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16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平衡

  1. 概述

利用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离子鉴定或定量分析,或者从溶液中把某种成分以沉淀的形式加以分离等,在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下面就生成沉淀的条件及沉淀与溶液中离子的关系等问题作一简介。

  1. 溶度积与沉淀的生成

难溶盐 BA 与其饱和溶液共存时,存在下列平衡:

实验 16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平衡 - 图1BA(s) B+(aq)+A-(aq) 其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φ (BA) = {c(B+ ) / cφ }{c(A -) / cφ

Kspφ称为标准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若向难溶盐 BA 中加水,当 B+,A- 离子的浓度之积小于溶度积 Kspφ时,沉淀溶解;等于溶度积时达到饱和。若将含 B+离子与 A-离子的溶液混合,其离子浓度的乘积大于溶度积时,超过的部分就变成难溶性盐 BA 沉淀出来。综上所述归纳如下:

  1. {c(B+)/cφ}{c(A-)/cφ}<{Kspφ(BA)}不饱和溶液,无沉淀;

  2. {c(B+)/cφ}{c(A-)/cφ}={Kspφ(BA)}饱和溶液;

  3. {c(B+

    )/cφ}{c(A-)/cφ}>{Kspφ(BA)}沉淀从溶液中析出。以上 3 点就是溶度积规则,用来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能否发生。

若在难溶盐 BA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同种离子(例如 B+或 A-),则{c(B+

/cφ}{c(A-)/cφ}>{Kspφ(BA),剩余离子形成 BA 沉淀下来。难溶盐的溶解度由于共同离子的存在而减少,称为同离子效应,即由于同离子效应使溶解平衡向左(生成固体方向)移动:

实验 16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平衡 - 图2BA(s) B+(aq)+A-(aq)

若在难溶盐 BA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易溶盐如 KNO3,BA 的溶解度增大, 这种效应叫做盐效应。

假如加入的盐能产生同离子效应,又能产生盐效应的话,同离子效应大

于盐效应,关于这个结论,可从图 3-5 看出。难溶盐以通式 BxAy 表示,则

实验 16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平衡 - 图3BxAy(s) xB+(aq)+yA-(aq) Kspφ(BxAy)={c(B+)/cφx{c(A-)/cφy

  1. 分部沉淀

有时往溶液中加入一种沉淀剂能与溶液中几种离子都生成沉淀,而且形成的沉淀的溶解度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向溶液中缓缓加入沉淀剂,溶解度最小的先沉淀,当它沉淀完全(c<10-5mol·L-1),另一种沉淀开始生成,

这种先后沉淀的过程,叫做分步沉淀。在实验中常利用分步沉淀进行分析和分离。例如,Cu2+ 离子与 Zn2+ 离子的分离,若溶液中 c(Cu2+)=c(Zn2+ )

=0.1mol·L-1,通入 H2S,控制 S2-离子浓度,使 Cu2+离子实际上沉淀完全, 而 Zn2+离子不发生沉淀,达到分离的目的。可根据 CuS 和 ZnS 的溶度积计算出理论上应控制的 S2-离子浓度范围。

CuS 的 K φ为 6.3×10-36,使 Cu2+离子实际上沉淀完全所需最小的 S2- 离子浓度为:

c(S2-)/cφ=6.3×10-36/10-5

c(S2-)=6.3×10-31mol·L-1

ZnS 的 K φ为 1.6×10-24,使 Zn2+离子不发生沉淀所允许的最大 S2-离子浓度为:

e(S2-)/cφ=-1.6×10-24/0.1

c(S2-)=1.6×10-23mol·L-1

从上面计算可知,为使 Cu2+离子和 Zn2+离子分离,应控制 S2-离子范围为: 6.3×10-31mol·L-1<c(S2-)=<1.6×10-23mol·L-1

(如何控制硫离子浓度在此范围内?)。

  1. 共沉淀

Zn2+离子存在在酸度较大的溶液中,当通入 H2S 气时不产生沉淀。若 Zn2+ 与 Cu2+离子共存,有极少量的 ZnS 与 CuS 一起沉淀。这种在达不到溶度积, 不能单独沉淀的条件下,而与其他沉淀共存时能一同沉淀的现象称为共沉淀。不仅难溶性盐能产生共沉淀,易溶性盐也能产生。产生共沉淀现象可从下面原因分析:

  1. 被吸附在沉淀颗粒的表面;

  2. 被包藏在沉淀内部;

  3. 主要沉淀物沉淀完成后,由于沉淀剂过量而慢慢发生第二种共沉淀产生的后沉淀等。

溶液中异号电荷的离子能被晶体表面的正、负离子所吸附。与主沉淀有相同离子的盐在溶液中共存时首先被吸附,其中溶解度小的盐最容易被吸附。这个关系称为 Paneth-Fajans-Hahn 规则。例如:若 BaCl2,Ba(NO3)2 与 BaSO4 沉淀在溶液中共存时,溶解度小的 Ba(NO3)2 与 BaSO4 沉淀产生共沉淀。当草酸根离子以草酸钙形式沉淀时,若有镁离子存在,便有后沉淀草酸镁生成。表 3-4 汇集了某些沉淀与容易生成共沉淀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