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和创作

巴勃罗·聂鲁达是智利民族诗人,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1904 年 7 月 12 日,他出生于帕拉尔城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在童年时代,他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诗歌创作天才,似乎是诗神骄子。1917 年 7 月,他在特木科的《晨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见报的作品。从 1920 年起,他正式使用聂鲁达作为自己的笔名。1924 年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问世,引起了智利文学界的瞩目。此后,他发表了诗集《奇男子的引力》、《戒指》等。 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聂鲁达坚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边,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因此,他被政府免职。回国后,他写了著名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1937),一反过去温情、缠绵的诗风,热情讴歌西班牙人民的英勇斗争,在世界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以后,他的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转机。他说:“也许诗人的义务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诗人的荣誉在街上,参加这种或那种战斗。诗人不要怕人家说你是个起义者, 诗歌本身就是起义。”以后,他陆续发表了诗作《伐木者醒来吧》、《要素之歌》、《葡萄和风》、《新要素之歌》、《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英雄事业的赞歌》等。这些诗歌感情充沛,抒发了他对祖国、人民、自由、和平的热爱和对旧世界与丑恶事物的憎恨。在诗歌形式上,他能够兼容并收, 汲取民间文学、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长处,形成自己豪迈奔放的独特风格,为二十世纪拉丁美洲诗歌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聂鲁达长期任驻外领事、总领事和大使等职,1945 年,当选为国会议员, 同年加入共产党。1950 年获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1973 年 9 月 23 日与世长辞。

聂鲁达一生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一) 1917—1927,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的创作主题是爱情和大自然,基调是多愁善感,充满罗曼谛克的忧伤、缠绵。代表作是《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二)1928—1934,苦闷悲观的超现实主义阶段。这段时期,他突破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格式,用充满象征、比喻、神秘莫测的语言,发泄一种苦闷、绝望的情绪。艺术形式和语言、手法上达到了很高境界,代表作是《大地上的居所》。

(三)1935—1973,战斗生活和思想前进阶段。这是聂鲁达诗歌创作中的黄金阶段。代表作为《第三个居所》、《遐想集》、《漫歌集》(又译《诗歌总集》)。其中《诗歌总集》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著作。这个阶段,诗人的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