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成熟的曲辕犁
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我国农业最大的成就之一。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唐代曲辕犁的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使我国在耕地农具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足足领先欧洲近2000年。
犁是人类早期耕地的农具,我国人大约自商代起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随着冶铁技术的广泛运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使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曲辕犁的设计思想,来源于耒和耜,它们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最早是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端安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
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部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
到唐代时,直的犁辕改进为曲的犁辕,既调节了耕地的深浅,也省了不少的力气,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被称为“曲辕犁”。因为曲辕犁在江东一带被广泛使用,因此又称为“江东犁”。
唐代曲辕犁的主要功能是翻土,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曲辕犁主要分为犁架和犁铧两部分,犁架主要由木材来制作,犁铧由铁来做成。制作工艺较简单:犁架多采用楗、梢、榫等来连接固定,这样不仅轻便灵活,更坚固耐用。犁铧采用铁制冶炼,捶打来实现,犁铧锋利,有利于耕作。
据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唐代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盘等11个零部件组成。
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镵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盘可以转动。
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我国犁已基本定型。《耒耜经》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和流传。
后来曲辕犁的犁盘被进一步改进,出现了二牛抬扛,直至现在仍被一些地方运用。
唐代曲辕犁功能性突出,它的应用和发展,得力于其精巧设计。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曲辕犁的犁盘上可以架两头或更多牛,这样既保护了牛,又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有古书记载:江东犁的效率来自于牛,按古人计算“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犁架加大就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
犁铧多为“V”字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强。
从经济性来说,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经济实用,适合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
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木材价格低廉,随处可取。当时铁已广泛用于各种器物上,冶炼的技术被人普遍掌握。从结构上看,既简单又连接牢固。整体经济性好,便于普遍推广利用。
从技术上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领先欧洲近两千年,是当时人类最先进的耕地农具。
曲辕犁犁铧的犁口锋利,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锐利适用。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规格定型化,种类繁多,形制也因需要而有差异。
曲辕犁的犁头实现了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字形犁,对犁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
曲辕犁的犁铧实现了犁壁化,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效多。当时人们对铁的冶炼技术的掌握已相当纯熟,对木材结构连接的设计也相当完善。所以从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直至目前曲辕犁还在很多地方使用。
唐代曲辕犁的设计较以前的直辕犁更加人性化,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曲辕犁材料选用自然的木材,农民对木材特有的感情会使其在使用时有亲切感。
曲辕犁设计上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通过犁梢的加长,使扶犁的人不必过于弯身,同时,加大犁架的体积,便于控制曲辕犁的平衡,使其稳定。
唐代曲辕犁不仅有精巧的设计,并且还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唐代曲辕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曲辕犁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出来了。
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是依支点表现出来的。稳定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反之则给人以不安定或轻巧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两边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来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均衡。犁铧为“V”字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
稳定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从造型上看,下面的犁壁,犁底,压镵,体积质量较大,重心偏下,有极强的稳定性,这就是实际稳定。
从视觉平衡上看,犁架为木材,下面的犁铧为铁制,由于铁的质量分数比木材的质量分数大,从而给人以重心下移的感觉,有很强的视觉稳定感。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策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求统一。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
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犁铧本身也有一定的长宽比例,并与犁架的比例相统一,相和谐,这既满足了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照顾到了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
尺度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以人的身高尺寸作为量度标准的,其选择应符合人机关系,以人为本。
犁铧的尺度由耕地的深度宽度来确定,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犁梢的长度符合人机尺寸,减少了农民耕地时的疲劳。
唐代曲辕犁在我国古代农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它不仅技术上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设计精巧,造型优美。
在设计上,曲辕犁经济实用。从美学上看,曲辕犁有着独特的造型,优美的线条和恰到好处的比例与尺度,符合审美需求。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曲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江东曲辕犁在华南推广以后,逐渐传播到东南亚种稻的各国。17世纪,荷兰人在印尼的爪哇等处看到当时移居印尼的我国农民使用这种犁,很快将其引入荷兰,以后对欧洲近代犁的改进有重要影响。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在我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我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此后,曲辕犁就成为我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旁注]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唐代苏州吴县人。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皮日休为友,时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世称“皮陆”。陆龟蒙也是我国农业史上著名的农学家,曾经大力推广曲辕犁。代表作品《耒耜经》。
《耒耜经》 唐代诗人陆龟蒙撰写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是我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古农具专志。《耒耜经》共记述农具4种,其中对被誉为我国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历来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重视。
人机工程学 就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参数。其显著特点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美学 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阅读链接]
陆龟蒙以其所著《耒耜经》,对唐代曲辕犁的推广做出过了贡献。他曾经隐居生活在故乡松江甫里,就是现在的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
甫里地势低洼,经受洪涝之害。在这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
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茶壶、文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