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简清远的元代赏石文化

1161年,金世宗定都大都,即北京,开始修建大宁宫,役使兵丁百姓拆汴梁“艮岳”奇石运往大都,安置于大宁宫。

元定都大都后,还在广寒殿后建万岁山。皇家《御制广寒殿记》载:万岁山“皆奇石积叠以成,……此宋之艮岳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于兹,元又不戒而加侈焉。”

从万岁山赏石可以看出,元代皇家园林,是在金人取艮岳石有所增添而成。

元代大学士张养浩官拜礼部尚书等职,他在济南建造“云庄”。园内有云锦池、稻香村、挂月峰、待凤石以及绰然、乐全、九皋、半仙诸亭。

张养浩热爱自然山川,厌弃官场生活,作诗说:“五斗折腰惭为县,一生开口爱谈山。”据《历城县志》记述:“公置奇石十,每欲呼为石友。”其中4块尤为珍惜,命名为“龙”、“凤”、“龟”、“麟”,4块灵石均为太湖石。

元代修琼华岛,自寿山艮岳运石。张养浩收藏了部分精品置于云庄,4块名石饱经沧桑,唯有“龟”石幸免于难。龟石亭亭玉立,卓越多姿,又称为瑞石。

龟石挺拔露骨,筋络明显,姿态优美,纹理自然,玲珑剔透,高4米,重8吨,具有“皱、瘦、透、秀”的特点,被誉为“济南第一名石”。

1342年,元代僧人维则叠石,成为后来的苏州狮子林。《画禅寺碑记》:“邯城东狮子林古刹,元高僧所建。则性嗜奇,蓄湖石多作狻猊状,寺有卧云室,立雪堂。前列奇峰怪石,突兀嵌空,俯仰多变。”

狮子林盘环曲折,错落多变,叠石自成一格。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

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

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第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

园始建于1342年,由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者”,狻猊即狮子。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维则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时园景和生活情景。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

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叠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

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给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

“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但是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通过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洞穴相连,以增加游趣,所以其山用“情”、“趣”两字概括更宜。

园东部叠山以“趣”为胜,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构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

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21个,曲径9条。崖壑曲折,峰回路转,游人行至其间,如入迷宫,妙趣横生。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令人联想翩翩。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更添山林野趣。

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手法别具匠心。

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在、香樟和竹子等植物,构成一幅天然图画,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欣赏景色的同时,领悟“要适林中趣,应存物外情”的禅理。

元代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处低潮,赏石雅事当然也不例外。造成元代在盆景观石赏玩上日趋小型化,出现了许多小盆景,称“些子景”。

大书画家赵孟頫是当时赏石名家之一,曾与道士张秋泉真人交往过密,对张所藏“小岱砚山”一石十分倾倒。面对“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的一拳奇石,他感叹:

人间奇物不易得,一见大呼争摩挲。

米公平生好奇者,大书深刻无差讹。

张道士所藏“小岱岳”,小巧玲珑、气势雄伟、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天然生成并无雕琢。赵孟頫一见惊呼奇物,爱不释手。可知石缘之情深。

赵孟頫,字子昂,是元代最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本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的第十二世孙。

按理说,赵孟頫既为大宋皇家后裔,又为南宋遗臣,且为大家士子,本应隐遁世外,却被元世祖搜访遗逸,终拜翰林学士承旨。其心中矛盾之撞激,可以想见。赵孟頫专注诗赋文词,尤以书画盛名享誉,亦赏石寄情,影响颇为深远。

明林有麟《素园石谱》记载,赵孟頫藏有“太秀华”山形石:“赵子昂有峰一株,顶足背面苍鳞隐隐,浑然天成,无微窦可隙。植立几案间,殆与颀颀君子相对,殊可玩也,因为之铭。”

并有诗道:

片石何状,天然自若。

鳞鳞苍窝,背潜蛟鳄。

一气浑沦,略无岩壑。

太湖凝精,示我以朴。

我思古人,真风渺邈。

从以上记载可以得知,赵孟頫所藏为太湖景观峰石,置于几案之间,有君子风骨,让人生思古之幽情。

《素园石谱》还绘有“苍剑石”图谱,有“钻云螭虎,子昂珍藏”刻字。赵孟頫同时代道士张雨记载:“子昂得灵璧石笔格,状如钻云螭虎。”螭虎是无脚之龙。赵孟頫灵璧石笔格,有穿云腾雾之状,气势非凡。

清代举子、青田印学家韩锡胙在《滑凝集》中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我国古来治印,或以金属铸造,或以硬质材料琢磨。所谓文人治印,以软质美石为纸,以刀为笔,尽显文人笔意情趣。

文人治印,初选青田灯光冻石,始于元代赵孟頫、王冕,至明代文彭而兴盛。文房印石兴起,赵孟頫功不可没。

青田石主要产于我国浙江省青田县内,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700多年前,六朝时墓葬中曾发现青田石雕小猪4只,在浙江新昌南齐墓中,也发现了永明元年的青田石雕小猪两只。

后来,青田石成为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在我国一并与巴林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青田石名品有灯光冻、鱼脑冻、酱油冻、风门青、不景冻、薄荷冻、田墨、田白等。

青田奇石最大特点是一块石头有多种颜色,甚至多达十几种颜色,天然色彩十分丰富。

细青田奇石具有“六相”:纯,是指石质分子结构细密,具有温润之感;净,指无杂质,具有清静之感;正,指不邪气,具有正雅之感;鲜,指光泽鲜艳,具有恒丽之感;透,指照透明,具有冰质之感;灵,指有生命,气脉内蕴,光彩四射之感。

青田石以“封门”为上品,微透明而谈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原称“风门青”,因产于风门山而得名。

由于封门青脉细且扭盘曲折,游延于岩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质之温润,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为篆刻家所青睐。

另外,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石色微黄,有一定油润感,由于生成好,因此“结”字方面很好。

而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则被称为兰花青。

鸡血、田青以色浓质艳见长,象征富贵;封门青则以清新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因此,前者可说是“物”的,而后者则是“灵”的,封门青被称为“石中之君子”,十分贴切。

青田石等印石,也更促进了元代书画印钤的发展,如元代倪瓒,号云林子,出身江南富豪。筑有“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为吟诗作画之所。擅画山水、竹石、枯木等,画法疏简,格调幽淡,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

元代佚名有《画倪瓒像张雨题》,画面右角方几所置文房器物中,有横排小山一座,主峰有左右两小峰相配,峰前尚有小峰衬托出层次。

倪瓒坐于榻上,背后山水多石,张雨题:“十日画水五日石”。云林绘画与居室中,赏石是重要元素。

倪瓒曾参与狮子林的规划,以其写意山水和园林经营的理念,将奇石叠山造景方法融于园林之中,世人多有仿效而蔚然成风。他还为该名园作《狮子林图卷》。后人于狮子林题楹联:“云林画本旧无双,吴会名园此第一。”

元人画理中,最具声名的为倪瓒《论画》,云林绘画,不同于以形写神的“神”,而是不求形似的“逸”。古意、士风、逸气,是元人画理的发展,画石、赏石,亦同此理。

晚明文震享《长物志》在论及大朴倪瓒时说:“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泠。”这是元代高士的生活写照,也是元代隐士的赏石法理。

元代魏初《湖山石铭》序说:“峰峦洞壑之秀,人知萃于千万仭之高,而不知拳石突兀,呈露天巧,亦自结混茫而轶埃氛者,君子不敢以大小论也。”

诗铭道:

小山屹立,玄云之根。

峰峦洞壑,无斧凿痕。

君子懿之,置之几席。

匪奇是夸,以友静德。

石有君子之德,何以大小论之?

元代砚山兴盛,最为文人赏石推崇。《素园石谱》记林有麟藏“玉恩堂砚山”:“余上祖直斋公宝爱一石,作八分书,镌之座底,题云:此石出自句曲外史。高可径寸,广不盈握。以其峰峦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窊隆,盘屈秀微,东山之麓,白云叆叇,浑沦无凿,凝结是天,有君子含德之容。当留几席谓之介友云。”

林有麟题有诗句:

奇云润壁,是石非石。

蓄自我祖,宝滋世泽。

以上论及的林有麟先祖、张雨、赵孟頫、倪瓒都珍藏砚山,元代文人置砚山于文房也蔚然成风。

根据考证,在形象资料中,元代时,赏石底座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元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像》,元君手托平口沿方盘中,置小型峰石。

在其他资料中,不仅有须弥座,还有圆盆、葵口束腰莲瓣盆底座,而且有上圆盆下方台式复合底座。宋代的赏石底座主要以盆式为主,一盆可以多用。元代赏石底座与石已有咬合,赏石专属底座产生于元代。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这是元朝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对昆石的赞美。

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昆石总的看来是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为主要特征。它主要出自于苏州城外玉峰山,古称马鞍山。

它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昆山地下深处岩浆侵入了岩石裂缝,冷却后形成矿脉。在这矿脉晶洞中生成石英结晶的晶簇体便是昆石。

由于其晶簇、脉片形象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发现它有“鸡骨”、“胡桃”等10多个品种,分产于玉峰山之东山、西山、前山。

鸡骨石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给人以坚韧刚劲的感觉,它在昆石中最为名贵;胡桃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晶莹可爱。此外,昆石还有“雪花”、“海蜇”、“荔枝”、“荷叶皴”等品种,多以形象命名。

[旁注]

忽必烈 元世祖,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衣钵 是指僧尼的袈裟和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我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唐宋时应试人员与主司名第相同,也称传衣钵。

翰林学士 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职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有“内相”之称。

王冕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号竹斋、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自幼嗜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晚上返回,竟忘其牛,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倪瓒 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在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阅读链接]

元代,发现了另一种精美的观赏石,那就是齐安石,产于湖北省,黄州城西有小山,山上多卵石,黄州古时名为齐安。故名齐安石,亦称黄州石。

黄州石质地坚而柔韧,光滑圆润,温莹如玉;呈红黄之深浅色,有的纹理细如丝,既鲜丽,又宛然;形状多为椭圆、扁圆,也有奇形怪状的,以奇形为佳;大者如西瓜,最小者亦似黄豆粒。

黄州石是一种五彩玛瑙石,宋苏东坡首藏,至元代大量应用于观赏。其赏玩最好是水浸法,水浸石长年润泽不枯,生机盎然,石子色泽、纹理、图案尽显,有极高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