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

学校体育不仅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已逐步认识到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塑造现代人的重大作用。

各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1.日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军国主义教育,因而,当时的学校体育实行军事化,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当时日本的学校体育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败的原因,日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界针对军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因而,学校体育成为民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自由民主的人”和“培养体力”便成为日本学校体育的目标。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学校体育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1977 年和 1978 年日本文部省大臣先后公布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新编

体育教学大纲,根据“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 11 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身心健全的国民”的方针,他们提出了中小学体育的目标。

小学的体育目标是:通过切合实际的运动实践,使学生爱好运动,同时, 使他们理解自身周围生活中有关健康、安全问题,以设法增强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并树立愉快而明朗的生活态度。

初中的体育目标是:

①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各种运动,以培养强壮的身体,同时,设法培养坚强意志和提高身体素质。

②通过各种运动的合理实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并尝到参加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和树立健康而明朗的生活能力和态度。

③通过参加运动时的竞赛和协作,树立公正的态度,进而培养遵守规则、相互协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④树立能够注意健康、安全以参加运动的态度。

高中的体育目标是:通过各种运动的合理实践,提高运动技能,丰富运动经验,树立公正、协作、负责等态度,促使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和培养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近年来,日本学校体育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诸如“生涯体育”、“快乐体育”等等,这些都有其时代和社会的特征,是应日本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所谓生涯体育是指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运动,从而使之在不同的水平上去享受运动中的乐趣,并努力从事持之以恒的终身运动以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而快乐体育则是指把运动作为内容的教育,它是建议在每个儿童都能满足自己对快乐 12 的要求之上的。出现这种新动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生活意识由工作第一,转变为工作、余暇生活并重,愉快地进行生活了。人们对物质的量的丰富追求转向对生活的质的丰富追求。此外,人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也是这一新动向的重要动力。它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趋向多样化。

思想上的转变给日本学校体育目标带来了重大影响。以前,“以运动为手段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正向“把运动作为目的、内容的教育” 方向转化。这种目标的转化使教学内容、标准和教学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教学内容和标准上,强调以客体适应主体的需求来取代必须适应客体的统一规定的做法。在教学形态上,强调在过去单纯的师生纵向关系上,加上学生之间的横向关系。

2.美国

美国小学体育的任务有以下 8 条:

①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②增强并保持最好的体质,特别是增进和保持最适当的身体素质水平;

③发展实用的身体技能;

④发展良好的社会风尚;

⑤发展有益的娱乐活动的技能;

⑥发展丰富的智力;

⑦发展儿童创造力的才能;

⑧提高儿童自我形象的能力,主要是启发儿童的自信心。

美国教育决策委员会刊物《学校体育运动——问题和决策》中所阐明的中学体育的目的有 3 条:

①是学校教育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体育运动会给 13 人以幸福、健康,对促进身体技能、感情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和处世能力都有好处;

②能帮助人们懂得合作、竞争的意义和精神,从比赛中可以培养性格;

③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潜力是很大的⋯⋯

另外,美国学校体育的任务还有下述提法:“体育与一般的教育是相同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便能通过身体最好地进行

生活和最好地进行服务。” 3.法国

1978 年由教育部长和青体部长共同签署的一个文件中指出:“体育活动对儿童体育有无法代替的作用;体育的重要性与整个教育的其它成分是不相上下的。”“学校体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帮助儿童最大限度地成长发育,促进身体得到充分的发展。”

  1. 英国

学校体育目标主要在于,通过学生时代的体育和良好的运动经验,以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度过余暇。男生侧重于身体技能方面,女生在重视身体发达的同时,还注重对情感的影响作用。

  1. 加拿大

①促进所有学生的身体健康及成长。

②开展基本训练和小队及个人运动的特殊训练,开展其它体育活动。

③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后继续这些活动

④增强对健康原理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4 6.芬兰

1970 年由国务院委托的一贯综合制学校教育计划委员会所公布的报告中,明确规定了这类学校的体育目的。

学校体育是唯一的以促进身体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它把发展学生的完整个性和培养身心健康统成一体。一方面使学生愉快与快乐,以发展个性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从事运动的兴趣。其主要目的可以归纳为:

①保持和发展身体素质;

②鼓励对竞技和体育活动发生兴趣;

③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愉快和娱乐,为学生提供各种选择;

④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

⑤进行美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自我表现的能力。

从上述各国所提出的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可以大体看出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

①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的需要和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显得日益迫切,而体育在培养、塑造人的现代教育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前面所列举的材料中所表现的,许多国家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提出和解决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基本趋势是突出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根本任务,并 15 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是进行“体力投资”、实现身心并完的基础阶段和“黄金时期”,各国更重视在这个阶段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②把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健康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任务之一。

世界各国在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中都把这列为一条,几乎无一例外。芬兰等国把它列在首位。前苏联在七十年代以前,学校体育主要重视技能技术的教学,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等发达国家

越来越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力,增强体质,前苏联才明显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和研究。在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中,不少国家重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因为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内容,与体质关系极为密切。还有的国家很重视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因为它不仅对人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是形体美、姿态美的基础,具有美育的意义。

③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参加体育中尝到乐趣和幸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精神。芬兰提出学校体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发展个性和培养身心健康统成一体”。并认为,体育可以“使学生经历学生时代的愉快与快乐,这对于个性与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重要的”。日本在 1977 年公布的新编大纲中,特别强调:“使学生爱好运动”,“尝到参加运动的乐趣”,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搞体育转为主动搞体育。美国强调“发展儿童创造力”,“启发儿童的自信心”。

④充分挖掘体育的教育潜力,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 16 品质的教育。美国在“目的”中强调了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 为人正派的品质”。显然,这些国家都确认体育的教育性,重视体育对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处世能力,合作精神,性格、情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且规定得比较具体。

⑤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芬兰明确指出体育可以为“美学教育提供可能性,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自我表现的能力”。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就有“美的理解”的内容。不少国家正愈来愈利用体育教育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美感和审美观,寓美育于体育之中。

⑥重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科学地发育身体;培养注意健康、安全的生活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日本在对小学至初中各年级的体育课的目标中都强调了“培养注意健康、安全的生活的能力和态度”。

⑦各国所提出的目的任务中都很重视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由于体育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化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不少国家对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 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离校后继续进行,直到终身进行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态度。英国提出了“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度过余暇时间”。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体育娱乐的技能”,并提出“享受有益的而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 17“培养和树立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和实践的能力和态度”。这些国家力图使学生通过在校的体育学习终身受益。使学校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基础。逐步实现体育运动生活化。

⑧少数国家把提高运动技术、培养竞技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古巴。他们把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环节,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发现有运动才能的少年儿童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未来的优秀选手。适应这种需要,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美国培养奥运会选手有两个主要阶段:小学、中学为第一阶段,大学为第二阶段。日本学校在体育专修中提出了“学习和掌握高

难的运动技术,培养对振兴体育运动做贡献的能力和态度”的目标。

此外,日本、芬兰等国对各年级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任务具体化,便于落实。

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校体育所担负的任务,采取了各种措施,颁布各种法令制度,来提高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法令都把中、小学体育课列为必修课。东欧、北

欧、日本、独联体和朝鲜等国均把体育规定为必修课。英国中小学开设体育课采用漏斗型的程序式,低年级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第一学年必修的占全部学校的 65%,随着年级的升高,采取班级选修制,年级越高,选修制的学校越多。美国的情况稍有不同,全国学校体育课不统一,全国教育法上未规定为必修课,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18 据有关材料统计,在全国的 50 个州中,1—6 年级必修的州有

44 个,占了全国 50 个州的 88%,7—8 年级必修的达 43 个, 占了 86%,11—12 年级必修的 35 个,占了 70%,没有将体育作为必修课的州在各年级仅占了 12—20%。古巴、法国等国规定中、小学学生体育课不及格或达不到大纲要求的,不 能升级和毕业。这说明这些国家重视到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 重要方面,对培养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规定足够的体育课时数,从时间上给予保证。详见表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在所列的 9 个国家中,小学阶段每周 2—3 小时的占

55%,每周 4—6 小时的占 45%。中学阶段每周 2 小时的占 33%,每周 3 小时的占 66%。显然每周 3 小时的无论在小学或中学都占大多数;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不少国家在这个阶段增加到每周 4—6 小时, 保证充裕的锻炼时间。这说明他们从年龄特点出发,重视使儿童从小健全的发展身体。美国各州学校体育课时不统一。由各州自行规定。从规定为必修的州的课时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详见表 2

表 2 美国各州学校体育课时数表(规定体育为必修课的州)

20

从表 2 中也可以看出,在美国规定体育为必修课的州中,每周 2—3 个小

时的 1—6 年级占 53%,在 7—8 年级占 61%,在 8—10 年级占 36%,在 11

—12 年级占 31%,在高年级必修课时减少,4 年内必修的占 49%。

法国目前正试验一种三段学时的学制:小学每周 27 学时中,上午语文、

算术等基础课为第一段(共 15 学时);下午一节常识课为第二段(每周 6

学时);然后上体育课为第三阶段(每周 6 学时)。体育课后还接着开展课外活动。

各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

世界各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需要,近年来纷纷改革过去的旧大纲,编制出合乎时代需要的新大纲和教材。综观各主要发达国家现行中、小学体育大纲和教学内容,从主要特点上可以分为规格化、自由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竞技性的四种类型。下面将要介绍的代表国家中, 如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虽然目前有的已经解体,有的政局发生了变革, 但这些国家学校体育的体制基本上没有变,同时,这些体制对世界范围内学

校体育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此仍把其作为典范加以介绍。

  1. 规格化——以前苏联为代表

1983 年,前苏联公布了《普通中小学 4—10 年级体育教学大纲》。这是继七十年代中期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后,又一新编的教学大纲。该大纲由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儿童少年生理科研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修改后制定的。大纲的内容和时数分配如下(见表 3)。

21

表 3 前苏联普通学校 4—10 年级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时数表

注①:有条件进行游泳教学的学校,对 4 年级全年分配 26 学时,5—10

年级为 14 学时。上述时期从大纲的其余部分平均抽出。

注②:有条件组织摔跤教学的学校,给该项教材安排 10 学时。此时数从大纲的其余部分中抽出。

1—3 年级仍使用 1975 年的大纲,其各项教材时数分配

见表 4

22

表 4 前苏联 1—3 年级各项教材时数分配表前苏联体育教学大纲有以下特点:

①按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学生编写大纲教材,充分体现出区别对待大纲按年龄分段编写,1—3 年级男女不分,4—6 年级、7—8 年级在体

操部分对运用于男女生的教材分别加以注明,9—10 年级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差异明显,因而分别制定大纲内容、时数和教学标准。

体现在教材内容上是:1、2 年级没有田径教材,强调游戏。规定每堂课有 1—2 个游戏,注意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3 年级开始有田径,4 年级有球类、游戏教材。从 9 年级开始,男生学摔跤,女生学艺术体操。

在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区别对待方面,为专门医疗组单独制定了专门大纲,这是很突出的特点。

②大纲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分类排列,重视学习和掌 23 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

各年级大纲中,教学内容按如下的格式组成: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和技巧,独立作业的技能和技巧,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学标准。运动技能技巧按主要的运动项目排列。为了较好地掌握技能技术,改变了原大纲较为分散的排列方法。例如,原大纲对 9—10 年级的男、女生就有“手球或篮球”与“排

球”共两项,各安排 8 学时;而新大纲的 7—10 年级是从四项球类(排、篮、

足、手球)中选择一项集中安排 16 学时。为了提高体育课的科学性,增设“课程之间联系”,要求联系物理、化学、历史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来科学地阐述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③大纲内容与劳卫制紧密结合,重视培养生活实用技能:

大纲中的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又同时是劳卫制的内容。考查标准与同级劳卫制相适应。大纲中还增加了军事练习项目。这种结合既避免了项目重复繁杂,又有利于发展劳动卫国所需要的体力和技能。

在大纲中还注意培养生活实用技能。前苏联大部分地处寒带,冬季较长, 故各年级均有一定时数的“滑雪”或“滑冰”,无雪区安排越野、急行军等代替练习。4 年级游泳时数占第一位(26 学时)。5—10 年级从其余教材部

分平均抽出 14 学时,保证游泳教学的时数。可见对游泳这一锻炼价值大的生活实用技能的重视。

④把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摆在重要地位:

大纲在各项教材中都安排了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和要求,并规定每堂课抽出 8—20 分钟发展身体素质,还规定了各年级素质方面的考核项目和标

准,如每个年级的男生都要 24 考核“引体向上”,女生每年考核“俯卧撑” 等。还规定对各年级学生组织两次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验。测验项目有:30 米跑、原地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悬垂臂屈伸。

此外,大纲还注意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均衡地发展协调能力。体操教材各年级均有,特别是基本体操,培养姿态的练习,以及艺术体操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⑤大纲中列出独立作业的技能和技巧,加强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

大纲各年级教材纲要中均列有独立作业的技能和技巧,并作为对学生不可能少的要求之一。例如 7 年级的 13—14 岁的少年已进入力量素质的“敏感” 发展期,因此对该年级的“独立作业的技能和技巧”是“完成发展弹跳力的练习,能自己评定弹跳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大纲还把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情况作为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以培养学生独立地完成身体练习的能力。

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体育大纲从内容和特点上都属于这一类。德国现行大纲在内容排列上也与此相似,从小学至高中的大纲教材内容在运动项目上是相同的,并按不同学制阶段来划分每个运动项目的教程,小学 1~4 个教程,初中 1~3 个教程,高中反复初中的教程,注意教材内容衔接和系统性。

  1. 自由化——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均由各州自行规定。克切雷在《小学体育》这本书里,介绍了美国小学各年级的体育教材。分为游戏、体操、舞蹈 3 个部分。游戏包括的范围很广,有奔跳、追逐、接力和球类、田径等游戏,3 年级以 25 后还包括学习田径、足球、篮球的基本动作。体操有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包括低平衡木、体操凳、爬绳、跳箱、低单杠和平梯所进行的各种简单练习以及滚翻等)。舞蹈有适于小学低年级的唱游和民间舞蹈活动,布切尔在《中学体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中学的教材内容。主张活动的多样性,并提出把活动的内容分成下列几类:

集体间的比赛活动:垒球、棒球、篮球、触身球、排球、英式足球、场地曲棍球(仅限女生)。

一人和两人的活动;径赛、羽毛球、乒乓球、手球、马术、网球、射箭、高尔夫球。

节奏活动和舞蹈:基本活动、交际舞、民间舞蹈、韵律操、广场舞蹈、现代舞蹈。

水上活动:游泳、跳水、救生,水中的各种比赛。

冬季室外活动:滑冰、打雪仗、冰球、滑雪比赛、滑雪。体操运动:技巧、叠罗汉、各种器械练习、爬绳、杂技。

其它活动:自我测验的活动、接力赛、矫正操、野营和其它室外教育。美国《体育课程的理论和设计》一书中主张把教材分为:水上运动,比

赛运动,有节奏的运动,自我测验,娱乐活动,野外教育等项。

我们从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的体育大纲中可以看出下列特点:

①内容多,项目杂。德克萨斯州的体育大纲包括 32 个项目,许多项目是

奥运动会所设项目;加利福尼亚州大纲中的大的项目有 9 个,连同大项目中的小项目也有十几个项目。但总的看来,在小学许多以体操器械运动带全面身体训练性质 26 的基础运动为主,中学以田径、球类、游泳等竞技项目为主。

②自由化,选修多。表现在 3 方面:一是大纲所列项目多,各年级选修的项目多,自由选择余地大;二是学生对整个体育课的学习时间只限在高一以下学年,到高二、高三年级全是选修课;三是学生对体育教师也可自由选择,自由决定上哪位教师的选修课。

③重视发展体力,增强学生健康和身体素质。“提高体力”在各年级均有,并随年级升高增强比重。如加州“提高体力”在初中占 15%,高中男生占 20%,女生占 15%。

④从小注意培养节奏感,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州的“节奏运动”从小学低年级的 30%一直保持到高年级的 20%,舞蹈在初、高中女生中均占15%,男生占 5%。德州把“社交舞蹈”列为必修项目,这与美国人的社交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

⑤高年级重视培养竞技能力。加州的比赛由小学低年级的 10%(模仿游戏),增加到中年级的 25%(团体项目),高年级达 30%(运动项目);在初、高中后“集中运动”男生占 20—30%,女生占 15—20%。

  1. 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德国和瑞典体操为重要内容。战后进行改革,以游戏和各项运动为主。六十年代的大纲教育,注重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发展身体素质。到了七十年代,学生运动不足,在大纲中强调了发展体力的练习及有关知识,文部省于 1977 年公布的现行大纲,是本着“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而富于人性的学生” 的总方针,和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对学校体育 27 所提出的改革方针即:“增进健康,提高体力,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能力,过健康的生活。根据儿童、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精选基础的基本内容,在小学就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培养各种运动的基本能力,同时,要使学生重点学好对于自身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进行修订的。

日本的体育教学大纲有以下特点:

①理论与实践并重,体育与保健结合:

日本体育教学大纲中,从 5 年级开始就把“保健知识”作为大纲的一项内容,使学生掌握自身健康生活的基本知识。从初中到高中,称为“保健体育课”,其中的保健知识是保健体育大纲教材中的独立部门,并专门划分学时,分别上课。其基本内容是:使学生了解身心发展情况,理解健康与环境、生活的关系,知道健康生活的设计,掌握防止创伤、预防疾病的知识,以及精神的健康等。还有体育知识、体育理论。这表明了日本学校教育是把体育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从培养学生终生喜爱体育的长远观点出发,来科学地安排和实施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从运动实践中,且从理论上加深对体育、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使运动实践具有自觉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能积极有效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还为青少年将来走入社会后坚持把体育作为自身健全发展的生活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②大纲的教材内容、分类方法、排列顺序,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首先,教材内容比较全面多样,这既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也能

有效地实现体育的目标。日本把大纲教材划 28 分为几个部分以实现目标:体操重点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增进健康;各项运动主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体力;舞蹈强调表达和培养感情;还有柔道等民族的项目等。

③教材大纲总的内容比较精练、灵活:

原来的大纲内容比较复杂繁多,现行大纲教材分量较少,项目更精更实用。各项教材只提出目标和内容,以及对内容的处理要求,体现了尊重教师的指导,鼓励教师从各地实际出发,增减内容或创编教材。

现行大纲还扩大了选项的年级和内容,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④注重发展学生体力:

大纲规定的从小学至高中每年必须进行体力测定(包括身体素质测验和运动能力测验),形成制度。大纲中附有各年级测定项目和得分标准以及动作图示等。师生通过测定以便及时了解体质状况和教学效果,并将结果应用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体力的活动中。

  1. 竞技化——以前民主德国为代表

前民主德国这个国家在东欧剧变之后,与前联邦德国合并,成为了统一的德国。前民主德国随之解体,而它的一切制度也已被废除,但是前民主德国在利用学校体育来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合并前的民主德国是一个仅有 1700 万人口的小国家,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曾在 1976 年

蒙特利尔奥运会和 1988 年城奥运会上,两度战胜世界体育大国——美国,仅居前苏联之后,列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二名,形成了体育界三足鼎立局势。所以前民主德国的学 29 校体育是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的,这也有助于对竞技体育以至现代体育发展格局的理解。

前民主德国的 G·诺伊纳在他 1976 年所著的《普通教育·教学计划·课》一书中,详细地列举了前民主德国的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见表 5、6、7)。

前民主德国体育教学大纲有如下特点:

①强调大纲内容要按运动项目分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进行不同安排:

前民主德国一些学者认为,运动项目是教学大纲中选择和安排身体练习的基础,是体育运动实际活动的主要形式。按照运动项目安排身体练习,应在教学中使运动项目自身的逻辑与身体基本训练的目的和性质协调起来,与学生实际能力和要求协调起来,与学生条件协调起来。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变化和简化。并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作不同的安排。

在低年级(1—4 年级),以运动的基本形式为主,进行一般的基本训练, 以培养基本技能、运动能力及一般身体素质,使之互相结合和统一。在中年级(5—8 年级),重点之一是运动动作的学习,在高年级,主要是将 5、6 年级所学的教材加以巩固、扩大、变化,使质量进一步提高。只学习有限的新教材。这样使练习和比赛又能很好地作为培养素质的手段。总之,前民主德国的教学大纲力求做到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运动项目为中心进行教学。全面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并培养竞技能力。

②安排练习时数,重视身体的基本训练:

前民主德国体育教学大纲从 5 年级开始,专门安排了基 30 表 5 1—4 年级教材时数分配表

31

表 7 9—12 年教材时数分配表

注①分子为 9、11 年级,分母为 10、12 年级

注②“*”指依当地情况 9—10 年级加选 6 学时,11 年级加选 10 学时,

12 年

级加选 8 学时,作为提高。

本练习,主要内容是综合培养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及活动性的练习。其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基本训练达到较高的水平,全面地完成体育课的目的。大纲强调基本练习与运动项目的教材要协调,强调素质训练与技能训练的统一。要求素质训练应为学习技能打基础,运动技能粗略地掌握之后,要在竞赛和游戏中加强运用,以改善身体素质。

③突出重点项目,强调提高运动成绩:

大纲教材在安排上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首先,很

重视游泳项目,在前民主德国几乎所有学校都从 3 年级开设游泳课。据统计,有 80%的 3 年级学生学会了游泳。

其次,很重视在全面学习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突出所选

32 重点项目,逐年增加时数。例如,从 7 年级开始,可根据当地情况,

对田径、球类、体操等项目加选 6—10 学时作为提高训练。

大纲要求达到个人最好运动成绩,注意增强所有学生争取高度运动成绩的动机和干劲。特别是争取“劳卫制”证章的运动成绩,并引导学生经常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

④大纲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前民主德国为了适应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规定了较多的机动时间,教材安排可根据各地情况确定比重。如小学各年级在多雪地区全年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滑雪教材。大纲还规定了较多的预备时间,以备因天气或其它活动误课后用。如在 5—6 年级,在总学时 90 学时中,预备学时为 14 学时。

各国学校体育的课外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之一。世界各国在重视抓好体育教学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措施,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锻炼。一方面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又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和技术水平。

  1. 成立多种形式的课外锻炼组,从组织上确保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瑞典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不是所有学校都开展。因为学校运动部和俱乐部为数不多。校外作业由儿童俱乐部组织,分为 5—6 岁、7—8 岁、9—10 岁的三个儿童组,进行一般的身体训练,基本组织形式是带游戏性的。成绩好 33 的学生可以送到运动学校或国家俱乐部。

日本政府和社会对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日本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校内的课外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

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有运动会、课间体育(又称全校体育)、校内比赛、远足、野营、参观比赛等,这些活动的目标、内容、指导计划及其评价,

《要领》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课间体育特别受到重视。各个学校都在课间努力开展有本校特点的体育活动,一般有全校的团体操、球操、绳操、赤足跑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有一定组织的。日本校内体育活动组织包括:俱乐部、运动部、同好会。

校外体育活动同样也在儿童会、运动少年团、童子军等校外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活动。

①运动测定的普及。

为了使青少年掌握自己体力和运动现状,从而更加自信地去锻炼身体。文部省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运动测定,并把测定结果报告给政府有关部门, 作为制定新政策的参考资料。

②培养体育辅导员。

为了保证校外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特别强调要提高各市、街道、村和野外活动的指导员的素质,并从 1975 年开始给予各市、街道、村委员会以补助。

③对各种体育团体进行指导和帮助。

④开展增进体力的国民运动。

日本政府对此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如进一步发展体育设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 1980 年统计,日本公、私立体育设施有近 22 万套,其中约 65%是学校的体育设施。这无疑对日本学校体育的课外活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文部省体 34 育局 1977 年统计,日本公立小学的 99.5%开设了俱乐部,

全国共有 25.2 万个这样的俱乐部,平均每所小学 10.3 个。公立中学全部建

立了必修俱乐部,平均每所学校有 16.5 个。必修俱乐部所属学生数与学生总数的比例,小学为 85.6%,中学为 101.9%。小学必修俱乐部人数最多的为垒球,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中学最多的是日本象棋和围棋,其次是排球、乒乓球、网球,这些俱乐部的指导人员,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小学一个俱乐部的指导员平均 1.6 人,一个指导员辅导的学生人数平均为 10.7 人。中学

一个俱乐部的指导员平均为 1.3 人,一个指导员辅导学生的人数平均为 22.6 人。

设置“课外俱乐部”的公立小学占全国小学总数的 42.2%,平均每所学校设置有 4.3 个,俱乐部人数达 4.5 万人,部属学生占学生总数的 23%,其

中学生最多的是游泳俱乐部。公立中学的 98. 6 %设有课外俱乐部。平均每所学校有 11.5 个,所属人数占学生总数的 74.5%,其中网球俱乐部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排球、篮球。这些课外俱乐部的辅导人员绝大部分也由学校教师担任。

日本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制定了以下措施:

①根据生涯体育的理论,课外体育活动要从以往单纯追求比赛优胜转向让青少年愉快地从事体育活动和体会运动乐趣的方向上来。

②应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体验痛苦和快乐等多种情感,培养和恢复逐渐失去的人性和社会性。

③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进一步搞好场地设施管理,防止伤害事故。

35

④进一步加强学校和社会以及体育团体的相互配合,把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美国在大、中学校里广泛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在俱乐部里,男女学生可以参加越野跑、篮球、游泳、田径、网球和高尔夫球等活动。单独为男生设立的锻炼项目有摔跤、棒球和足球;单独为女生设立的项目有体操、垒球和排球。

  1. 科学地安排作息制度,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的时间。

日本学校提出每天让学生活动 100 分钟,其中包括体育课、课外俱乐部的训练、运动部的活动、课前活动、课间活动及假期活动,以便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户外锻炼,增强体质。例如,在第二节课后(课间大休息),安排25 分钟课间锻炼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参加,先做 5 分钟准备,再进行全面运

动。全体学生为 15 个班组,每班包括 1—6 年级儿童,人数不等,以高年级学生为班长,各班独立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短跑、跳绳、篮球、相朴、跳远、球类游戏、倒立、侧手翻等。有值班人员负责管理指导,具体活动由班长组织进行。练习结束时,学生们逐渐离开操场,平静而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法国规定全国学校每周三下午进行体育锻炼,包括一般活动和训练。朝鲜、古巴等国学校每周安排 1—2 节课外锻炼时间,保证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增强健康。

  1. 频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竞技比赛。世界各国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除了进行运动训练和一般锻炼外,还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运动,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古巴学生的基层比赛分校内与校外两种,校内比赛人人都参加,全年中各种比赛十分频繁。这样有利于发现 36 人才和检查教学训练效果,并为选拔校代表队提供机会。经常进行校外校际对抗赛,以及农村中学体育联欢节和军训期间的比赛。从小学到大学预科, 每年总共有 100 多万人参加各级比赛(古巴全国人口是 900 万),全国中小

学运动会,从 1963 年开始每年 8 月举行一次,1973 年参加的近 8 千人,而

在各地参加选拔赛的有 120 万人,其中男青少年 75 万人,女青少年 53 万人。

1970 年参加中美洲运动会代表团中有 126 名运动员是直接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占 40%。一年后参加泛美运动会,这一比例达到 41%;1972 年在慕尼黑运动会上,这一比例达 49%。

日本在 1961 年颁布的《体育运动振兴法》中,明确规定每年 10 月 1 日为全国体育节,这也是日本全国范围的,规模最大的课外竞技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日本体育事业的发展。

美国的课外竞技比赛形式多样,赛事频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校际间的篮球联赛和美式足球比赛。这些比赛不仅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校际间友谊的加深和体育活动的普及开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比赛的门票、电视转播等经济收入,为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1. 课外体育锻炼广泛采用循环练习法。日本不仅在体育课中采用循环练习,也把它作为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如琦玉县一所市立中学从 1977 年起学

校师生在每周 1—4 下午课外进行循环训练。进行的项目全学年相同,根据不同年级和性别决定不同的练习次数。按不同要求,分成 A、B、C 三个科目, 分别按规定的次数循环进行锻炼,一周内各年级轮换进行,活动中伴有音乐。循环训练在美国原来主要用于橄榄 37 球、棒球训练,现在已逐渐用于中小学

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美国石油城一中学每日下午 3 时半开始,对学生

进行 1 小时 45 分钟的课外循环训练。分 3 个项目,10 个组,时间一到,学

生已排队在循环训练场地前等候。盒式录音机播放预先录制的练习内容、次数、要求、口令,在间歇时间还播放音乐。由于录音机代替了教师,教师就可以到循环练习的各个练习点上进行辅导和观察,全面掌握练习情况。这种练习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1. 制订必要的体育制度,对发展青少年的身体提出特定要求。日本文化部从 1976 年起,在 2 千所公立学校试行增强学生体力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发展各种身体素质,自觉地增强体力。每个中小学生有个人体力卡片,把测验结果进行登记,以便了解自己健康和体力情况。日本把校内的教学、课外活动、运动会、课间活动,校外运动团体的活动等都作为增强体力的机会,从各个方面包括保健、安全、营养、整修环境、体育设施等为增强体力创造条件。第一年推行的结果,“小学儿童的课间游戏活动活跃起来,能利用个人卡片自觉地增强体力”,看到保健安全方面的若干成果。

各国体育师资培养及其它 1.低年级一般由班主任代体育课,高年级都有专职体育教师。日本、法

国、芬兰、东欧和北欧各国都如此。世界各国学校的专职体育教师都受过体育院、系的专门教育,获得一定的学位才准任教。美国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是大学或者学院体育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任教 5 年后必须取得硕士学位,38 否则不能继续担任中学体育教师。日本共有 4 个体育大学,50 个体育系科, 来培养专职体育教师。但是,学生从大学毕业后,还必须考取教师合格证书, 因为在日本只有持合格证书者方可录用授业。目前,日本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1∶35,其中专职保健体育教师占总数的 90%,小学体育教师兼职的占多数,东欧、北欧、古巴等国家体育教师每周工作量为 20—30 小时。

  1. 设立辅导员制,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古巴在中小学设辅导员制,辅导员是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他们由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和共青联盟共同选拔出来,协助体育教师开展课外活动和辅助教学。他们在学校工作三年之后,要到体育学院深造,这样的学生占体院学生的 91.6%。法国学校有生理缺陷的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请受过专门训练的家庭主妇来任教,以补师资的不足。

  2. 定期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匈牙利从 1976 年 9

月起,规定体育教师每 5 年必须有一年的函授进修,1 年中进行 4 次函授进

修,每次 5 天,总共 142 小时,内容包括理论上提高,体育专业的实际练习

及观摩课。在布达佩斯师范学院,有 12 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方式,如开办综合训练班等。

  1. 体育院、系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基地,各国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师, 绝大多数是由各国体育学院、师范学院体育系、中等体育学校所培养。日本有 4 所体育大学,50 个体育系(科),培养各种学位的保健体育教师。美国有 170 多所大学设有体育系。又有材料报道美国有 700 所大学或学院设体育专业。

39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 1.体育场馆、器材充足。芬兰大约 650 所中学中十分之九的学校有一座

体操馆或健身房,十分之三的有两座以上。体操馆室内面程平均为 335 平方米,中学的操场面积为 3,000 平方米(45 × 70)。美国大多数中学都有游泳池、综合馆、摔跤馆、淋浴室、更衣室,室外的体育场、田径场、网球场、

高尔夫球场等,有充足的器材,能完全保证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之用。法国中学都有体育馆和室外场地,如 1 所 2 千 4 百名学生的中学,有综合馆 2 个(40

×20 米),训练房2 个(12×10 米),田径场1 个(400 米跑道加灯光设备), 足球场 1 个,手球场 4 个,篮球场 6 个,排球场 4 个,投掷区 2 个,跳高区

6 个,更衣室 16 个(每个容 30 人)。

2.重视学生营养。日本、北欧一些国家在学校为学生免费提供早饭或午饭。日本实行义务教育,供应午饭的学校占 62.8%,辅助给食的占 3.6%,提供牛奶的占 8%。日本文部省下设有饮食科,学校有营养研究中心。这些措施说明他们重视学生的营养摄取与身体发育成长、体育锻炼的密切关系。另外,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都强调要穿一样的

运动鞋、运动服,有利于教学和安全。日本各类学校中,学生都穿统一式样的运动服装,女孩子穿白色短袖衫,黑色短裤;男孩子穿白色背心和短裤, 摔跤课亦有专门服装。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学校都有专门的更衣室和浴池, 学生下课后洗澡换衣,然后上其它的课。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