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李煜的砚山赏石文化
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建后粱,建都开封汴梁,历经梁、唐、晋、汉、周,史称五代。与此同时,还有其他10个国家分布在大江南北,统称为“五代十国”。
五代是是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时期,我国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绘画,始创于晋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宗炳。
五代是我国山水绘画的成熟期,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五代的山水绘画,对后世山水绘画以及山水文化影响绵延不绝,也从中感悟到我国特有的园林艺术及景观赏石的审美取向。
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对奇石有特别钟爱。他不仅以词章冠绝古今,对我国赏石文化也是贡献至伟。
“文房”即“书房”,这个概念始于李煜。后来李之彦在《砚谱》中说:“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
龙尾砚又称歙石砚,其石产地在南唐辖区龙尾山,李煜对歙石砚的开采与制作不遗余力,并任命李少微为砚务官,所制南唐砚为文房珍品。
李煜留有“海岳庵”和“宝晋斋”两座砚山石,为灵璧石与青石制成,皆出自李少微之手。
砚山又称“笔格”、“笔架”,依石之天然形状,中凿为砚,刻石为山,砚附于山,故称“砚山”。砚山是架笔的文房用品,制作精巧的砚山,也属文房赏石的范畴。
这座“海岳庵”灵璧石砚山,径长不过咫尺,前面参差错落地耸立着状如手指大小的36峰,两侧倾斜舒缓,其势如丘陵连绵起伏,中间有一平坦处,金星金晕闪烁,自然排列成龙尾状。
李少微因材设计雕刻,将平坦处琢磨成砚池,与四周峰峦相映成趣。
放眼望去:群峰叠翠,山色空蒙,曲流回环,波光潋滟,既有黄山之雄奇,又具练江之俊俏,可谓巧夺天工。
李煜对这座稀世砚山嗜爱如命,特将山中景观分别命名为华盖峰、月岩、翠峦、方坛、玉笋、上洞、下洞、龙池等多处胜境。
砚山是取灵璧石中自然平底、峰峦起伏而又有天然砚池的天然奇石,作为砚台的别支,一般大不盈尺,实际上,灵璧石、英石一类质地大都下墨而并不发墨,所以砚山纯粹是作为一种案头清供。
南唐经李昪、李璟、李煜三帝,论治国平天下,一代不如一代,论文学才华,则一代更胜一代。《江南别录》称李煜“天资聪颖,美风仪,天骨秀颖,神气精粹,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
精擅翰墨的李煜,对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大为青睐。南唐建都金陵,所辖歙州等35州,龙尾石产地在辖区之内,李璟、李煜父子雅好文墨,对砚石开采自然不遗余力。
李氏父子并将歙砚列为众名砚之首,专设砚务官,为宫廷制砚。宋欧阳修《南唐砚》记:“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研有数。”
唐积《歙州砚谱》记:“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献研,并荐研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研官。”由此可知南唐砚务官只有李少微一人,先后事李璟、李煜二主。
李少微所制南唐御砚,流传甚少。欧阳修曾从王原叔家偶得一方。《南唐砚》记中又说:“有江南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
李煜收藏的“海岳庵”和“宝晋斋”这两座史上罕见的宝石砚山,宋蔡京幼子蔡绦《铁围山丛谈》中曾做过详细记载:
江南后主宝石砚山,径长逾尺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引两阜坡,而中凿为研。及江南国破,砚山因流转数十人家,为米元章所得。
米元章,米芾,后来他又用龙尾“海岳庵”宝石砚山与苏仲恭学士之弟苏仲容交换甘露寺下的海岳庵。米元章即失砚山,曾赋诗叹道:“砚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滴泪。”这方砚山后来被宋徽宗索入宫内,藏在万岁洞砚阁内。
元代此砚山为台州戴氏所得,戴氏特请名士揭傒斯题诗:“何年灵璧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峰峰相向如削铁,祝融紫盖前后列。东南一泓尤可爱,白昼玄云生霑。”
辗转相传入清以后,该砚山为学者朱彝尊所得,诗人王士祯题诗道:“青峭数峰无恙在,不须泪滴玉蟾蜍”。
李煜走了,却给后人留下“词帝”的美名,留下凄婉的爱情故事,留下龙尾美石,留下流传千古的砚山传奇。
[旁注]
李煜 史称李后主,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李煜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金陵 南京的别称。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一般认为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
祝融 南岳衡山的最高峰。祝融本是我国上古帝王,号赤帝,后尊为火神、南海神,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的乐曲《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阅读链接]
欧阳修于1031年得到龙尾“海岳庵”砚后,一直带在身边。1051年,欧阳修作《南唐砚》文,并于砚背刻铭。1792年,乾隆进士、书法家铁保得此砚,在砚边作铭。翌年铁保请书法家翁方纲在砚盒盖上作铭。
清梧州太守永常藏有一方英石砚山。长5寸,高2寸。但峰峦挺拔,岩洞幽深,玲珑剔透,且无反正面之分,至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