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粱种植技术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这些不过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古人在高粱种植栽培上,注重与豆类等间作套种;遵循“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原则,提倡早种早收,注重田间管理,倡导及时收获。

高粱在我国种植很早。在山西万荣县荆村新石器时期遗址、辽宁省辽阳三道壕子西村、河南大河村新石器遗址、陕西长武县碾子坡遗址先周文化层、甘肃民乐东灰山新石器时期遗址、辽宁省大连市大嘴子村落遗址等处,均发现了炭化的高粱。

根据考古发现,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出土的炭化高粱子粒和茎秆推断,证明西周至西汉期间,高粱已在我国许多地方种植并有相当产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高粱列于“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这里的“中国”指我国北方地区,即北魏的疆域,主要指汉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

以后的有些农书更进一步认为,高粱始种于蜀地。因此,高粱原产中原地区的可能性不大,原产我国东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能性较大。

在高粱被驯化栽培后,并没有如粟、麦等大宗作物那样得到大规模地栽培种植,只在局部地区如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种植。

高粱在古代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使得高粱的命名带有明显地域性,增加了名称的复杂性。而又因其形类稷、粱等,在古代高粱就被冠以纷繁复杂的名称。

高粱的古名多达20余种,对于古代高粱的名称,农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造成名称复杂多样主要原因是古代高粱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

高粱名称多,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在古代的种植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在高粱种植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高粱轮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马首农言》说,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清代农工商部编的《棉业图说》指出,在种棉之地先种高粱及蚕豆,次年再行种棉,棉花与高粱轮作,不仅能使棉花佳美丰收,又能以收获的高粱供农夫牲畜之需用。

《棉业图说》还对棉花与高粱轮作作了规划:凡种棉者,宜将田地划分甲乙两区,第一年以甲种棉,以乙种高粱、蚕豆。次年则以乙种棉,以甲种高粱、蚕豆。逐年轮流。可见高粱的最好前茬是豆类,而高粱是禾本植物,其须根仅吸地面之肥,因此是棉的理想前茬作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种的比较多,在南方为备荒也种植高粱,不过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间种植。《农桑辑要》认为,桑间种植高粱,两者梢叶丛杂,就会导致都长不好。

高粱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和寒冷等,无论在松散的砂壤土上还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过栽种高粱的土壤不宜过湿。

清代张宗法的《三农纪》和清代王汲的《事物会原》等许多农书,都认为高粱不宜种在地处低洼的地方。清代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说:“宜肥地,坚地,平原,旷野俱可种。”

总之在土壤选择上,以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最为适宜。并应根据不同种类高粱的特性,选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择地得宜”原则。

在耕种时间上,高粱的种植要因地制宜,不同高粱品种有不同的播种时令。清代郭云升所撰《救荒简易书》对此作了详细记载:“黑子高粱二月种”,“白子高粱三月种”,“快高粱三月种”,“冻高粱十月种”。

此外,清代农书还记载了当时比较普遍的高粱播种方式,如“耧种”、“点种”、“穴种”等。强调在播种过程中稀疏得当,适当密植。这些记载,说明到了清代,我国高粱播种技术已经日臻成熟,也对后世高粱种植也有指导意义。

在高粱的施肥、田间管理与收获储存方面,古人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高粱对肥料的反应非常敏锐,且吸肥力很强,因此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其产量。清代杨巩《中外农学合编》记载:

蜀黍消耗地力,略似玉蜀黍。不可连栽,肥料必须多施尤。

清代丁宜曾《农圃便览》也说:“以粪多为上,踏实,风不侵,则苗旺”,肥料不足则会“雉尾短,粒亦细小”。高粱注重于基肥,因此在肥料的选用上宜用基肥。

为了使高粱在不同生育期中皆能获得充足的养分,除施用大量的基肥外,在生育期中更须施用追肥。清代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认为,宜耘四五次,用肥五六次,每亩地需肥20余石,但用量不宜重,“肥料追肥,则只用稀薄粪尿”。此外,清代相关资料还详细说明了糖高粱种植的施肥种类、用量等。

对于高粱的田间锄草及间苗,古人认为应注中耕除草,去弱留强。清张宗法《三农纪》论及高粱植艺时说:“苗生三四寸锄一遍;五六寸锄一遍;七八寸再锄以壅根。留强者,去弱者。苗及尺余,再耘耨,且耐旱,不畏风雨。”总之,锄不厌多,多则去草且易熟。

因高粱幼苗顶土能力差,应多锄破除土壤板结层;并且注重去弱留强,把良苗留,中耕时还要摘除歧枝。

对于高粱的收获储存,古人也有经验。高粱生育期在一百天左右,一般以穗色判断其是否成熟。古人对于高粱成熟的生物学特征描述,如《马首农言》说“熟以色之红紫为验”。高粱成熟后应及时收获,久留不刈会引起大量落粒损失。

为便于高粱收获,清杨巩《中外农学合编》提出:“成熟之前,宜四五茎一束,可免倒仆”。高粱收获时,因其茎高丈许,在古代收割时,成束攒起,一手揽住,一手持镰收割,这个方法现在也在用。收获后高粱穗子要离开地面悬空摆放,充分晾晒干燥,达到一定水分标准时脱粒。

收获的高粱在古代一般经人工敲打脱粒,脱粒后的籽粒也要充分晒干入库。高粱储存时切忌雨湿。

经过古代劳动人民和后来者的长期努力,高粱已经形成东北和华北主产区,成为了仅次于稻、小麦、玉米、甘薯的粮食作物。

[旁注]

《齐民要术》 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此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我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祁寯藻(1793年~1866年),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息翁,山西寿阳人。清朝大臣,三代帝师,谥号“文端”。所著《马首农言》搜集记载农谚、气候等多方面农业技术,还记述祀祠、物价、人情、风俗等方面的民风俗尚。对我国农业史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农桑辑要》 元代官修农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在它之前唐代有武则天删订的《兆人本业》和宋代的《真宗授时要录》,但这两部均已失传。《农桑辑要》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总结,通俗易懂,影响远及国外。

何刚德(1855年~约1936年),字肖雅,号平斋,福州人。清代官员,历任吏部主事,江西吉安、建昌、南昌知府。在任江苏苏州知府期间,组建警察队伍,维护社会治安,上我国警察创始人。撰有《平斋家言》刊行,所记宫廷掌故、名人轶事,多为其亲身经历,颇有史料价值。

[阅读链接]

高粱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很广,形态变异多。高粱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有关高粱的出土文物及农书史藉证明,最少也有5000年历史了。

我国高粱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有两种说法:一说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一说是我国原产。因为高粱在我国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高粱群。中国高粱叶脉白色,颖壳包被小,易脱粒,米质好,分蘖少,气生根发达,茎成熟后髓部干涸,糖分少或不含糖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