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园

内容概览 萨迪回忆起往日的岁月,深悔虚度了许多光阴。人生如果没有作为,一辈子也羞愧难当。如今生命只是七月阳光下的雪片,谁能对它存抱什么妄想?但如果空手走进市场;就什么也买不上。若不好好耕耘庄稼, 收获时就得拾捡别人落下的食粮。舌头是一把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虽说寡言是一种礼仪,但有时也应当畅所言讲。

这时刚值严冬过去,阳春时节来到。园中的蔷薇吐蕾芬芳。花树上披了一层新绿,像是一件件华贵的锦衣。花朵上挂着露珠,像是愠怒的美人面颊上的泪滴。地上铺了雪的碎玉,葡萄藤上像是挂满了七族星的项链。流水潺潺,鸟儿婉转鸣唱。万紫千红,赏心悦目,落花把路径铺成了一张鲜艳的地毯。

萨迪和朋友来到园中散步,流连忘返。他的一位朋友用衣襟兜满了蔷薇, 香草、风信子和萝芦花,要带回城去。萨迪对他说:“园中的花都要凋谢的, 圣人说凡属不能长久的东西,不能珍爱它。”朋友说:“那么,我该怎么办呢?”萨迪说:“为了读者的浏览和园中游客的观赏,我要写一本《蔷薇园》,它的绿叶不会被秋风夺去,它的新春的欢乐不会被时序的循环变为岁暮的残景。”随即,他吟诵了一首诗:

你这花瓶有什么用场?

不如来撷我那园中的蔷薇。这些蔷薇只有五六天开放, 我的花园冬季也不会枯萎。

萨迪的朋友听了萨迪的话,便把衣襟里兜着的鲜花抛落到地上,牵着萨迪的衣襟说:“君子言出必果。”萨迪点点头,动手写起《蔷薇园》来。在这座文艺的花园里,蔷薇逐日开放。终于成了鲜艳和繁盛的一簇。这《蔷薇园》能与中国的绘画和《阿詹》(摩尼教经典)的画叶相媲美。这样的“蔷薇园”永远不会使人感到不快,因为它不是一个荒凉痛苦的所在。

萨迪借蔷薇的花香,讲述了各地奇闻,圣人训谕,故事和诗歌,帝王的言行,其中也掺杂着自己的宝贵的生活经验。对于书的体例、章法、段落也细加推敲,感到最好把这花木繁茂的花园仿照天堂,分作八部。即:

一、记帝王言行。二、记僧侣言行。三、论知足常乐。四、论寡言。

五、论青春与爱情。六、论老年昏愚。 七、论教育的功效。八、论交往之道。

鉴赏与分析 《蔷薇园》是波斯十三世纪著名诗人萨迪的代表作。

《蔷薇园》是在《果园》发表后一年写的。

属于“训诲体”诗歌。全诗共分八个独立篇章。前七章由短小的故事组成,然后配上短诗,画龙点睛地揭示故事所包含的哲理思想。最后一章,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集中了许多格言警句和俗谚。一般认为这是诗人最先写成的。书前面有写作缘起,后面有“跋”。全书约为 180 个小故事和 102 条格

言。

萨迪继承了波斯前辈诗人的优良传统,把贬斥暴君,赞美贤明君主作为

《蔷薇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记帝王言行》一章中,包括 41 则小故事, 列举古今帝王的作品,对统治者进行告诫。如他在第六则故事中说,有一位波斯暴君,残民以逞,横征暴敛,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逃亡,国内人口减少,税收没有着落。于是四邻的敌人便伺机入侵。诗人感慨地说:

暴君决不可以为王, 豺狼决不可以牧羊。 国王对人民任意榨取, 正是削弱国家的根基。

作品中还提到有位叫优素福的暴君。他请圣徒来给他作最好的祝愿。圣徒说:“主啊!取走他的生命吧!”暴君问:“难道这是最好的祝愿吗?” 圣徒说对于全体穆斯林来说,这祝愿就是最好的了。诗人又说:

暴君,暴君,你是人民的灾难, 你应立即关闭你的市廛!

王权对你有害无益, 你的死胜于你的暴力。

另一位暴君问圣徒:“怎样的修行才最有价值?”圣徒回答说:“你最好每天睡午觉。因为这样你就不会害人类了。”诗人很赞同这意见,他认为暴君“醒不如睡,生不如死。”一位暴君由于对治理国家漠不关心,对军队极为凶残。因此,当外敌入侵时,弄到众叛亲离,没有人肯为他拼死抵抗。因为:

你若宽厚,他们才肯为你牺牲; 你若凶残,他们将会各奔前程。饱暖的将士英勇无敌,

饥饿的将士逃跑不及。

诗人在勾画了暴君一幅幅凶残面目的同时,歌颂了一批贤明的君主,他们都是保卫和治理国家的好国王,他们慷慨仁慈,体恤百姓。一位国王,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无数财宝,他不是拿来挥霍浪费,而是把它们散给士兵和平民。于是诗人赞道:

沉香本来并没有气息, 放在火上才会散出芬芳。

只有善行才会为你带来声誉, 种子只有撒在地里才会生长。

一位王子虽然生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当敌人入侵时,他英勇无畏, 冲锋陷阵,远远胜过他那长得高大而英俊的兄长。他以自己的行为鼓舞了士气,把入侵之敌打退。

一位国王得了不治之症。医生说必须用人的胆汁做药引,吃下药才会见效。国王派人去买通了一个农家孩子的父母,要取这孩子的胆汁做药引。法庭也作出判决,认为牺牲一个普通百姓,来保全国王的生命是合法的。于是刽子手准备动刀了。这农家的孩子忽然大笑起来。国王问他笑什么,孩子回答说:“父母是爱护儿女的,法官是为民伸冤的,国王是主张正义的,如今父母为了一点小利,把我卖了。法官判我死刑,王上也只顾自己死里逃生!” 他的话感动了国王。国王流泪说:“我宁可病死,不愿杀死一个无辜的人。”

他放了小孩,还给了他很多的赏赐。这个国王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诗人一再劝告君王要爱护人民。他说:

你有强硬有力的手掌,

不应加在弱小无告的人民身上。你不同情那跌倒的人的痛苦, 在你遇难时也将没有朋友帮助。

国王若能体恤百姓,即使有强大的敌人也用不着害怕。因为:“仁爱的君主不需要军队。”如果实行暴虐统治,人民“转眼叫他灭亡”。诗人认为国王和人民的关系是:“不是羊群应当照顾牧人,而是牧人应当保护羊群。”

作为一个托钵僧,萨迪曾云游四方。在《记僧侣言行》一章里,多半是记叙他在旅途中的见闻。同样把好的僧侣和坏的僧侣作了对比。诗人认为好的僧侣应当是虔信真主的、能吃苦的、智慧的,而且是有同情心的。托钵僧外表虽然衣衫褴褛,光头赤脚,但内心却是充实的,精神振奋的。一个真正的圣徒必须具有这样的品质:“敬拜和顺从,施与和满足,认一和信赖,驯顺和坚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贤大德的人。反之,如果华而不实,贪求饱暖,纵情逸乐,穷奢极侈,就不配做一个托钵僧。为此,他严厉地抨斥了那些贪图富贵的僧人。

一个叙利亚修士,多年在野外修行,只靠吃树叶为生。后来,国王把他请进宫廷,住在御花园里,那地方清幽舒适。

园中的蔷薇像是美人红红的面颊, 风信子的枝条像是美人的鬓发; 枝上的花朵开放得那样的可爱,

像是还没有吃过母亲乳汁的新生的小孩。

国王还派了个美丽的丫环服侍这个修士。他整日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尝的是鲜果,闻的是花香。还有百看不厌的美女。不久,他清修的功果已半点不剩。他已变成一个脑满肠肥、面色红润的俗人。于是萨迪说,一个修士,“只要他一旦羡慕世俗的荣华,便是跌在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萨迪是个人道主义者,来自民间的诗人。由于他长期过流浪的生活,亲

自体会到民间的疾苦,看到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因此,他在诗歌中较好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波斯几位大诗人创作情况有所不同,菲尔多西主要写帝王将相,伽亚谟侧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萨迪则视野开阔,侧重对人世社会和下层人民的描写。在作品中,他真实地描写了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你若想走向王侯将相门前, 必须身上带有宠信的标记,

因为穷人如果在贵人门前出现,

会被仆人抓住领口,恶狗咬住衣裾。

他主张不管富人和穷人都是人类始祖亚当的子孙,都应当要爱。因为“造物之初本一样”,“为人不恤他人苦,不配世上妄称人”。

作品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讨论的是关于富人和穷人谁优劣的问题。萨迪和人展开了辩论。萨迪不同意“仁者缺少钱财,富人缺少仁爱”的说法。他认为穷人和富人中都有好人和坏人。正如有蔷薇的地方就有荆棘, 喝了美酒之后会头晕,宝箱旁边有毒蛇,珍珠附近有鳄鱼一样。在花园里, 既有香树,也有朽木。在富人中,既有感谢主的,也有忘恩负义的。在穷人

中,既有安分守己的,也有胡作非为的。露水如果都变成了珍珠,珍珠就会比牡蛎还不如。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像穷人一样谦恭的富人,像富人一样高尚的穷人。怜悯穷人的富人,才是最好的富人;回避富人的穷人,才是最好的穷人。自然萨迪当时不可能用阶级观点去分析人,他要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博爱。而且他的观点中也有辩证的因素。

《蔷薇园》还饱含着人生的经验。诗人循循善诱地向世人宣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他要人们喜欢美好的事物,对朋友要挚爱,对爱情要忠诚。同时, 还要知足常乐、乐道安贫。因为“嗟来之食得不偿失!锅子盛满人格丧失”。在诗中,他借托钵僧的口说:

我守愿受苦,补缀我这旧裳, 不愿向富人写信求乞。

我若靠着别人爬进天堂, 痛苦胜过跌进地狱。

如果要在财富和智慧中作一选择,萨迪认为首先选择的应当是智慧。对于沙漠中的旅人,金银不如一个萝卜。他提倡出外旅游,尝尝人生甜酸苦涩的滋味。“大丈夫与其困守本乡,不如高飞远走,四处流浪。”富人夜晚要为他的住处操心,而星空却是穷人的屋宇。

萨迪在诗中反复强调教育因天分而异,严教育比宽教育要好。对王子的教育就应当更加严格。人们必须从小就教育好孩子。

年青时如果行为不端, 成年后也将没有出息; 嫩枝容易弄弯,

枯枝就得放在火上才能弯曲。

萨迪提倡获得知识的重要。因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求学问,一要坚忍,因为“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二要不耻下问,“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应向人请教”。三要在实践中运用。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 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经卷, 也算不得聪明饱学的圣贤。

因此,《蔷薇园》是萨迪“宝贵的生活经验”的结晶。作品隽语风生, 诙谐有趣。正如诗人在《跋》中说的:“我用美丽词彩的长线串着箴言的明珠,我用欢笑的蜜糖调着忠言的苦药,免得枯燥无味,使人错过了从中获益的机会。”他自信他的言辞为世人所共誉,“他的语言不胫而走;他的文章为人们当作蜜汁汲取;他的只言片语都被人当作黄金带往各地”。这些并非夸耀之辞,而已成为事实。《蔷薇园》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它成了伊斯兰教教科书之一。大约在 1347 年,这部书就传到我国(即萨迪死后不到六十年)。

《蔷薇园》艺术上的特点是:

(一)把散文和韵文交揉成统一整体。散文用来讲述故事,韵文用来点明主题和诗人的哲学思考。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二)形式短小,语言精粹。诗人对遣词造句要求很严,反对华而不实的词藻,反对信口开河只说空话。他认为:“语言虽然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只说空话也就不比畜牲高明。”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格言警句,放射出诗人思

想和哲理的光芒。我们摘引其中一部分如下: 羊肉鲜美可食,象肉却是腥秽可憎。

阿拉伯马虽然瘦小,却胜过厩舍里所有的驴子。

即使凤凰从此在世界上绝迹,人们也不愿在猫头鹰的影子下面栖息。只要一旦羡慕世俗荣华,便是跌在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

与其作一只螯人的黄蜂,我宁愿作人们脚下的蚂蚁。 贪心会使雪亮的眼睛失明,贪心会使鱼鸟在网中丧命。太阳虽然普照四方,蝙蝠却看不见光芒。

不要向敌人述说你的悲哀,他会表面同情,暗中称快。与其和同等的人浪费生命,不如和高尚的人作个知心。话不像话最好不说,话不投机最好沉默。

有金就有蛇,有花就有刺,有甜就有苦。

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男人无勇便是女子,圣徒如果贪婪便是强盗。与其借用别人的服装,不如缝补自己的旧裳。

(三)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如对行窃的圣徒讽刺说:“这人穿了一件圣徒的衣裳,等于把天房的幔子披在驴子身上。”对浪子的比喻是:“浪子只顾今日放心,那管明日受窘?夏天花果满树,冬天叶落枝枯。”对聪明人、蠢人的比喻是:“聪明人有如药店里的罐子,虽然默不作声,但内容充实,而蠢人却有如战鼓:声音洪亮,腹中空虚,大言不惭。”又说:“学者没有努力,如同情人没有金钱;旅人没有常识,如同飞鸟没有羽翼;理论家没有实践,如同树木没有果实;圣徒没有学问,如同房屋没有门户。”通过比喻使得对事物的褒贬鲜明突出,憎爱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