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达极盛的清代赏石文化
进入清代,享受自然山水美的同时,不少人对自然山水进行了详细考察、探索,揭示名山大川的自然奥秘,使山水审美和山水科学相结合,促进了山水审美的不断深化。
明末清初,园林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文人画家也积极参与造园,园林中置石、叠石以奇特取胜,把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使园林意境深远,更具诗情画意。
如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扬州个园中有四季假山,采用以石斗奇、分峰用石的手法,表现春、夏、秋、冬意境。
园的正前方为“宜雨轩”,四面虚窗,可一览园中全景,园的后方为抱山楼,楼上下各有七楹,西联夏山,东接秋山,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绿斑驳的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情,看着竹叶让人会意“月映竹成千个字”,这也是个园得名缘由之一。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人们“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传达了传统文化中“惜春”理念。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过园门则是仲春的繁荣,这里用象形石点缀出十二生肖忙忙碌碌争相报春,还有花坛里间植的牡丹芍药也热热闹闹竟吐芳华,好一派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春色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个园春山宜游,原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
夏景,是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以太湖石,使人感到仲夏的气息。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
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的北面有一池塘,在睡莲之间不停地有游鱼穿梭,静中有动,趣味盎然。池塘的右侧附有一座小桥可直达夏山的洞穴。在炎热的夏天,清爽的洞穴不失为一个避暑的好去处。
拾阶向上,一株紫藤立于山顶,让游人忘却烦恼,流连忘返。夏山宜看,远看高低都是景,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此处表现了初夏至盛夏时节大自然的细腻精致,园主仕途和商场的风发之情溢于言表。
抱山楼之后,通过“一”字长廊,便是园之秋景,相传如此气势雄伟的景色出自清代画家石涛之手。如果说个园以太湖石的清新柔美曲线表现夏天的秀雅怡静,那么黄山石则凸显出秋天雄伟阔大的壮观。
黄山石既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黄山石有的颜色显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夕阳西照,色彩炫目,使秋山成为个园最富诗情画意的假山。整座山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
最后用产于安徽的宣石来表现个园的冬,宣石因其洁白如雪的外貌又被称为雪石。假山被置于背阴的南墙之下,终年不见阳光,又因宣石内含有石英,无论是上午背阳时,还是下午夕阳西照时,犹如积雪未消,都会营造出一副积雪未融的感观。
造园家在西墙上有规律的开了些圆洞,组成一幅特殊的漏窗图景,使冬味更胜。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会随风的强弱发出不同的声音,像是冬天西北风的呼叫,通过几排透风漏月的圆孔,看到的是春景的翠清竹、春石笋,使人产生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感受,同时也使冬春季节转换更为流畅自然。
个园的四季假山堆叠精巧,精心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假山,技术精湛,构思奇妙。假山在亭台楼阁的映衬下,更显得古朴典雅,纲邃雄奇。
石涛是我国清初杰出的大画家,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多方面的,不论书画、诗文以及画论,都达到高度境界,在当时起了革新的作用。在园林建筑的叠山方面,他也很精通。
《扬州画舫录》、《扬州府志》及《履园丛话》等书,都说到他兼工叠石,并且在流寓扬州的时候,留下了若干假山作品。
如扬州“片石小筑”即为石涛之杰作,气度非凡。峭岩深壑幽洞石矶,石峰突起,妙极自然,宛如天成,充满诗情画意。假山位于何宅的后墙前,南向,从平面看来是一座横长的倚墙假山。
西首为主峰,迎风耸翠,奇峭迫人,俯临水池。度飞梁经石磴,曲折沿石壁而达峰巅。峰下筑方正的石屋两间,别具广格,即所谓“片石小筑”。
向东山石蜿蜒,下构洞曲,幽邃深杳,运石浑成。此种布局手法,主峰与山洞都更为显著,全局主次格外分明,虽地形不大,而挥洒自如,疏密有度,片石峥嵘,更合山房命意。
石涛所叠的万石园,是以小石拼凑而成山的。片石小筑的假山,在选石上用过很大的工夫,然后将石之大小按纹理组合成山,运用了他自己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上“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道理,叠成“一峰突起,连冈断堑,变幻顷刻,似续不续”的章法。
因此虽高峰深洞,了无斧凿之痕,而皴法的统一,虚实的对比,全局的紧凑,非深通画理又能与实践相结合者不能臻此。
因为石料取之不易,一般水池少用石驳岸,在叠山上复运用了岩壁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园林景物的深度,且可节约土地与用石,至其做法,则比苏州诸园来得玲珑精巧。
戈裕良比石涛稍后,为乾隆时著名叠山家。他的作品有很多就运用了这些手法。从他的作品苏州环秀山庄、常熟燕园等,可看出戈氏能在继承中再提高。
苏州环秀山庄多用小块太湖石拼合而成,依自然纹理就势而筑,整体感很强,悬崖、峭壁、山涧、洞壑浑然一体,在咫尺之内形成活泼自然、景致丰富的园林景观。
环秀山庄假山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其湖石大部分有涡洞,少数有皱纹,杂以小洞,和自然真山接近。主峰高7.2米,涧谷约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
正面山形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峭,相互呼应。主山以东北方的平冈短阜作起势,呈连绵不断之状,使主山不仅有高耸感,又有奔腾跃动之势。
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峦,动势延续向外斜出,面临水池。山体以大块竖石为骨架,叠成垂直状石壁,收顶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姿倾劈有直插江边之势,好似画中之斧劈法。
山脚与池水相接,岸脚上实下虚,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个个泉水之源头,与雄健的山石相对照,生动自然。
主山之前山与后山间有两条幽谷:一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山涧,一是东西方向的山谷。涧谷汇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观峰壑林立,内部洞穴空灵。
前后山之间形成宽约1.5米、高约6米的涧谷。山虽有分隔,而气势仍趋一致,由东向西。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尽,被墙所截。这是清代“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之叠山手法。
山涧之上,用平板石梁连接,前后左右互相衬托,有主、有宾、有层次、有深度。更由于山是实的,谷是虚的,所以又形成虚实对比。山上植花木,春开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花,冬有松柏,使山石景观生机盎然。
假山后面有小亭,依山临水,旁侧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
假山逼真地模拟自然山水,在一亩左右的有限空间,山体仅占半亩,然而咫尺之间,却构出了谷溪、石梁、悬崖、绝壁、洞室、幽径,建有补秋舫、问泉亭等园林建筑。
由于戈裕良掌握了石涛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道理,因而环秀山庄深幽多变,以湖石叠成;而燕园则平淡天真,以黄石掇成。
前者繁而有序,深幽处见功力,如王蒙横幅;后者简而不薄,平淡处见蕴藉,似倪瓒小品。盖两者基于用石之不同,因材而运技,形成了不同的丘壑与意境。
留园则以特置山石著称,江南名石之冠“冠云峰”,就矗立在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
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另一说认为冠云之名出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
此地原有名石瑞云峰,也有说法认为园主以冠云表达超过原石之意。
冠云峰高5.7米,底高0.8米,总高为6.5米,重约5吨,其高大为江南园林中湖石之最,与位于苏州的瑞云峰、上海豫园中的玉玲珑、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绉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
江南园林发展迅猛,以宅园为多,它与住宅建筑紧密相连,实际上是住宅空间的延续,掇山、理水、布石、种花、点缀亭榭,成为自然山林之缩影。
清代在北方建造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避暑山庄等,这些园林借鉴江南园林景色,因地制宜,寄情山水,状貌山川形神之美。
如在避暑山庄的建设中,就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而以各类奇石构成一代名园。
山庄内的假山,是由1703年开始,从无到有,由少增多,于1792年结束,几乎人为造景的地方,都有假山的存在。共有纯土堆山23处,叠石造山91处,土包石和石包土山3处,真山峭刻成假山和假山混渗于真山之中17处,很难计算数量。
宫殿区的假山,修造得简略而扼要,其原因一方面,是不失避暑山庄的尊严、古朴、幽雅、自然,以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体现皇家玩赏和实用意义。
凡是举行大典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如“淡泊敬诚”、“四知书屋”、“勤政殿”以及对外有影响的“清音阁”、“福寿堂”,只做“踏跺”、“抱角”,以显示山庄野趣之味。
而皇帝与皇后、妃子居住的地方,均有假山点缀,以使其庭院别致,景色宜人。例如,“云山胜地”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除假山石“踏跺”、“抱角”外,还筑“庭院山”及楼前东部的“云梯山”。
这样该处景色不仅有“黄云近陇复遐阡,想象丰年入颂笺”的画意诗情,而且还能巧妙地由“云梯山”内“蹬道”跨入二层楼内的实用意义。
平原区内假山虽然配置不多,可是为了整理地形地貌和造景,亦做了巧妙处理。
如“春好轩”东山花外,使用混湖石叠砌一组山石小景,从而改变了那里建筑物因矩宫墙较近而显得死板的气氛。
在“巢翠亭”后部,利用青石与混湖石的特点,布置多处“散点石”,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石花、石笋更增秀气,使平原区院落,生机盎然。
湖区的堆土与叠石造山,最为佳美,无不利用假山做岛、造岸、修堤、筑台、叠山,造成驰名天下的“芝径云堤”、“月色江声”、“如意洲”、“清舒山馆”、“香远益清”、“石矶观鱼”、“曲水荷香”、“远近泉声”、“金山”岛屿、“烟雨楼”、“文津阁”、“环碧”、“戒得堂”、“船坞”、“文园狮子林”等秀丽的景色与各有千秋的风貌。
山区假山,修造得更有特色。每座建筑组群,无不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假山处理、点缀、配置,而成其绝妙景物的。
如“山近轩”,修造在松云峡“林下戏题”东北沟里东山坡上,又有西对面山巅“广元宫”作“借景”,地利环境,美不胜收。再加上山石护坡,沟壑叠桥,逢树作陪,构成沿路景色,深幽雅美,崎岖易行的效果。
尤为甚者,第一重院至二重里院中间,增添了一组混湖石大假山,如同两条巨龙游浮于院中,又似两朵山花开放在庭内,确有“白沙绮石涧漫漫,坡院掩映径曲蟠,山中昨夜遇山雨,瀑帘垂下百尺湍”的情趣。
康熙和乾隆在避暑山庄营建的假山,不仅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章法,而且创造出了承德为尊、塞北称冠的假山艺术珍品。它与江南假山并驾齐驱,驰名中外。
避暑山庄的假山,有多、全、异、绝、古、浑、野、妙、仿等特点。假山的种类齐全,形体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真山“刻峭”成假山和假山混渗于真山之中的造山。
山庄中的假山布局各异,手法不同。如“金山”岛屿、“沧浪屿”、“文园狮子林”、“环碧”、“烟雨楼”、“文津阁”等处,它们都位于湖区地带,然而由于各自环境不同,内容要求有别。
因此,每处修造假山,布局各异,形体不同,景物和意境亦不一样。青石山做得多转折、多棱角、多平面,面面有情,混湖石山又叠成云朵形、苑艳姿、纹理通,浑厚嶙峋,从而体现出因石而宜,因景而别,形体各异,手法不同的特点与艺术成就。
避暑山庄的假山,既有绝妙造法,又有绝色景物可观,诸如由“如意洲牌坊”至“无暑清凉”那段假山,不仅山形体态堆造得优美,而且道路放在交复山谷与湖边山涧,蜿蜒起伏,曲折迂回,颇有“路随山转,山尽得屋”的佳趣。
“芝径云堤”、“文园狮子林”、“戒得堂”之假山,堆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因势利导,自成佳趣”的形体,具有“何须江南罗绮月,请看塞北水云乡”的特色与艺术成就。
其中的“芝径云堤”兼备“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绝妙造型。
“玉琴轩”和“宁静斋”的庭院水池,进出水由走廓基础底部通过,并用山石隐护,使人难以发现池中之水,从何而来,流向哪里。做法绝伦,景物罕见。
还有该轩前院的四方亭基础,启用山石叠造,亭中路面留有三湾六转水渠,既充实坚固了基础,又美化了孤亭景色,使之显示在凹处山崖之间,还能做“曲水流觞”乐趣,呈现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绝妙境界。
再如,“文津阁”的池南大假山,不仅造型绝妙,寓意深邃,而且利用山体遮挡光线,由洞孔透光射入池中,水面里出现月亮,形象逼真,实属天下“绝景”。
避暑山庄的假山修造得巧妙、奇妙、绝妙。如“广元宫”育仁殿的“庭院山”,利用原有真山峦岩,“刻峭成峰雅”,自然得体,秀丽多姿,面面有情,造法绝妙。
该处正山门里曲路中之“屏壁山”,除了利用原有山崖刻峭成假山体态,中间缺少体形部分,又加上假山石块,构成完整的山形体态,更为绝妙的造法。
再如,“旃檀林”西院外,利用原有山岩,刻峭成卧石假山,并配补上原有山岩缺少部分,构成完美山体,造法亦很绝妙。还有“仙苑昭灵”的前“崖山”,“长虹饮练”东南侧“驳岸”等,均有“刻峭”真山成假山和假山混渗于真山之中的造法。
这种奇形异景的出现,不仅说明了“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为奇”的造山理法的高度运用,而且也体现出避暑山庄景物与景色的巧妙、奇妙、绝妙之所在。
在使用山石材料上,康熙用热河本地的青石、黑石、黄石,既减少了远方运石的许多困难,又避免了时间上的等待,而且还体现了避暑山庄造园上的四大优点。正因为使用当地之山石。所以才能修造出避暑山庄这样特色与艺术成就的假山。
以少胜多,耐人寻思品味。如“烟波致爽”院内,仅以少量青石、黄石点配殿前l2处“点山”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松鹤青樾”前后,用青石略点几处山石小品,非常简练、蕴藉,但能陪衬得该处景物十分优美,耐人寻味。
再如,“梨花伴月”算是叠石造山最多,布局较大,形体较重的地方,然而,也没有一座假山超过二米,但能把那里点缀得有理有致,颇有“云窗倚石壁”之美,“千岩士气嘉”之妙。
个别部位,依据造园和造景的需要,亦修造了像“金山”岛屿之假山,由水面算起,拔高13.5米,南北长45米,东西宽35米,并且叠有“云朵山”、“峭壁山”、“悬崖山”、“狮径路”、“屏风洞”、“护基岩”、“溪涧”、“踏跺”、“蹬道”、“抱角”等,还在山巅和山岚上建“上帝阁”、“天宇咸畅”,在山中间建“镜水云岭”,依法点植松柳花草,以示“海门风月”和“北固烟云”景象。
乾隆时期的造园能力又有提高,假山技术进步,构山功力加深,因此,乾隆时期所增修的假山,更有发挥和创新。
这时,开始选用本地所产青石、黑石、黄石和混湖石、浆石、血石、鸡骨石。其中,大量使用的为混湖石。其次为浆石,较少者为血石和鸡骨石。它在昆石中最为名贵。
后种用材是与康熙时期所造假山区别的标志。并且均选块大形好的使用,所构筑的叠石山,形体大、腹空,中有涧谷峡壁,雄健硕秀,奇丽多姿。不仅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而且还有“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和“因景而异,因石有别”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在假山布局上,十分注重配合主题命名和主体建筑,强调“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因此,乾隆时期所增修的假山,格局上无一处雷同,真正达到了锦上添花的艺术成就。
在假山选景上,除了承前启后统一和谐外,更加层出新意,巧构无穷。诸如,增修的“沧浪屿”、“戒得堂”、“采菱渡”、“烟雨楼”、“文津阁”、“文园狮子林”之假山,均以有限的面积,造出无限的天地风光,呈现出“山以深幽取胜,水以湾环见长”;“无一笔不曲,无一笔不藏,设想布景,层出新意”的造园境界。
再如,“山近轩”、“广元宫”、“水月庵”、“旃檀林”、“碧静堂”、“敞清斋”、“食蔗居”、“秀起堂”、“宜照斋”、“玉琴精舍”,又是山区造山、造景的珍品,有的小巧多姿,真假难辨;有的古拙自然,景色幽美;有的雄伟浑厚,硕秀奇特。真是景意并存,堪称佳作。
还有“松林峪”的中上部,峭土叠石,修造成“左溪右则山,石沟左必涧,峰回水流处,率有板桥贯”的奇丽景象。
在叠石山的做法上,除了加倍做好基础外,更加重视选石和相石,更加熟练地运用勾连法、挑压法、拱券法、劈峭法、等分法、平衡法,总结出塞北叠石造山“安、联、接、斗、跨、悬、拼、竖、卡、垂、镌、渗、堆”13字诀。
多以大石块叠砌为主,小石块垫补,碎石镶嵌和塞缝。力求做到形体自然,纹理通顺,比例匀称,上下得体,苍嶙挺拔,完整无缺的地步。
有些假山,体态重要部分,加上各种“铁活”,使险峭之石,牢固耐久,不易变形和走闪。造山技术层出新意,巧构无穷。
在假山艺术处理上,乾隆时期更加精巧、周密、细致、全面、秀丽。主山与建筑结合时,只作对景或背景的叠砌;以山为骨干时,都做得山形高大,山势集中;以水为主的假山,分散在四周和筑礁点岸;较大的假山,十分注重有主、有次、有层次、有起伏、有凸凹、有曲折,上下呼应,开合互用,疏密得体,轻重虚实,神气贯通。
正如清代造园家所说:“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见其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如画,此正造物之巧,尽示奇也。”
乾隆时期所修的避暑山庄假山,不仅注重整体布局和整体美,而且每个部位、每个单项,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譬如说,注重选用块大形好的山石材料,秀丽石面放在山体外部,使其单项美与配合美充分得到发挥。
竖峰做到浑厚坚实,高低适度,形体优美,例如,“烟雨楼”大假山的“青莲岛”石,还有文津阁“熊石爬树”、鸥鸟碑“松树碣石”、烟雨楼“树陪洞口”等,均以形美貌秀,各成佳趣,合成景物,立在风景点上,可以说是单项美与配合美的典型。
乾隆更讲究假山选石,他曾经对南方和北方的石头作过比较,认为“南方石玲珑,北方石雄壮。玲珑类巧士,雄壮似强将。风气使之然,人有择所尚。”南方石有“玲珑”的长处,北方石有“雄壮”的特点,所造出来的假山,各具风格,各有气魄。
紫禁城御花园内,有著名的“三大奇石”,位于天一门路旁左侧的称“海参石”,石长近0.80米,高约0.6米,石表面的形状犹如许多海参互相拥挤在一处,每根海参的大小和表面形状都与真海参酷似,令人感到自然造化的神奇。盆景下部配有一方形汉白石须弥座。
在天一门路旁右侧,与海参石相对而设的是“诸葛拜斗石”,该石的奇妙之处是石面上有两块天然石斑纹:一处石斑纹是在黝黑的岩石上呈现点点的白斑痕,很像北斗七星;另一处石斑纹酷似一穿长袖袍的人正在躬身参拜北斗七星。
因天然石斑纹正与三国蜀国名相诸葛亮参拜北斗七星的故事相合,故名“诸葛拜斗石”。此石下面配有一方形汉白玉石雕须弥座。
在御花园东南角绛雪轩前方,为紫禁城御花园三奇石之一的“木变石”,石高1.3米,宽0.2米,厚0.1米,形高直修长,因外表似一块朽木而得名。上刻有乾隆御题诗句一首。
清代在园林用石方面,虽然北方叠石堆山受南方影响,但自成一格。
清代张南垣、张然父子为造园名家,中南海、北海、中山公园等处假山都是他们的代表作。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平地造园,因地制宜形成岗阜连接、起伏自然的山系。
北京皇宫御花园绛雪轩前砌方形五色琉璃花池,种牡丹、太平花,当中特置太湖石,形成一个大型盆景。
萃锦园在恭王府花园内,有垂青樾、翠云峰两座青石假山,有“飞来石”耸立,还有姿态奇特的太湖石、滴翠岩。山的堆叠奇巧天成,有洞壑,有瀑布。据《日下旧闻考》:“池东百步置石,石纹五色,狭者尺许,修者百丈。”
北京半亩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叠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叠山系出自李渔之手,以青石叠石,石呈片块状,形象刚健,适宜横行叠砌,犹如画中斧劈皴,显示出阳刚之美,为“京城之冠”。
另外,中山公园的青云片、青莲朵、绘月等名石,均为圆明园遗物。
青云片石原放置于秀清村,即别有洞天河北岸西端时赏斋前。石高3米,长3.2米,周围7米。色青奇特,玲珑剔透,姿态优美。上刻有乾隆题“青云片”3字,又诗八首。
青云片石与万寿山的青芝岫石系姊妹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米万钟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
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于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3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
刘墉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
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
后来,还是刘墉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
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4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
青莲朵原是圆明园内长春园茜园之旧物,后放于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小土山前,该石是一块800多年历史的太湖石,高1.7米,周围3米,石上沟壑遍布,质地细密,上刻乾隆御笔“青莲朵”3字。
据考证,这座太湖石原系南宋临安德寿宫中故物,原名“芙蓉”。宫苑中有古梅,南宋高宗赵构退位当太上皇,淳熙五年二月初一,皇帝到德寿宫朝拜后,太上皇特地留皇帝在石桥亭子上看古梅,太上皇介绍说:“苔梅有两种:一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今岁同时著花,不可不少留一观”。
与此同时,赵构对儿子孝宗说:“这里有很多奇石是太湖石之王,透、漏、丑都占,样子极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应为芙蓉石”。
德寿宫后因无人居住,逐渐荒废,至乾隆时已不及原规模十之二三,但某些遗迹尚存。明时又有镌梅石碑,以传德寿宫旧迹。明代画家孙扶和兰瑛合作,画了—梅一石成《梅石画》,刻于石碑上,名曰:“梅石碑”,置于“芙蓉石”旁。
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至杭州游玩德寿宫,一见“芙蓉石”就十分喜爱,以衣袖拂拭“抚摩良久”;并吟诗道:
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
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兰瑛;
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
五国内沙埋二帝,议和喜乐独何情。
浙江地方官领悟“圣意”,转年就将此石运至京师。乾隆降旨置于长春园的茜园太虚空院中,并亲自命名为“青莲朵”。
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得知梅石碑当初镌碑情况,便命人摹刻梅石碑一通,与杭州旧碑并立。
1767年,乾隆又重摹一刻碑,置于圆明园茜园“青莲朵”石侧旁。乾隆念念不忘这段逸事,到他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兴致盎然为此事吟诗。
清代赏石之风比明代更盛,赏石极为普遍,所藏石种更加丰富,几架等也更加讲究。太湖石、灵璧石、大理石、雨花石、矿石等均在收藏之列。
而且,一些文人积极参加造园活动,广泛收藏观赏石,涌现出一批造园和赏石的著作、专论、石谱,赏石已成为相互赠送的贵重礼品,有的把奇石视作聚财增值的雅玩,广为收藏。
清代诸九鼎《石谱》中说:“今人蜀,因忆杜子美诗云:‘蜀道多草花,江间饶奇石。’逐命童子向江上觅之,得石子十余,皆奇怪精巧。后于中江县真武潭,又得数奇石,乃合之为石谱,各记其形状作一赞。”
清代周棠也著有《石谱》。周棠,字少白,浙江兰西人,善画,尤爱好徐青藤、陈白阳的疏放、超脱的绘画风格,爱石并善画石,有“清代画石第一”之赞誉。
他纵览石谱,“唯画石未见有谱”,遂选择姿态奇特的石头,仔细端详认真摹写,待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姿态、色泽、品种千奇百怪,绝不雷同,可谓集赏石、画石之大成。
先秦时期,孔子的“山水比德说”将山水人格化,显示了当时的山水审美意识。明清以来在山水“比德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把赏石从以缩写自然景观和直观形象美为主,提高到追求人生哲理,使其内涵更为丰富,更具哲理。
著名书画家石涛提出“山有是任”、“山之受天之任而任”,将主观之情移寓于客观之物,使自然被人格化了。“吾人之任山水也”,“至人无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晚清时的赵尔丰以石为师、以石为友,更是高人一筹,在《灵石记》中说:
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
赵尔丰藏有一块“多字石”,得之于川边,温润缜密,色深绿,白纹密布其上,放在水中细看,纵横颠倒,都是天生文字,而且篆籀行草楷各体都有,还有满文。
后来,赵尔丰与其下属共同研究,竟找出各体汉字189个、满文5个、梵文8个,共计205字。
此外,其上还有人物十余个,个个眉目具备,赵尔丰非常高兴,请来高手绘成图画,遍征名流题咏。
郑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擅长诗、书、画,号称三绝。他酷爱竹石,云:“石可破,不可夺其坚。”并以玩石自喻。
他在《竹石》中写道:“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彼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宦游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提出一个重清新、别致、追求意境的造园、赏石概念。
郑板桥喜画兰而不画蕙,画石而不点苔,其中奥妙在于:“不画蕙者,愚意欲香远而长,花少而贵。不点苔于石,是恐污浊洁净之石也。”
他主张淡雅、疏朗、以少胜多的审美观念,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其观点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
郑板桥在赏石理论方面继承了苏东坡的观点,并又进一步发扬完善,使之系统化、完整化,在《板桥题画兰竹》中道:
东坡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妙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因此,郑板桥在米芾赏石四字诀中又增加一个“丑”字,为“瘦、漏、透、皱、丑”。赏石以奇取胜,最忌平淡无奇,郑板桥以其奇才、怪才,提出“丑而雄,丑而秀”,对于赏石理论的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拓宽了赏石的视野,提高了赏石的品位。
清代,曹雪芹写成一部历史名著《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对石头进行艺术想象加工创造的不朽之作。
传说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遗留一块在大荒山青梗峰下,此石自叹无力补天,有一僧一道决心让石头到人间走一遭,从而演出一场红楼梦。
这补天遗石也就变成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它也决定着宝玉的命运。奇石在作者笔下,已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灵石,《石头记》也就成为写石的伟大篇章。
曹雪芹不但写石,而且集石、画石。其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中既描述了画面,也写出了曹雪芹的傲骨: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托了他的孤愤,他栖居石隐园,收藏众多名石,如三星石、海岳石、蛙鸣石等,写出了很多有关赏石的文章,同时写出了一部石谱,对近100种奇石的出处、形状、色泽、质地及用途都作了详细描述。他对石隐园的一石一木倍加爱惜,倾注感情。
《石隐园》记载:
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
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
自注:“有类蛙鸣,余移置鱼跃石侧。”石隐园内怪石名花凡多,供后人欣赏追忆。
蒲松龄在《石清虚》中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个爱石如命的邢氏老人从河中捞取一块奇石,视为珍宝,历经磨难,几经坎坷,矢志不变,既写出石之玲珑剔透、奇特,又写惜石之痴情,宁可折寿而不愿离石,可谓石痴,而绝非叶公好龙之徒。
清末名士谭嗣同在赏石鉴赏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评价标准,他认为石如人,其外形与人一样,具有首、腹、貌、气、肤、年龄,并对每个部位提出了相应的鉴定要点。有《怪石歌七古》:“其首秀而瘦,其腹漏而透,其貌陋而皱,其气厚而茂,其中秀而籀,其纪归而寿。”
清代文献中,也记载了很多奇石珍宝:
姜绍书藏有一块兰州石,青色大如柿,一天石头坠落地上,碎成三四块,发现该石中空;更奇怪的是,里面竟有一尾小鱼,长一寸,落地时鱼竟然还跳了两下才死掉。
清代《西游记》小说与京剧开始流传,所以有的雨花石就命名为“悟空庞”,色如豇豆,上有一元宝形曲线且凸出石表现,在曲线正中偏上处恰又生出两个平列的小白圈,圈内仍是豇豆红色,极似京剧舞台上的孙悟空脸谱。
清代藏石家宋荦在香溪发现了五色鸳鸯石。他在《筠廊偶笔》中说:归州香溪中多五色石。康熙时从溪中得一石,大如斗,里面好像有物,剖开后,竟得雌鸳鸯石一枚。后又过该溪,又得一石,剖开后,竟然得到雄鸳鸯石一枚,真是奇中又奇。
清乾隆年间,有人收藏一石,上面好似有山树,下有天然生成的7个字:“石出倒听枫叶下。”后人在黔州又得一石,花纹与前者大不一样,但也有一词句:“橹摇背指菊花开。”于是将这两块石称为“对仗石”。
清诗人袁枚见在友人家见到一个石卵,内外莹彻如冰,内有液体流动,下方还有一小白兔,跃跃欲动,奇也怪哉!于是称之为“冰晶兔石”。
清代十七宝斋中藏有十七块宝石,均为河南禹州所产。其中有一石绿色,上有红牡丹一枚,背面有“富贵”两字。另一石洁白,长2寸,宽1寸多。细看上有两个小人,手指远方。旁边还有8个小字:“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李孝实家藏一石,得于峨眉山,取名“观音道子”。石长不盈寸,中有观音送子像,观音菩萨冠毗卢帽,衣带飘举,足下云烟缭绕,手抱婴儿,面目肢体,皆历历如绘。
[旁注]
石涛 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之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画花卉也别有生趣。著有《画语录》。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寓意“天道昌隆”。在位60年,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圆明园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统称为“圆明三园”。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金山 位于镇江西北,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与瓜洲、西津渡成掎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
血石 最著名的是鸡血石,因其中的辰砂色泽艳丽,红色如鸡血,故得此名。鸡血石中红色部分称为“血”,红色以外的部分称为“地”、“地子”或“底子”,可呈多种颜色。因产量少而价值高,主要被用作印章及工艺雕刻品材料,也为收藏品。
紫禁城 我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取得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1420年落成。依照我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琉璃 亦作“瑠璃”,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采用我国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刘墉 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做过吏部尚书,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徐青藤 即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美食家,历史学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郑板桥 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曹雪芹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谭嗣同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阅读链接]
清康熙年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供入内府一块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高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
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极像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东坡肉”,“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
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真正是人间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