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先导——夏商两周时期

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蒙昧时代。灵石崇拜与大山崇拜几乎同时发生,互有叠压现象,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灵石由神秘化进而人格化。

夏朝的建立和青铜器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玉器的广泛应用和加工技术的全面提高,为赏石文化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妇好墓中的玉器品类繁多,精美绝伦,集古玉器艺术之大成,象牙杯镶嵌有绿松石,是古代雕刻与镶嵌精品。

远古灵石崇拜启蒙赏石文化

一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

人类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利用天然石块为工具、当武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从出土墓葬中死者的简单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宝玉石工艺品。

各种石头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定向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古今一切利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就构成了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头工具,比较简单粗糙,就质地而言,早期以易于加工、质地较松软的砂质岩为主。

而且,元谋人已经开始用石块作为随葬品。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也有绿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

早在30000年前,峙峪人所制作的一件石墨饰物提供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例证。

在三峡地区,10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几千年前的大溪、中堡岛、红花套、城背溪、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这些遗址中发现最早最多的器物便是石器。不仅有石奔、石斧,石刀、石刮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而且还有石珠、石球、石人、石兽等装饰和玩赏石品。

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石器加工比较精细,且已经出现装饰品,如钻孔石坠、穿孔小石珠、砾石等。

距今10000年前的桂林庙岩人时期,就出现了用石头制作的工艺品。庙岩人选择形状像鱼的天然石块,在一端略作修饰,做成鱼头,在另一端雕刻出鱼尾纹,使整块石头像一条鱼,增添了这块奇石的观赏魅力。

距今10000至7000年前,桂林的甑皮岩人用小块石头穿孔作为胸饰佩带。同时,在甑皮岩墓葬中还发现带而宗教色彩的红色赤铁矿粉末,并以此作为崇拜物洒在女性臀部上;一些男性死者身旁摆放有鹅卵石和青石板。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有选料和加工具有相当水准的玉玦、玉环、玉璜等各种玉器。这些遗物充分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除了个人使用的简陋劳动工具和贴身装饰品外,还利用石头制造出了生产用品、装饰品和祭器。

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里,发现有已断线的砾石项链。

石,大者为山,小者为石,石是山的浓缩和升华。“土之精为石。石,气之核也。”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山是有灵性的,石为山之局部当然也有灵性,就出现了灵石。

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有一处被称为狩猎图的岩画,画中间一巨石耸立,两边安放着小岩石。这是氏族部落崇拜灵石的宗教场所。

人们对大山无比敬仰,以山作为神的化身,而大自然中存在一种主宰一切的神灵,神灵居住在大山之上,大山也就更加至高无上了。

泰山是大山崇拜的典型代表,是大山崇拜的载体,泰山也是中华东方崇拜信仰的典型范例。泰山是我国的神山、圣山,自古就为人们所崇敬。

石为自然生成之物,虽世间沧海桑田,天苍地老变化无常,而石头巍然屹立、坚硬、耐久不变。人类认为石头有灵,从而产生了敬仰心理,产生了石崇拜和有关石头的传说。

石祖崇拜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原始信仰,它起源于远古时代,但影响颇深,至今有些民族和地区依然保留着原始崇拜的遗俗。石祖是一种崇拜形态,一般将石柱、石塔、石洞、孤立石等作为性器官的象征,成为崇礼和膜拜的对象。

石器是人类对自然石形态改变的结果,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地、主动的与自然抗争的过程。

石器的制造经过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进而到定型化、艺术化的过程。旧石器时期,石器外形简单粗糙,多为利用天然石块或河滩软石稍加打制用于生产。

后来随生产的发展和所需的不同,种类繁多的石器相继出现。石器在材料选择上由自然石块到普通石材,由软质石料到硬质石料,由单一石种到多石种,由普通石种到优质石种,直至玉石、宝石。并由重外形到重质地、重色彩,各种优质石种相继被发现、被应用。

可以说,石器的多功能、多样化与定型化,石料选择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寻觅,是经过长期选择和实践的结果。同时,石器的多样化与定型化,是历经亿万次实践而形成的最佳外观形式,这种最佳的外观形式萌生美的雏形。

因此,石器时期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

远古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自然山石、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生动反映。它积淀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寄托着先民对宇宙奥秘的认识、理解和对自己命运的追求。

它是集体创造的最初形态的原始文化意识,在文字出现后逐渐被记录下来,虽有一定的加工和附会,但仍能反映出朴素的原始风貌。

女娲是我国神话中创造万物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女始祖。“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记述远古时期,当天崩地裂,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吋,她以大无畏的精神,炼五彩石把残缺的天补起来,挽救了人类,后人因此把彩色异常之石叫做女娲石。

《南康记》记述:

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

女娲石同女娲一样,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它被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奇石,也是人间最理想的观赏石。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相应有其理想的环境模式,昆仑山是我国人追求的神山仙境,它被描绘成无比高大奇特,拔地而起直上青天,是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境,同时又被视为西王母居住之地,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先秦古书《山海经·海内经》中说:“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海内十州记》将昆仑山描写得富丽辉煌:“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曰,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

此外,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则描绘了周穆王驾八骏渡沙漠,万里西游至昆仑,与西王母瑶池欢宴的盛况。这些神奇的神话传说,自然引起人们的极度憧憬。

小者为石,大者为山,因此昆仑山也就成为远古时期最伟大的奇石。

随着社会的进步,灵石由神秘化进而人格化,被人类崇拜祭祀。如关于“禹生于石”、“启母石”的传说,就是原始灵石崇拜的写照,传说将灵石人格化并将石赋予母性的特征。

《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随巢子》:“禹产于昆石”。明确提出禹是昆石所生。在《遁甲开山图》中记述禹是其母女狄“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感石受孕而生。二者都反映一个事实,禹因石而生,石是禹产生的根本。

禹不仅生于石,而且还是社神。《淮南户·汜论篇》:“禹劳天下,死而为社”。认为禹是社神,是“名山川的主神”。《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河南嵩山南坡有一巨石,高十余米,相传即为启母石。有文记载“古代神话谓禹娶涂山氏女生启,母化为石”。灵石非但有灵,还具有生育能力。大禹由灵石所生,而我国第一个王朝统治者夏启,也是石头所生,“石破北方而生启”,夏启之母涂山氏也由人变成石头,而石头又生了启。

禹、夏启、涂山氏三人的生存均与石头息息相关,组成一个由灵石衍生出来的家庭,最典型最生动地反映出夏代对灵石的敬仰和神化。

人和石具有不解之缘,人类的祖先是石头所生,那么人类也就成了灵石的后代,人和石从远古就结合在一起,所以对石头的信仰和崇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灵石崇拜的礼俗也应运而生。这一切为我国赏石文化的产生,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创造了前提条件。

夏朝划分九州,铸九鼎,产生文字,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左传》:“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将全国划分为九州,设九牧以统治国民。夏王朝的建立,揭开了我国历史新篇章,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

夏商周诸氏族相继崛起,先后完成了从部族到民族的发展,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汉民族文化的基础。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又为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禹铸九鼎”,并把国家大事铸在上面。《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禹在九鼎的鼎面上,分别铭刻着天下9个州的山川草木、禽兽的图像。

奇异的观赏石在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应推《尚书》,其中列举九州上贡的物品,青州有“铅松怪石”,徐州为“泅水浮磐”。在《尚书译注》中称怪石为怪异、美好如玉的石头,产自泰山。

《尚书·禹贡》:“岱丝、桌铅、怪石”。《名物大典》上“泗水浮磐”即磐石。孔安国《尚书·传》:“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磐”。《枸椽篇》:“泅水之滨多美石”。

磬在远古时期也称作“鸣石”或“鸣球”,《尔雅·释乐》:“大磐谓之磬。”《尚书·益稷》:“戛击鸣球”、“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记述先人化装后模仿自然界各种鸟兽的形象和动作在击石拊石的节奏声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追逐嬉戏的生动场面。

夏代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被确认为夏王朝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修建十分豪华,四壁文采斐然,并嵌以宝玉,其间还堆放着青铜、美玉、雕石等,其中有一件镶嵌绿松石铜牌,制作精美,镶嵌技术熟练,是件艺术精品。

此外,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工具,如石铲、石斧和石刀等。除石器以外,还有玉器、玛瑙与绿松石等装饰品,说明绿松石、玛瑙已被广泛运用。

南京还在夏代遗址发现76枚天然花石子,即雨花石,分别被随葬在许多墓葬中,每个墓中放1至3枚雨花石子不等,有的雨花石子放在死者口中。这是已知关于雨花石文化的最早实证,证明在新石器晚期的夏商时期,赏石文化已初步形成。

灵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虽然历经社会动荡和不同民族习俗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也加上不同时代的印记,但人们的崇敬心态还是一脉相承,并演变为对灵石的各式崇拜、众多礼拜仪式和遗俗。

在《山海经》这部我国古代最早的神话总汇中,有记述仰韶文化的神话。书中记述了大量先秦时期华夏美石、奇石、采石、文石、泰山玉石、乐石、蚨石、冷石等石种,同时还大量记述了各地山神。

[旁注]

元谋人 其实是云南元谋发现的两颗牙齿化石,也是元谋人化石仅有的两件标本。简称元谋直立人或“元谋人”、“元谋猿人”。元谋人的生活时期是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70万年。

河姆渡文化 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经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女娲 是五氏之四,我国古代神话人物。她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娲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两位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西王母 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王母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王母娘娘。

禹 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后世尊称为大禹,也称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于公元前2029年至公元前1978年在位。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是我国传说时期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

绿松石 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据推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绿松石所制。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

[阅读链接]

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个社会形态的文明都必须借鉴和吸收以前社会形态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如此,社会方有新的创造和进步。赏石文化也是经过了这样的传承方式。

赏石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起初重视实用性,渐渐发展到重视色彩、质地,进而发展成为装饰品和饰物,成为审美对象。

原始人类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美丽的小石子作为装饰物,虽处于萌芽状态,但已成为赏石文化的早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