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

学校体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民族体质的强弱和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整个体育运动的一个战略重点。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重点抓好学校体育,坚持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 2000 年以前,我国学校体育将遵循上述方针,在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等方面,起到更加显著的作用。

  1. 国家颁布一系列有关体育的法令、法规,实现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化建国以来,学校不断加强体育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陆

续制定了一批规章制度。但总的看来,由国家正式颁布的教育法令和体育法令太少,学校体育工作中有不少方面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2000 年以前, 国家将颁布的教育 75 法令中包括学校体育的内容,或者单独颁布关于学校体育的法令,就体育教师的配备、学校体育的经费和场地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现行教育部门颁布的各项法规性条例草案,经过逐步修改完善,可用国家法令形式固定下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将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各级大、中、小学体育协会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全国和地方还将设置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建立学校体育科研体系。

  1. 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终身锻炼的需要,国家分别制定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任务,并通过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使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相互衔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统编的教学大纲编印本地区的体育课本,城乡中小学普遍以体育课本为依据进行教学。初中以上学生开设保健课。体育课教学内容进一步充实,既包括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还有关于实际技能的规定。从城市到农村,将逐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用具;同时,采用先进体育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

体育课实行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技术水平, 进行分班、分组教学。高中以上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初步掌握 1—2 项运动技术,以利于坚持体育锻炼。

  1. 中、小学生普遍坚持每天 1 小时体育活动

60 年代初,周恩来同志就提出学生每天要有 1 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1982年教育部又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这项规定对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体质,非常必要。但 78 根据许多地方的学校因受课程安排和场地条件的限制,尚难完全做到。现在我国的中、小学通行每周两节体育课,少数学校增至 3 节,应逐步创造条件,做到同世界上大多数体育发达国家一样,开

展每周 3 节课制。课表上的每周课外活动增至 3 节。高校体育课延长到 3 至

4 年级,每周 1 小学时。大、中、小学每天坚持早操、课间操。城乡学校普

遍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规定项目的锻炼,做到 90

%以上的人达到及格标准,力争在“七五”计划期间大中城市中、小学生首先普遍达到。到本世纪末,城乡中、小学生普遍达到每天 1 小时体育活动。 4.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和科学的竞赛制度,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输送高

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我国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各级学校在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业余训练和基层竞赛活动比较活跃,但十年动乱,给这方面的工作发展带来损失。国内外的经验一再说明,学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一个可靠基地。美国的中学早已成为培养奥运会选手的摇篮,很多高水平运动员直接来自中学、大学。到本世纪末,我国学校业余训练工作将进一步完善,形成我国独特的学校业余训练体系。经验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力争半数以上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等发展到较高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在校内外进行的业余训练,包括学校代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班、普遍业余体校等,将有很大发展。数百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项目的业余训练。设立体育奖学金,对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鼓励。

  1.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体育的潜在优势

77

逐步在大学、中学、小学传统项目学校之间,做到项目对口挂钩,以获得系统的专项训练。部分大专院校和少数中等学校,将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训练条件,有的将配有高级教练员,组织高水平运动队,成为个别运动项目的训练基地,为国家直接培养优秀运动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项且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若干条件好的高等院校成为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中心。

  1. 学生的体育运动竞赛制度进一步完善

我国目前实行 4 年 1 次的大、中学生运动会,视条件允许,1990 年以后

改为 2 年 1 次。逐步做到每年举办主要项目的单项全国性大、中学生比赛, 省市之间每年举办多种多样的单项邀请赛或杯赛。小学生比赛主要在省以下范围进行。市、县以及基层学校,充分利用星期日和节假日,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大、中学生运动会。

  1. 配齐体育教师,提高师资水平

目前我国体育师资水平同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美国、日本采用教师合

格证书制度,即大学毕业,必须经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任教。据国家教委统计,我国普通初、高中专职体育教师中受过两年以上高等专业培训的不足 20%。体育教师缺额严重,尤其是小学缺额近 30 万,很难保证教学质量。预计 1990 年以后,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将逐步达到小学体育教师具有中师毕业以上学历,中学体育教师具有大专毕业以上学历,在职体育教师经常进行教研活动和业余进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到 2000 年,体育教师严重缺额的状况将得到基本解决。

  1. 学校场地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78

这方面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远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美国在 70 年代各中学都有足够的室外设施,如体育场、练习场、网球场等,大多数学校有室内设施,如体操馆、综合馆、游泳馆、摔跤馆、淋浴室、更衣室等。日本的公立中小学全部有体育场,80—87%有体育馆,46

—55%有游泳池。我国学校的场地器材却少得可怜,平均 395 名普通中学学

生和 850 名小学才有一块场地,绝大部分是篮、排球场。据北京市调查,4 个城区学校中,操场容纳不下全校学生或根本没有操场的中学占 39%,小学占 69%;市区只有 2 所中学有 400 米跑道,78%的中、小学生不能正常地在

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据 1982 年底统计,我国高等院校每个学生平均活动场地

9.4 平方米,而美国大学有的多达 100 平方米。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将重点增加学校体育设施。在城市,将逐步分区建筑一批公用体育场馆,就近提供缺乏场地的学校使用。农村学校将主要依靠集体或个人集资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将选择一部分传统项目学校,给予重点资助,使他们具有较好的运动训练和组织竞赛的场地条件。

  1. 增加学校体育经费

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学校体育经费应在教育经费中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专款专用。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率,目前美国大学一般为 8—9%, 我国清华大学约占 1.25%,中小学的比率更小。到 2000 年,我国学校体育经费力争占到教育经费的 3—5%,除由教育经费拨给外,还将来源于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各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给予奖励。

79

  1. 普遍加强婴幼儿和学前体育

在托幼教育中增加体育的内容。入托儿所的婴幼儿,每天有 1—2 次被动

性体育活动。在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有不少于 2 小时的户外体育游戏,并逐步发展体育幼儿园。对在职的保育员和教养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婴幼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