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典型应用题游戏

【训练题 101】是否漏水有一座水池,按照

设计计算,单独打开进水管 A 时,2 小时注满水池;若单独打开出水管 B,则 3 小时把一池水放完。

水池建成以后,做了个同时打开进水管和

出水管的试验,这时,7 小时注满一池水。

请你想一想,这建成的水池是否漏水?如果漏水,一池水多少小时

漏完?

【智能训练】

1

按照设计,进水管 2 小时放满一池水,则每小时放进 2 池水;出水管 3

1

小时放完一池水,则每小时放出 3 池水;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则

1 1 1 1

每小时能放进 2 - 3 = 6 池水,也就是说,若同时打开两管,则需要 1÷ 6

=6 小时才能注满一池水。

但水池建成以后的实际情况是,同时打开两管时,需要 7 小时才注满一池水。比设计要求多用了 7-6=1 小时。

这就说明水池是漏水的。

1

在漏水的情况下,将两管同时打开,每小时能进 7 池水。

1 1 1

则每小时漏水量为 6 - 7 = 42 池水。

故知,漏完一池水需要的时间是 1÷ 1

42

=1× 42 =42 小时。

1

(要点提示)

  1. 灵活运用“工程问题”的一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求解。

  2. 当不知道工作总量(如一池水)的具体数量时,可用整体“1”表示。

【训练题 102】几小时相遇

甲、乙两辆汽车跑完一条公路的全程分别需要 4 小时和 6 小时。现在两辆汽车同时从公路的两端相对开出,请你想一想,两车几小时后

相遇?

【智能训练】

这条公路有多长呢?题目中没有告诉

我们。于是我们设这条公路全长为 P 千米,则甲、乙两车每

P P

小时分别行 4 千米和 6 千米。

两车同时相对开出,其速度和为:

P P 3P 2P 5

4 + 6 = 12 + 12 = 12 P(千米/小时)

两车相遇需要的时间为:

P÷ 5P =P× 12 = 2 2 (小时)

12 5P 5

我们也可以不设公路全长为 P,而将公路全长当成整体“1”直接进行计算:

1 1 1 1

甲、乙两车每小时分别行全程的 4 和 6 ;两车每小时共行全程的 4 + 6

= 5 。

12

因此,两车相遇的时间为:1÷ 5

=1× 12 2

(要点提示)

12 5 =2 5 (小时)

  1. 从两种计算方法比较,后一种应用“工程问题”方法求解显得简捷些。

  2. 比较“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与“工作总量÷合做工作效率=合做时间”的对应关系。

【训练题 103】为何不相遇

兔子和山羊跑完整座桥分别需要 10 分钟

和 5 分钟。他俩同时起跑,一个往南,一个往 北,可是过了 15 分钟, 他俩还没有相遇(当然 他俩谁也没有摔倒或停 跑),请问这是为什么?

【智能训练】

题目中只说“他俩

同时起跑,一个往南,一个在北”,并没有说他俩分别从桥的两端相向而跑。如果他俩是“背道而驰”(即背向而跑),那就无论跑多长时间也不会相遇。

(要点提示)

行程问题要注意区别相向、背向和同向三种不同情况。

【训练题 104】运动员吃瓜

运动会刚结 束,热情的服务员就送来了芒果、西

瓜和菠萝。

现在知道,全体运动员一共吃了65 个水果,而且

正好是 2 人吃一个芒果,3 人吃一个

西瓜,4 人吃一个菠萝。

请你想一想,一共有多少运动员?芒果、西瓜、菠萝各有多少个?

【智能训练】

1

  1. 人吃一个芒果,则每人吃 2 个;

1

  1. 人吃一个西瓜,则每人吃 3 个;

1

  1. 人吃一个菠萝,则每人吃 4 个。

因为只知道三种瓜的总数,所以我们要着眼于从总体上考虑问题。从总

1 1 1 1

体上看,三种瓜的总数是 65 个,而每人吃了 2 + 3 + 4 =1 12 (个)。求出

65 里面有多少个 1 1

12

,就求出了运动员的人数:

65÷1 1 =65÷ 13 =65× 12 =60(人)

12 12 13

所以运动员的人数是 60 人。芒果、西瓜、菠萝分别为:

60÷2=30(个)、60÷3=20(个)、60÷4=15(个)。(要点提示)

  1. 按照计算法则分类,这是一个归一还原问题,它的基本公式是: 总量÷单一量=人数

  2. 思维要活跃一些,不能死守框框。这里的单一量,不是每人吃的一种水果量,而是每人吃的三种水果量之和。不突破水果品种的限制,单一量就求不出来。

【训练题 105】三只猫吃鱼

三只猫吃 7 条鱼,白猫吃的鱼数是黑猫的一半,花猫吃的鱼数是黑猫的一倍。请你想想,黑、白、花猫各吃了多少条鱼?

【智能训练】

题目不复杂,但也要仔细审题,弄清三只猫吃鱼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比较,确定黑猫的吃鱼量为“单位 1”比较方便。因为黑猫的吃鱼量为 1 份

1

时,则白猫的吃鱼量为 2 份,花猫的吃鱼量为 2 份。

三只猫吃鱼的总份数是:

1 1

1+ 2 +2=3 2 (份)

1 1 7

那么,7 条鱼分成 3 2 份,其中的 1 份是多少条鱼呢?7÷3 2 =7÷ 2 =7

2

× 7 =2(条)

1

所以黑、白、花猫分别吃鱼 2、1(2× 2 )、 4(2×2)条。(要点提

示)

  1. 选定“单位 1”要恰当,使计算简化。

  2. 加深对“已知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某数”的理解。这里的“某

7

数”是指一份鱼的条数,“几分之几”则是个一假分数( 2 )。

【训练题 106】猴子分桃

一群猴子分一批桃子,如果每只猴子分 10 个桃子,

则少 4 个;如果每

只猴子分 9 个桃

子,则多 6 个。请你想想,这

群猴子有多少只? 至少要增加多少个桃子,才能使得按

10 或 9 平均分配时,桃子都不多不少?

【智能训练】

按 10 分少 4 个,按 9 分多 6 个,一少一多,两种分法相差 4+6=10

(个)。

而对于每只猴子来说,两种分法只相差 10-9=1(个)。那么,是多少只猴子参加分配,才使得两种分法共相差 10 个桃子呢?

10÷1=10(只)所以这群猴子是 10 只。原有桃子数是:

10×10-4=96(个) 或 9×10+6=96(个)

要使桃子按 10 和 9 平均分配都刚好“不多不少”,就得求 10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

很明显, 10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90。但原已有桃子 96 个,所以这个公倍数要增加 1 倍,变成 90×2=180。那么 180-96=84(个)。

所以至少要增加 84 个桃子,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要点提示)

按实际应用归类,这属于“盈不余、过不足”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能整除和不能整除的问题。解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把两次除不尽的差数(一少一多)之“和”看作“总量”,而把两次单个所得的“差”看作“单一量”。然后套用“总量÷单一量=份数”的公式即可。

【训练题 107】花公鸡与小白兔

笼里养着花公鸡和小白兔,数一数,鸡头和兔头共有 29 个,鸡脚和兔脚

共有 78 只。

请你想一想,笼里有花公鸡和小白兔各多少只?

【智能训练】

鸡头和兔头共有 29 个,说明鸡、兔共有 29 只。如果假设每只兔子也只

有 2 只脚,那么 29 只鸡兔就只共有 2×29=58 只脚。但题中说有 78 只脚, 多出 78-58=20 只脚。

这多出的 20 只脚是属于兔子的,是假设的每只兔子脚数(2 只)与兔子的实际脚数(4 只)不符而形成的总差数。一只兔子多出 2 只脚,多少只兔子才多出 20 只脚呢?20÷2=10(只)兔子,

29-10=19(只)花公鸡。

(要点提示)

  1. 这是一道典型的“鸡兔同笼”应用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先去掉相同的部分(通过假设使某种数量相同),得出与实际情况的总差数,然后用总差数(总量)除以单一差数(单一量)即得该动物只数。

  2. 如果列方程求解,运算的数学意义将更加明了、清晰,运算也较简便。但用上述算术方法求解,则更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处于学习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训练就尤为重要。

【训练题 108】狐狸吃鸡

一天,一百只狐狸下山,刚好每只狐狸都抓到一只鸡。分鸡的时候, 每只大狐狸分 3 只,每三只小狐狸分 1 只,刚好把鸡分完。

请你想一想,

大、小狐狸各有多少只?

【智能训练】

1

假设大狐狸也是每三只吃 1 只鸡,则每只大狐狸吃 3 只鸡,与每只小狐

1 1 100

狸吃 3 只鸡相同。这样大小 100 只狐狸加在一起,共吃了 3 ×100= 3 只

鸡。

但实际上却有 100 只鸡。

将实际情况与假设相比较,大狐狸共多吃:

100- 100 2

3 =66 3 只鸡实际上一只大狐狸比一只小狐狸多吃:

1 2

3- 3 = 2 3 只鸡

2

那么,多少只大狐狸才多吃 66 3 只鸡呢?

2 2 200 8 200 3

66 3 ÷ 2 3 =

3 ÷ 3 =

3 × 8

=25(只)大狐狸

则小狐狸数为 100-25= 75 只。

(要点提示)

  1. 将此题的解题方法与上一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来。

  2. 如果假设小狐狸也是每只吃 3 只鸡,那么结果会怎样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训练题 109】新买的小猫玩具

幼儿园新买回一批小猫玩具。阿姨把这些玩具分成几堆。分堆的时候,如果每堆 10 个,

则少了 2 个;如果每堆

12 个,则少分一堆,但却刚好分完。

请你想一想,这批玩具究竟有多少个?

【智能训练】

从题目看,每堆 12 个的分法比每堆 10 个的分法少分一堆。如果每堆 10

个的分法也少分一堆,那么两种分法的堆数就一样了。不过“每堆 10 个则少

了 2 个”的提法就该换成“每堆 10 个则多了 8 个”才不改变题意。

这样,两种分法,堆数相同,它们之间却相差 8+0=8 个;两种分法每堆则相差 12-10=2 个。那么是多少堆才使得两种分法总数相差 8 个呢?

8÷2=4(堆)

所 以 这 批 玩 具 数 是 : 10×4+8=48(个)(第一种分法) 或 12×4=48(个)(第二种分法)

(要点提示)

  1. 想到将第一种分法少分(或少数)一堆,则与第二种分法的堆数相同, 且将“少了 2 个”变为“多了 8 个”,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突破。这种多角度思维使得本来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

  2. 比较一下前面的《猴子分桃》一题,找找计算方法有何异同。

【训练题 110】机灵的小猴

一天,9 只小狗遇上了一群猴子。小狗汪汪问猴子跳跳:你们猴子一共有多少只?机灵的跳跳说:“你们的小狗数比我们的小猴数少 10%。”说完后,列出了下面三个算式:

①9÷10%

②9×(1-10%)

③9÷(1-10%)

跳跳指着三个算式说,按照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来,不过,其他两个算式为什么不正确,也请你说出理由来。

【智能训练】

③式是正确的。故小猴数为:

9÷(1-10%)=9÷ 90

100

=10(只) 列式的依据是:

已知某数(小猴数)的几分之几(90%)是多少(9 只),求某数。

①式的错误是:小狗数(9)与 10%这个百分率不对应。10%是指小狗少于猴的这部分,并不是小狗数占小猴数的百分率。

②式的错误在于把狗的数量当作单位“1”(100%),而把猴的数量当作 90%。

(要点提示)

  1. 正确选定单位“1”。

  2. 弄清百分率与物体数的对应关系。

  3. 与前面的《三只猫吃鱼》一题进行对照。

【训练题 111】 狐狸吃葡萄

几只狐狸在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请你想一想在下面各问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葡萄总量一定,狐狸吃掉的部分与剩下的部分;

②狐狸总数一

定,先来吃葡萄的狐狸与后来的狐狸数;

③葡萄总量一定,狐狸的数量与每只狐狸平均分得的葡萄数;

④狐狸总数一定,葡萄总量与每只狐狸平均分得的葡萄数;

⑤吃掉的葡萄数一定,葡萄总量与剩下的葡萄数;⑥每只狐狸平均分得的葡萄数一定,葡萄总量与狐狸的数量。

【智能训练】

为了叙述的简便,我们将葡萄总量、狐狸总数、每只狐狸平均分得的葡萄数、吃掉的葡萄数、剩下的葡萄数、先来吃葡萄的狐狸数、后来的狐狸数等依次用字母 A、B、C、D、E、F、G 表示。则根据题意,可列成下列算式:

①D+E=A

②F+G=B

③C×B=A

④A÷C=B

⑤A-E=D

⑥A÷B=C

这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①、②、⑤式不成比例;③式中 A 一定时,C 与 B 成反比;④式中 B 一定时,A 与 C 成正比;⑥式中 C 一定时,A 与 B 成正比。(要点提示)

  1. 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不能简单地看数量的增减。关键是看这两种量所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比值)或积:如果商(比值)一定,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两种量成反比例。

  2. 加、减法算式中的各种量不构成比例关系。

  3. 进一步弄清被除数、除数、商以及被乘数、乘数、积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训练题 112】可爱的小象玩具

儿童玩具厂的工人叔叔 3 天生产小象

玩具 60 个。请你想一想,按照这种效率生产一个星期(7 天) 能生产小象玩具多少个?

求解方法不止一种,你能想出多少种来呢?

【智能训练】

这是有意出的“一题多解”训练题。

一题多解,不仅有利于培养我们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而且能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列出几种求解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和比较:

①归一法

先求“单一量”(每天生产的玩具数): 60÷3=20(个)

所以 20×7=140 (个)

②倍比法

先求总天数是前 3 天的多少倍:

1

7÷3=2 3 (倍)

1

则 60×2 3 =140(个)

③分数法(百分率法)

先求出前 3 天占实际生产时间(7 天)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3÷7= 3

7

3

则 60÷ 7 =140 (个)

④正比例法

因为“六典型应用题游戏 - 图1=每天生产数”,在这一式中,当每天生产数一定时,生产总数与总时间成正比例。

设:x 为生产总数,则有x:7=60:3 解方程: 3x=60×7

x=140 (个)

⑤反比例法

因为“生产每个玩具的时间 x 生产总数=总生产时间”,在这一式中, 当总生产时间一定时,生产每个玩具的时间与生产总数成反比例。

设:(7 天的)生产总数为 x,则有

3 ×x=7

60

解方程:x=140(个)

(要点提示)

  1. 在吃透每种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各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自己再选定两、三道题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