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转折点的萨尔浒战役

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时间是1619年。此战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役之后,明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遣将、增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直至王朝覆灭。

1618年4月,后金的努尔哈赤发兵向明军进攻,不但在辽东节节胜利,而且北京也举朝震骇。

为了安定辽东,早日遏制后金势力,明政府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马林、李如柏、刘綎等为副,调兵筹饷。经过9个多月的准备,赴辽的明军都先后到达,总共有10万余人,号称47万大军。

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总兵刘綎率军出宽甸由东;总兵马林率军出三岔口由北;杜松率军出抚顺关由西;李如柏率军出鸦鹘关由南,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此外,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

努尔哈赤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采用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术。

因此,只派500人抵御和阻滞南路的刘綎军,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明军主力,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努尔哈赤的这一部署是正确的,因为从兵力上看明军有10万多人,而后金只有60000人,处于劣势。但明军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刘綎、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险,行军困难,一时不易到达,只有杜松一路出抚顺,渡浑河,沿苏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亲自统率八旗大军迅速开赴西线,阻击明军。两军于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的萨尔浒一带相遇,揭开了著名的萨尔浒战斗的序幕。

1619年4月13日,杜松率领80000明军,出抚顺关,14日到达萨尔浒。在得知后金正派兵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后,杜松留下20000人驻守萨尔浒,自领10000人攻打界凡城。这其实是把已经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了。

此时,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已到界凡以东,迅速地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战机。他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截击杜松,自己亲率六旗猛打萨尔浒的明军。

明军遭到突然攻击,纷纷逃往萨尔浒河西岸,结果在得力阿哈一带全部被歼。而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围,杜松丧生,全军覆没。

4月14日,马林率明军与叶赫兵出三岔口,扎营于富勒哈山的尚间崖,派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又遣龚念遂率一军守卫斡辉鄂模,互为犄角,彼此声援。

努尔哈赤在西线消灭明兵主力以后,乘胜挥戈北上,4月15日,首先击溃了驻守斡辉鄂模的明军,随后又攻打尚间崖。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斐芬山的明军也被攻灭。

刘綎一路虽然出师最早,但由于山道陡峭,大雪封山,进军迟缓,迟至4月15日才到达深河。后金的少数守军沿途拦截,且战且退,竭力阻滞明军的前进速度。16日,刘綎进抵阿布达里冈,姜弘立率领的朝鲜援兵到达富察,距离赫图阿拉还有五六十里。

这时,努尔哈赤已在西北两路获胜,立即派扈尔汉、阿敏、代善、皇太极先后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线,很快在东线集中了30000多人,隐伏山谷,待机而动。

明军并无戒备地前进,后金军突然出击,冲断前后,刘綎战死,全军覆没。代善随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带的朝鲜军。姜弘立的军营被紧紧围住,于是姜弘立以下,全军投降。

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军只有这一路逃脱了败灭的厄运。

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在5天之内,在3个地点进行了3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充分显示了他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的勇猛战斗作风。

后金从此由战略防守转入了战略进攻。

[旁注]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创建“大金”。他统一女真,制定满族文字,创建八旗制度,是满族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杨镐(?~1629年),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人。明末将领。建州女真公开叛明时,明神宗以杨镐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他部署四路军,企图分进合击后金军,但因在萨尔浒兵败,受到御史交章劾奏,因此下狱,后被杀。

杜松(?~1619年),字来清,明朝陕西榆林人。为明代大将。勇悍善战,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师”。在萨尔浒战役中,杜松急于立功,踏雪冒进,结果遇伏,被努尔哈赤之子贝勒赖慕布射杀。

马林(?~1619年),河北蔚州人,明朝名将马芳次子。以父荫升总兵。在萨尔浒之战中,马林被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各率军前后夹击,大败。马林二子马燃、马熠,皆战死。

李如柏(1553~1620年),字子贞,号肖城。朝鲜后裔,辽东铁岭卫人,是名将李成梁之子,官拜辽东总兵,习知辽中情事。萨尔浒之战,兵败,逃回后自裁。

刘綎(1560年~1619年),本名龚綎,字子绶,号省吾,江西南昌人。明末著名将领,后世誉为“晚明第一猛将”。一生经历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最后战死于萨尔浒之战。

赫图阿拉 满洲后金政权都城。又称兴京、黑图阿拉、赫图阿喇或黑秃阿喇,满语“横岗赫图阿拉”之意。故址在今辽宁省新宾县。1603年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

代善(1583年~1648年),爱新觉罗·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代善奉父命,率诸贝勒大臣在萨尔浒与明军交战,努尔哈赤随后赶到,八旗健儿奋勇冲击,斩杀杜松、王宣、赵梦麟三总兵,消灭了明军主力。

皇太极(1592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1636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姜弘立(1560年~1627年),字君信、号耐村。李氏朝鲜中期官僚、将军。萨尔浒之战爆发,明要求朝鲜支援。朝鲜国王光海君命都元帅议政府左参赞姜弘立为五道都元帅,统13000人出战。战败,姜弘立及下属大部投降。

扈尔汉(1576年~1623年),佟佳·扈尔汉,女真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大臣。参加萨尔浒之战,败明军抚顺、开原二路。旋又设伏,与诸贝勒尽歼明将刘綎所部50000人。次年在沈阳败明总兵贺世贤。历加世职至一等总兵官。

阿敏 清初大臣。因作战勇敢,战功卓著,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被封为和硕贝勒,号称“四大贝勒”,阿敏以序称二贝勒。1619年,参加萨尔浒大战。其后数年,数次出师进攻明境。

[阅读链接]

努尔哈赤小时受到很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并担任过明朝下级军官。1582年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被尼堪外兰害死。为报仇,努尔哈赤次年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也正式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当时装备短缺,仅有13副盔甲。

1587年努尔哈赤攻克佛阿拉城,自称可汗。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06年努尔哈赤被蒙古诸部尊称为“昆都仑汗”。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称“安巴庚寅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从此以后,起兵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