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割据的平定三藩之战

平定三藩之战是清康熙时消除南方三藩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时间从1673年至1681年。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三藩”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们本为明代辽东边将,后来降清。

清政权建立后,他们以功被封为王,享受高官厚禄,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他们利用这一机会,保存并扩大自己的实力,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与中央政府抗衡。

吴三桂割据云南,大肆圈占民田,把耕种这些土地的各族农民变为自己的佃户,制定各种繁重的赋役,强迫农民纳租纳税。同时,广征关市,榷税盐井、金矿、铜山之利;尚之信在广东令其部属私充盐商,恣意盘剥;耿精忠在福建也是横征盐课,勒索银米。

“三藩”各拥有雄厚兵力,巨额的军费开支,全由国库支付,造成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的局面,清财政面临巨大的困难。

“三藩”割据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清朝政府的国家统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康熙初年,清中央政府逐渐对“三藩”采取了限制的政策,着重限制“三藩”中实力最强大的吴三桂,如命令他缴还大将军印,同意他辞去云贵总管,罢其除吏之权等。这些措施除了加深了双方矛盾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玄烨亲政之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要务,对飞扬跋扈的“三藩”割据势力,夙夜忧心。除掉鳌拜后,决计清除“三藩”。

1673年3月,尚可喜请求告老归辽东,以其子尚之信承袭爵位继续坐镇广东。玄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同意他告老,但不允许其子袭爵,命令其尽撤藩兵回籍。

这道命令触动了吴、耿二藩,他们也不得不请求撤藩,一方面试探朝廷的态度,一方面积极准备叛乱。

当时朝廷大臣意见不一,大多数人认为一撤藩,势必引起反抗,反对撤藩。康熙玄烨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现在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之。于是将计就计,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所请,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就在云南发动叛乱,发檄文指斥清政府,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起“复明”的旗号,以欺骗人民。叛军很快攻进湖南。

1674年3月,耿精忠据福建反叛。不到半年,清政府的滇、黔、湘、川、桂、闽6省全部失掉。1676年2月,尚之信据广东反叛。接着,战乱扩大到赣、陕、甘等省。

吴三桂等人的反叛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大学士索额图提出惩处主张撤藩的人,取消撤藩令。

康熙力排众议,对其他叛乱分子采取招抚拉拢的手法,暂时停撤耿、尚二藩,集中主要力量打击元凶吴三桂,下令剥夺吴三桂的王爵。同时,在军事上迅速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下令讨伐。

康熙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统率八旗劲旅前往荆州,与吴军隔江对峙。又命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骑兵赴蜀,大学士莫洛经略陕西。命康王杰书等率师讨伐耿精忠。又命副都统马哈达领兵驻兖州、扩尔坤领兵驻太原,以备调遣。

战争开始后,清政府方面多有失利。与之相反,叛军方面却屡屡得手。康熙玄烨依据时局,运筹帷幄,以湖南为主战场,坚决打击湖南的叛军,辅以陕、甘、川线和江西、浙东东线,三个战场相互配合,把叛军分割开。

江西地位重要,水陆皆与闽楚接壤,决计固守。当耿精忠叛乱时,清军就有效地割断了耿、吴叛军的会合。

对西北则采取稳定策略。陕西提督王辅臣,态度暧昧,叛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杀害了陕西经略莫洛。康熙以极大的耐心争取他,表示往事一概不究,极力安抚。

终于在1676年把王辅臣争取过来,保住了陕西,使吴三桂打通西北的阴谋未能得逞,清军得以腾出兵力增援南方。

又利用耿精忠同郑经的矛盾,多方招抚耿精忠,不久耿归附清廷,清收复福建。尚之信也降服,从而稳住了广东。

由于康熙处置得当,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军事上完全陷于孤立。这样,战争的优势逐渐转到清军方面来了。

陕西、福建、广东局势稳住后,康熙便命令诸将重点进攻湖南。

清军从荆州江北和江西两方面展开进攻。尤其是从江西方面迂回间道破袁州,又自醴陵攻萍乡,乘胜直指长沙,震动了湖南。

吴三桂急忙率领松滋等长江湖口前线驻军回援长沙,全力拒守。此时,康熙乘吴军全力固守长沙而湖口各路守备空虚之机,命清军自荆州渡江进攻,吴军溃败。

战势对叛军更加不利。势穷力竭的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

但这一招并未起什么作用,他坐困衡州,一筹莫展,不久病死。部将迎其孙吴世璠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贵阳。

清军乘势发动攻击,1679年,清军平岳州、常德、长沙、衡州等地后,恢复了湖南全省,同时收复广西。1680年,克汉中,定成都,取重庆,收复四川。

1681年1月,清军收复贵州,彰泰开始进入云南。2月,赖塔率师由广西抵云南。9月,清将赵良栋率师由四川至云南,与另二路先期抵达的军队会合,加紧围攻昆明。

此时,被清军俘获后发给银粮返还原籍的苗族兵将,纷纷帮助清军。10月,昆明城中,粮尽援绝,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世璠服毒自杀,云贵悉平。

至此,平定“三藩”叛乱战争结束。

在这次战争中,康熙玄烨表现了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临危不躁,谨慎地对待战局的变化,不急于求成,也不放过良好的进攻时机。对待将领,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因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旁注]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73年叛清,首发三藩之乱。病死后其孙吴世璠继其皇帝位。

耿精忠(1644年~1682年),辽东盖州卫人,清朝靖南王。1673年,清政府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军镇压,遂降清。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其子尚之信叛清。

玄烨(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年号康熙。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索额图(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世袭一等公。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

郑经(1642年~1681年),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延平郡王,郑成功长子。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对开发台湾有一定贡献。

[阅读链接]

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正义力量的胜利。

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避免了国家的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

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此后,清廷开始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