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统一的建康之战

建康之战是隋文帝杨坚与陈后主陈叔宝之间的战争,时间是588年秋至589年初。

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连续27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天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康之战是隋统一战争中“先北后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隋文帝杨坚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这一战略特点的体现。

在当时,隋文帝原来决定先南后北,即采用北守南攻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战略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稳定。

但是,当这一战略即将付诸实施时,北方的突厥突然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隋文帝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南陈结好谈和。

隋文帝击败突厥后,便开始加紧灭陈准备,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发展了社会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增强。

587年,隋文帝君臣多次谋议灭陈之策,决定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议,根据长江地理形势与陈军分散守备之特点,实行多路进兵而置重点于长江下游的部署。

一方面,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破坏其物资储备,欲乘敌疲惫懈怠之机,然后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突破取胜;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加强水师。

另一方面,在出兵之前,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保守军事机密。并且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大量散发诏书,揭露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之罪,以争取人心。

588年秋,隋文帝在寿春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近52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八路攻陈。是年冬,隋军发起攻灭南陈的大规模战役。

随军的八路分为中上游与下游两部。行军元帅杨俊统帅中上游三路,他率水陆军由襄阳进屯汉口,以阻挡中游陈军支援下游南朝陈首都建康。

行军元帅杨素率舟师出永安东下,在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与杨素会和,最后抵达汉口与杨俊军会和。杨素与刘仁恩军负责驱赶长江中游一带的陈军到汉口围歼。

行军元帅杨广统帅下游五路,他率领韩擒虎、贺若弼专攻建康,命王世积与燕荣为左右翼协攻江西、三吴。杨广率军出六合,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这三路集中围攻建康。

蕲州刺史王世积率舟师出蕲春攻九江掩护杨广主力军。青州总管燕荣率舟师出东海沿海迂回南下入太湖,以奇袭吴县,深入三吴以支援杨广主力军。

589年正月初一,隋将贺若弼乘长江浓雾和陈叔宝正欢庆春节之机,自广陵,即今江苏扬州率军秘密渡江。

此前,由于贺若弼曾多次以假象误敌,所以未被陈军重视。正月初四,陈叔宝才下诏抗击,但已为时过晚。

贺若弼攻占重镇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擒陈南徐州刺史黄恪,分兵再占曲阿即今江苏丹阳以阻三吴地区增援建康。

韩擒虎攻占姑孰,即今安徽当涂后,与贺若弼夹攻建康。这时的隋军主力也相继渡江,最后形成了大军合围建康之势。

与此同时,隋将王世积军大败陈将纪瑱于蕲口,即今湖北蕲春境,当地陈军先后请降。燕荣军也自海上进入太湖。当时上游陈军已被杨素、杨俊军阻断,建康以外陈军无法东援建康,这就更进一步创造了建康之战的有利条件。

589年正月二十,陈叔宝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岗之战。他仓促地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于白土岗南北列长蛇阵10千米,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贺若弼军集中兵力,攻破薄弱的孔范军。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建康宫城的北掖门攻入台城。

韩擒虎军占领秦淮河南岸石子冈即今江蘇南京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

当时陈叔宝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袁宪建议庄严地向隋军投降,但陈叔宝畏惧而不从,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枯井里面。最后被韩擒虎俘虏,立国30多年的陈国灭亡。

建康被隋军攻下后,南朝陈尚领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589年正月二十二,杨广进入建康,命令陈叔宝发令招降各地陈军投降。坚守江夏的周罗睺、陈慧纪与守备长江中游诸城的守将陆续投降,三吴、会稽等地不愿意归附隋朝者,被杨广率军消灭。

建康之战,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这是隋文帝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旁注]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尊号“圣人可汗”。他统一天下,建立隋朝,并形成了辉煌的“开皇之治”。隋文帝时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突厥 中亚和西亚等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亡于回纥。

高颎(541年~607年),名敏,字昭玄。生于隋渤海蓚,即今河北省景县东。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战略家和谋臣。隋朝开国元勋。他在宰相任上执政近20年,对隋代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被誉为“隋朝第一贤臣”。

杨俊(571年~600年),小字阿祗,隋文帝第三子,母独孤皇后。581年立为秦王,582年春,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雒州刺史,时年12岁。加右武卫大将军,领关东兵。迁秦州总管,陇右诸州都归他管理。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与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卒谥“景武”。

白土岗之战 589年,隋行军总管贺若弼率军在白土冈地区击败陈军主力的作战。此战,贺若弼在交战不利时,迅速摆脱被动,乘敌骄惰懈怠之机,猛攻敌之薄弱部,大败敌军主力,对攻占建康具有重要意义。

会稽 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做茅山,传说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的诸侯来这里聚会,给有德有功者封爵,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为会稽。

[阅读链接]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南京台城城墙所在地,就是东晋和南朝诸代朝廷旧址,史学界称为台城。

南京台城城墙作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台城位于都城中部略偏东北,在今东南大学一带,是东晋和南朝诸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统治中心,代表了“六朝金粉”的兴衰。六朝时期皇宫的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3500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殿阁栉比。

此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第一次是侯景之乱,第二次是三年后梁军收复台城时“王师之酷甚于侯景”,第三次是隋灭陈,将建康“城瘭宫阙荡平耕垦”,到了五代十国,杨吴先后三次筑金陵府城,台城被彻底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