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繁盛——明清历史时期

明朝,文人士大夫思想的个性解放,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颇有契合之处。仕途的闭塞,使士子不复他想,王阳明的心学使士人更加关注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体认。明代精致小巧的理念,深刻地影响到造园选石与文房赏石,成为士人赏石的经典传承。

进入清代,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自然山水的审美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逐渐摆脱了山石自然崇拜的束缚,开始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我国赏石文化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进入再次发展时期,并日益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

重新兴盛的明代赏石文化

明代的江南园林,变得更加小巧而不失内倾的志趣和写意的境界,追求“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式的园林空间美。明末清初《闲情偶记》作者李渔的“芥子园”也取此意。

晚明文震亨《长物志·水石》中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是以小见大的意境。

晚明祁彪家的“寓山园”中,有“袖海”、“瓶隐”两处景点,便有袖里乾坤、瓶中天地之意趣。

而计成在《园冶·掇山》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深意画图,余情丘壑。”也表明了当时赏石文化的特色。

明朝晚期,扬州有望族郑氏兄弟的4座园林,被誉为江南名园之四。其中诗画士大夫郑元勋的“影园”,就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郑元勋在《园冶》一书的题词中说:影园“仅广十笏,经无否略为区画,别具灵幽。”

“影园”占地区区只有5亩左右,却极具野趣。郑氏在《影园自记》中说:“媚幽阁三面临水,一面石壁,壁上植剔牙松。壁下为石涧,涧引池水入,畦畦有声。涧边皆大石,石隙俱五色梅,绕阁三面至水而止。一石孤立水中,梅亦就之。”

赏石与幽雅小园谐就致趣,所谓“略成小筑,足征大观”是也。

米万钟,字友石,又字仲诏,自号石隐庵居士。米万钟为米芾后裔,一生好石,尤擅书画,晚明时与董其昌有“南董北米”之称。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说:“淀水滥觞一勺,明时米仲诏浚之,筑为勺园。”米万钟在北京清华园东侧建“勺园”,取“海淀一勺”之意,自然以水取胜。明王思任《米仲诏勺园》诗:“勺园一勺五湖波,湿尽山云滴露多。”

米万钟曾绘《勺园修禊图》长卷,尽展园中美景。《日下旧闻考》记:“勺园径曰风烟里。入径乱石磊砢,高柳荫之。……下桥为屏墙,墙上石曰雀浜。……逾粱而北为勺海堂,堂前怪石蹲焉。”园中赏石亦为奇景。

《帝京景物略》称勺园中“乱石数垛”,后来颐和园中蕴含“峰虚五老”之意的五方太湖石,就是勺园的遗石,象征一年四季之“春华、秋实、冬枯、夏荣”的四季石与老寿星被称为“峰虚五老”,象征长寿之意。

米万钟建“勺园”应在万历晚年。他在京城还有“湛园”、“漫园”两处园林,但都不及“勺园”名满京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京都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皆到米氏三园游览,米万钟也因园名噪,京都名流皆赞:米家有四奇,即园、灯、石、童。

米万钟于1595年考中进士,次年任六合知县。米万钟对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叹为奇观,于是悬高价索取精妙。当地百姓投其所好争相献石,一时间多有奇石汇于米万钟之手。

米万钟收藏的雨花石贮满大小各种容器。常于“衙斋孤赏,自品题,终日不倦。”其中绝佳奇石有“庐山瀑布”、“藻荇纵横”、“万斛珠玑”、“三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美名。

并请吴文仲画作《灵岩石图》,胥子勉写序成文《灵山石子图说》。米万钟对雨花石鉴赏与宣传,贡献良多。

米万钟爱石,有“石痴”之称。他一生走过许多地方,向以收藏精致小巧奇石著称。明代闽人陈衎《米氏奇石记》说:“米氏万钟,心清欲澹,独嗜奇石成癖。宦游四方,袍袖所积,唯石而已。其最奇者有五,因条而记之。”他在后面文中所记五枚奇石:两枚高四寸许、一枚高八寸许、两枚大如拳,皆精巧小石也。

其后,林有麟藏雨花石也很有成就,所著《素圆石谱》精选35品悉心绘制成图,一一题以佳名。

再后,姜二酉也是热心收藏雨花石的大家。姜二酉本名姜绍书,明末清初藏书家、学者,字二酉,号晏如居士。

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明代已经能够经常见到西洋的人了,于是姜二酉所藏雨花石也有起名如“西方美人”,此石长1寸5分,宽8分余,色草黄椭圆形而扁。上有西洋美女首形,头戴帽一顶,两肩如削,下束修裙,细腰美颊,丰胸凹腹,体态轻盈,人形全为黑色。

再如雨花石精品“暗香疏影”,石为径约1寸的圆形,质地嫩黄,温润淡雅,上有绿色枝条斜生石面,枝上粉红花纹绕之,鲜润艳丽,如同一树梅花,颇具诗意。

还有神秘色彩的雨花“太极图”,该石为球状,黑白分明,界为曲形,成为一幅极规范的太极图。

姜绍书之祖养讷公,是孙石云之馆甥,曾与石云到古旧物市场,见一圆石莹润精彩,摇一下听声好似空心,石云以为是璞玉,买回后请人剖开。一看里面是一天成太极图,黑白分明,阴阳互位,边缘还环绕着如霞般的红线。

此石经转手到了严嵩手中,后来严嵩被抄家,此石落入明代皇宫内府。

而取名“云翔白鹤”的雨花石,则石质淡灰如云,云端中跃然一只白鹤,其翱翔神态栩栩如生。

另外,极具生活情趣的“松鼠葡萄”,石作腰子形,色酱黄,中有黑色松鼠一只,翘着尾巴,正在吃一串葡萄。

诗意极浓的“落霞孤鹜”,石红白分明,一鸟腾然飞下,正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

“梅兰竹菊”为4块雨花石,梅石疏影横斜;兰石幽芳吐馥;竹石抱虚传翠;菊石傲霜迎风。四石各具其妙。

不可再得的“猫鸟双栖”石,上部有二鸟栖于枝头,下有双猫相对而伏,神采奕奕。

神奇孤品“老龟雏鹅”,此石黑质白章,大近2寸,一面为伸颈老龟之大像,一面是一只天真的小鹅雏。

明代南方文气极盛,如有名的“江南四大才子”,四才子之一文徵明长子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明朝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囯博。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均有建树。尤精篆刻,开一代印论之先河。

明中叶的六朝古都南京,王气不再,经济文化却很繁荣。1557年的一天,一位读书人肩舆青童,逍遥过市,来到珠宝廊边的西虹桥时,听到阵阵争吵声,于是下轿观看。

只见一位外地老汉,身负两筐石头,身边一只羸瘦的毛驴,也驮着两筐石头,正与一位本地人理论。见有读书人到来,老汉赶忙上前请求主持公道。

原来那个本地人约定要买老汉的石头,这次老汉带来4筐石头,因路途遥远,很是辛苦,恳求买家加些路费,买家坚决不肯,于是两人争执不下。

读书人仔细打量了一番说,两位不必争吵,我出两倍价钱外加运费,收下这4筐石头,于是这桩公案圆满了结。谁也没有料到,这4筐石头的出场,竟然石破天惊,引发了一场我国印学史上的重大革命。

明代,国家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朱棣迁都北京,重设国子监,而留都南京的国子监依然保留,于是有了“南监”、“北监”之分。而买下那4筐石头的读书人,就是南京国子监博士文彭,而那4筐石头即为著名的青田“灯光冻”。

玺印向为执信之物,其艺术滥觞于先秦,兴盛于两汉,衰微于唐宋,而巅峰于明清。明吴名世《翰苑印林·序》说:“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力,令人忘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故文寿臣以书名家,创法用石,实为宗匠。”

青田石硬度小,文彭以此石为材,运用双钩刀法,奏刀有声,如笔意游走,实为开山宗师。

文彭也是边款艺术的缔造者,除了印文,他在印章的其他五面,以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文化学养,师法汉印,锐意进取,篆刻出诗词美文、警句短语、史事掌故等,使印章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明代周应愿在《印说》中写道:“文也、诗也、书也,与印一也。”这种“印与文诗书画一体说”,将印提升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文彭正是这种艺术的集大成者。

晚明周亮工《印人传》说:“但论印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余亦知无容赞一词。”文彭是我国文人印艺术的开山宗师。

《琴罢倚松玩鹤》印章,为文彭50岁时力作,四面、顶部皆有款识,共刻有70余字。松荫鹤舞,鼓琴其间,啸傲风雅。印款笔势灵动,用刀苍拙,直是汉魏遗风。印文边缘多有残损,颇有金石古韵。印石彰显出文人宽怀从容、淡雅有格的自信神态。

为印石艺术传播推波助澜的人,还有一位文彭的挚友,以诗文名世,管至兵部左侍郎的汪道昆。他在文彭家里看到4筐石头,随即出资买下100方印石,请文彭、何震师徒镌刻。

不久,汪道昆到北京特意拜访吏部尚书,尚书也渴望得到文彭的印章。于是文彭又被任命为北京国子监博士,这就是文彭“两京国子监博士”的由来。而印石艺术也迅速传向北方。

这一时期,尤其是开发了除青田石之外的寿山石。寿山石因分布于福州市郊的寿山而得名,又可分为田坑石、山坑石、水坑石三大类。

关于寿山石的来历,当地流传着几种不同版本的故事:

相传,在天帝御前凤凰女神奉旨出巡到福州北峰郊区寿山,在寿山秀丽景色的吸引下,途中降下云端,在寿山的幽林山野中憩息片刻,喝了金山顶的天泉水,又食了猴潭的灵芝果,在寿山溪的清泉沐浴戏水,嗣后,更枕着高山的山峰酣然而睡。

当凤凰女神一觉醒来的时候,百鸟正朝她歌唱,此时山花也为她怒放,而自己身上的羽毛也变得更鲜艳,更加溢彩流露,体态愈加雍容华贵,令她对寿山生起来了思恋之情。

凤凰女神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离愁无限,她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这秀丽无比的山间阔地繁衍生息,后来凤凰女神留下彩卵变成了晶莹璀璨、五颜六色的寿山石。

此外,还有“仙人遗棋子陈长寿捡石发大财”的传说:

传说过去北峰的寿山不叫“寿山”。山下住着个樵夫叫“陈长寿”,十分喜欢下棋,而且棋艺很高。有一天,陈长寿上山,看见两位老人在一块大岩石上下棋,心里发了痒,就站在旁边看得入了迷。

两位老人觉得有趣,便说:“先生,难道你也懂得下棋?”

陈长寿点点头笑着说:“颇懂得一些。”

两位老人都高兴起来:“那好,我们同先生下几盘棋。”

想不到,下了几盘棋,陈长寿都赢了。老人说:“想不到人间有这么高的棋艺。今天我们都输给了你,没有什么好送,就这一盘棋子给你吧!今后你不必去砍柴了,自有好日子过。”说罢化作一阵风走了。

陈长寿知道两位老人必是神仙,忙收拾了残棋,跪在大岩石上朝着苍天叩谢仙人的送棋之恩。

陈长寿得了一盘棋子,依然没有忘记要砍了柴再回家。他一边砍着柴,一边还想着下棋的事。谁知不小心,袋子里的棋子都掉到地上。正想捡起来,一颗颗棋子忽然间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石头。

小石头长成大石头,大石头又生下小石头。陈长寿捡着捡着,一时也捡不完。陈长寿并不贪心。他捡了一些小石头,便挑一担柴火回家,对妻子说了神仙赠棋的事。

妻子说:“你真傻,这些石头说不定都是宝贝,可以卖许多钱。明天你也不用去砍柴。我们一起到山上去捡石头。”

自此陈长寿夫妇天天上山捡石头。每天天色将暗,石头差不多也将捡尽了,可是第二天又会生出许多的石头。

陈长寿捡了石头后挑到福州,果然卖了许多的钱。自此陈长寿发大财,出了名。以后这座山就用他的名字称“寿山”。那些小石头也称为“寿山石”……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寿山上的僧侣,闲时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香炉、念珠、佛像等,还被广泛作为殉葬的石俑。

在福州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就发现两件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的流水溪泉,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石中之王”之称的寿山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主要分为田黄、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田黄石是寿山田石中最常见的品种,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等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

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自明代以前即列为贡品。

而田黄石的由来,更有传说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徽凤阳的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灾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又偏偏碰到大雨,走投无路之下,就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农采掘寿山石的山洞。

这场雨一连下了几天,他也就在山洞里睡了几天,幸好没有饿死,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明太祖了。

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原先满身的疥疮,突然不治而愈。原来他睡在田黄石的石粉上面,是田黄石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还专门派太监来开采田黄石……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外原有一座“广应寺”,建于884年。寺中僧人时常采集田黄石,研磨成粉末给周围百姓治病,未用的石头储存于寺内,日积月累,寺中积攒田黄无数。

元末战乱,广应寺因曾收留过朱元璋而被元兵付之一炬,连同僧人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田黄石也沉默于火中,田黄石经火炙后又埋入土中。

造化弄人,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水分浸蚀不但没有让这些深埋于废墟之下的田黄石黯然失色,特殊土壤的滋养反而赋予了它们更为绚丽的生命,既保留了田黄石原有的优良品质,更进一步成就了其温润如古玉的厚重质朴的独特魅力。

此时的“寺坪田”寿山石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石头,更像是历经风云变幻后的智者,它们静静的守护着广应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记录了历史,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广应寺在明洪武和崇祯年间,两次焚毁、重建,明时寺坪石的数量颇多,到广应寺附近采集寺坪石也成为文人雅士的风尚,寺坪田的身价逐年上涨,在当时就已经是“易金十倍”了。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

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上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

高山石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

在高山东北2000米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000米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我国“印石三宝”之一。

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

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微透明或不透明,富有光泽,年久不变,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色泽很丰富,以黄色为基调,有黄、红、白、紫、灰等色,或单色,或二三色相间,色泽深浅变化,或浓或淡,相互辉映。

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杜陵坑山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掘性杜陵坑石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黄色掘性杜陵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卜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

晚明时期,文房清玩达到鼎盛,形制更加追求古朴典雅。晚明屠隆所著《考槃馀事》记载有45种古人常用的文房用品。

文彭之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列出49项精致的文房用具。精巧的奇石自然是案头不可或缺的清玩。

如《长物志》中说:“石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

因几案陈设需要精小平稳,明代底平横列的赏石和拳石更多的出现,体量越趋小巧。晚明张应文《清秘藏》记载:灵璧石“余向蓄一枚,大仅拳许,……乃米颠故物。复一枚长有三寸二分,高三寸六分,……为一好事客易去,令人念之耿耿。”

晚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说:“书室中香几,……用以阁蒲石或单玩美石,或置三二寸高,天生秀巧山石小盆,以供清玩,甚快心目。”晚明时候,精致赏石在文房中己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精致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园林、文房、赏石精致理念的普遍认知。这种认知,又促使文人著书立说,创造了更加精深的典籍,成为精致文化的传承宝库。

晚明计成,字无否,苏州人。计成游历山川胜景,又是山水绘画高手,因造园技艺超群而闻名遐迩。他曾为郑元勋造“影园”、为吴又予建“吴园”、为汪士衡筑“吴园”,都是技艺精湛、以小见大的典范。

计成《园冶·掇山》中说:“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

奇石在造园中是不可替代的景观,创造出以小见大的自然胜景。《掇山》对造园的景观石有很深的见解。释“峰”为:“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造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释“峦”说:“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至乱掇,不排比为好。”释“岩”说:“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

计成释石之说,既是造园之谈,又是鉴石之道。他的《园冶》是世界上最早的园林专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造园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震亨,字启美,所著《长物志》是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论及案头奇石,尤有深意。

《长物志·水石》卷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置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前句言石令人返璞之思,水引人做清隐之想。后句示于细微处览山水大观,意境深泂成玩家圭臬。

《长物志》是文房的经典、赏石的精致、生活的精细,是晚明士子的百科全书。雅趣深至,广播于四海内外。

江苏江阴人徐霞客,名弘祖,霞客是友人为他取的号,徐霞客走遍我国的名山大川,历尽千难万险,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成一部宏大的著作《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于1630年,自福建华封绝顶而下,考察九龙江北溪,留有闽游日记,其中描述一块巨石:“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逐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房,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水即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跌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倾,舟安得通也?”后来华安,即取华封、安溪两字头为名。

北溪落差极大,水流湍急,古来自华封绝顶至新圩古渡,舟楫不行,只能徒步攀缘。霞客当年考察北溪的这段奇险之地,徐霞客两赴北溪考查,应当是九龙璧美石的最早的发现者。

九龙江畔青山绿水、落差大、水流急、水质好,江水长年累月清澈见底,两岸四季常青,九龙璧观赏石历经漫长岁月,受急流的冲刷、拍击、磨洗、滚动,自然造就千姿百态,斑驳、离奇,集柔美、秀美、壮美、雄美于一身。

九龙璧质地细腻坚硬,色彩斑斓、纹理清晰、形态各异,自古有“绿云”、“红玛瑙”之称,自唐宋年间即被列为贡品,主要成分多是长条状颗粒平行层理分布,故呈现紫红色、淡黄色、黑色、翠绿色及墨绿色条带状弯曲结构纹理,每件产品表面都是一幅天然的抽象画。

九龙璧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意韵丰富,蕴涵深刻,其质美,美在坚贞雄浑;色美,美在五彩斑斓;纹美,美在构图逼真;形美,美在造型奇巧;意美,美在意味深长。其中蕴含的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无比奥妙神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九龙璧观赏石因硬度、密度高,吸水率几乎为零,故遇水后不变色、不易附着污物,使用中不易产生划痕,这是一般花岗岩不能比拟的。九龙璧石,似石非石,犹如硅质碧玉,五彩彩斓,嵯峨万象,其自然美和沧桑感是其他岩石类无法比拟的,是石中一绝。

在流水喷泉之中,九龙璧会幻化出多种色彩;在阳光下,干燥无水的九龙璧颜色内敛,不刺目,显得沉静;在阴天里,九龙璧那或碧绿、或紫红、或青紫、或脂白、或古铜、或金黄的多姿色彩,让人一扫沉闷,心情为之开朗;在洒水下,九龙璧的色彩,会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不断变化,令人觉得九龙璧精灵之神奇。

精美的九龙璧,用它的色彩在歌唱。这种因时、因水而变幻色彩的特性,是其他石种所难以企及的,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徐霞客在考查路上,搜集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石头。据《徐霞客游记》记载,1639年,徐霞客在云南大理以百钱购得大理石一小方。

同年,徐霞客在云南得翠生石,并制作器皿:“二十六日,崔、顾同碾玉者来,以翠生石畀之。二印池、一杯子,碾价一两五钱。此石乃潘生所送者。先一石白多而间有翠点,而翠色鲜艳,逾于常石。……余反喜其翠,以白质而显,故取之。又取一纯翠者送余,以为妙品,余反见其黯而无光也。今令工以白质者为二印池,以纯翠者为杯子。”

徐霞客在云南考察玛瑙山:“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有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精莹坚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

徐霞客游水帘洞,在旱洞取走两枝完整的钟乳石,并将所得怪石都集中到玛瑙山,以便返乡时带回。

钟乳石又被称为石灰华,多产于石灰岩溶洞中。钟乳石有多种颜色,乳白、浅红、淡黄、红褐,有的多种颜色间杂,形成奇彩纷呈的图案,常常因含矿物质成分不同,而色彩各异。

它的形状千奇百怪,笋状、柱状、帘状、葡萄状,还有的似各种各样的花朵、动物、人物,清晰逼真,栩栩如生。此石,表面滑润,取其根部可磨出鲜艳精美的图案。

如有一块著名的叫“嫦娥奔月”的钟乳石,呈现出一片红褐色天空,流淌着一条蜿蜒的银河,就在河之半圆中,嫦娥拖着白色长裙,势欲飞奔,真是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所以,钟乳石用途广泛,给它配上底座,放置于客厅茶几上,十分美观;将它植于陶盆中,因石上有细孔累累绕之,可栽花种草,组成山水盆景,也显得高雅清秀。

1640年,云南丽江木增太守派出一支人马,抬着双足俱废的霞客,连同他的书籍、手稿、怪石、古木等物品,历时半年,万里迢迢送回故乡。

据友人阵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记载:霞客回到家乡江阴后卧病在床“不能肃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不问家事。”翌年正月病逝。

明末松江府华亭人林有麟,字仁甫,号衷斋,累官至龙安知府。画工山水,爱好奇石。中年撰写《素园石谱》,以所居“素园”而得名。

林有麟是奇石收藏家,他在《素园石谱自序》中说:“而家有先人‘敝庐’、‘玄池’石二拳,在逸堂左个。”林有麟祖上就喜爱奇石,除以上两石,尚有“玉恩堂砚山”传至林有麟手中。

林家还藏有“青莲舫砚山”,其大小只有掌握,却沟壑峰峦孔洞俱全。

林有麟在素园建有“玄池馆”专供藏石,将江南三吴各种地貌的奇石都搜集到,置于馆中,时常赏玩。朋友何士抑送给林有麟雨花石若干枚,他将其置于“青莲舫”中,反复品赏把玩,还逐一绘画图形、品铭题咏,附在《素园石谱》之末,以“青莲绮石”命名之。

《素园石谱》全书分为4卷,共收录奇石102种类,249幅绘图。景观石为最大类别,其中又有山峦石、峰石、段台石、河塘石、遮雨石等形态。另外还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形态的奇石。化石、文房石、以图见长的画面石等也收录在谱,可谓洋洋大观。

《素园石谱》收录六朝、唐、宋、元、明以来赏石资料和图谱,记载了赏石产地、采石、造型、题铭以及文人吟咏诗词、玩石心境等,充分反映石我国赏石文化的传承,是我国赏石史上最重要的巨著。

明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各类艺术渐臻完备,明式家具几成中国经典家具艺术的代名词。赏石底座也随势而上,得到充分发展。

明代赏石底座专属性已经成熟,底座有圆形、方形、矩形、梯形、随形、树桩形、须弥座等门类的诸多形状。圭脚主要有垛形和卷云形两种。

明代大多数小形底座无纹饰,但有优美的曲线。随形并有唇口咬合的底座,成为明式赏石底座的主流。这些在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所描绘的赏石图谱中,可以得到印证。

明代制作石底座的高手,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州、扬州、南通、松江一带,通称苏派。苏派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风格素洁文雅、圆润流畅,后世技艺传承不衰。

明末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有关灵璧石的故事:有位农民偶然获得两块灵璧石,状若屏风,厚约数寸,表皮莹润,造型殊为不俗。

江苏老子山的一座庙里,有一位法名悟本的和尚,生性爱石,某日经过灵璧县,听说此事,就上门拜访,央求农民把两块石头卖给他,最后双方以数两银子的价格成交。

悟本雇请船只,把两块石头运回老子山,又聘请吴中的巧手石匠,把两块灵璧石打制成石磬,历时两年才完工。

接下来,悟本又费尽心机找来香楠木,制成石磬的架子。而石磬系绳的地方,天然就有9个洞孔,婉转连环,与香楠木架子相配,顿然成为了罕世的奇品。

没多久,悟本圆寂,他的弟子经常把师傅的藏品偷出去卖钱。由于石磬是佛殿的供品,弟子也有所顾忌,不敢明偷。

某日,盱眙县令吴某乘船经过老子山,泊船到庙里观瞻。看到佛殿里的两块石磬,识货的吴某知道是不可多得的奇珍,摩挲良久而不忍释手。

归家之后,吴某与门客谈及此事,言语中依然不胜艳羡。门客揣摩出他的心思,为了讨好他,就想了一个鬼点子。

数日后,门客把悟本的弟子带到吴某面前,说是寺庙年久失修,面临倾塌的危险,特来请求长官资助修复。吴某给了他300两银子。

悟本的弟子表示,为了感谢长官的功德,愿意把庙里的两块石磬献给长官作为生日礼物。吴某狂喜,却虚情假意地拒绝,经过门客和弟子的再三劝说,才勉强接受下来。

[旁注]

米万钟 (1570年~1628年),明代书画家。字仲诏陕西安化人,徙居燕京,米芾后裔。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宫篆法,也有章草遗迹。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

太极图 据说是我国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

文徵明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诏。“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玺 是我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当时规定“朕”仅为皇帝专用,皇帝印章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1361年受封吴国公,自称吴王。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屠隆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屠隆是个怪才,好游历,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屠隆不但写戏编戏,还演戏,其家中便自办有戏班,还掏钱聘请名角。其戏曲主张“针线联络,血脉贯通”,“不用隐僻学问,艰深字眼”,他甚至编导过整出戏,宾白演出,广受欢迎。

徐霞客 (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探索自然奥秘,调查火山,寻觅长江源头,更是世界上第一位石灰岩地貌考察学者,其见解与现代地质学基本一致。

老子山 传说周王朝为了开发西域,宣扬周礼,派老子西方游说,漫游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炼成仙。一天他骑着青牛从天庭飘落到海中一块礁石上,后海水退了,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这里修道炼丹为渔民治病,人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并把这座山叫老子山。

[阅读链接]

“奇峰乍骈罗,森然瘦而雅”,这是明人江桓在获得三峰英石之后发出的赞叹。英石亦是四大名石之一,因产于广东省英德县英德山一带而得名。

它开发较早,在北宋人赵希鹄的《洞天清禄》、杜绾《云林石谱》即有著录。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写道:“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然匠者颇秘之。常时官司所得,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

英石分为水石、旱石两种,水石从倒生于溪河之中的巉岩穴壁上用锯取之,旱石从石山上凿龋一般为中小形块,但多具峰峦壁立、层峦叠嶂、纹皱奇崛之态,古人有“英石无坡”之说。英石色泽有淡青、灰黑、浅绿、黝黑、白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