采用,成为一种公认的写作技巧。

当然,在《都柏林人》中也可以窥见乔伊斯对前人的继承和学习。鲁滨逊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都柏林人》的自然主义由于象征手法的系统使用而变得复杂不堪。”这说明,乔伊斯虽然是英国现代主义小

说的大师,他的创作还是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中广泛吸取了养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变革的。

从总的方面来说,《都柏林人》还是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都有真实的原型,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清楚、语气沉静、节奏平稳,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动人取胜,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琐事的描绘来揭示理想的破灭和人生的本质。在结构的组织安排上,《都柏林人》以一连串的精神顿悟构成了故事人物心理发展的高潮,最终道出了都柏林生活的瘫痪状态,使人们感悟到:都柏林生活的不幸在于人们只能按固定的、传统的方式去生活,他们没有勇气冲破传统的樊笼,只好在美好的幻想中过另一种相反的生活;从少年、青年、成年到老年以及整个社会生活,都柏林人陷入了精神瘫痪的境地。这些人在受尽挫折之后,终于在精神上“顿悟”,看清了自已的处境,悟出了人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