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

闻名于世的卢沟桥,坐落在北京西南 15 公里处。它横跨古老而神奇的永

定河,是一座可以容“十骑并行”的古老石桥。它建造于 12 世纪 90 年代的金朝。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由衷地赞叹“卢沟晓月”的美丽。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 29 军发动进攻,29 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从此,长达八年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开始,揭开了中国现代史上一幅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反法西斯民族自卫战争的历史画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并且继续向南侵略,企图完全占领华北。至 1935 年,日军不仅侵占了河北、察哈尔省的大部

分地区,并于同年扶植汉奸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接着又在内蒙策动成立伪“汉回自治政府”。

1936 年 4 月,在日本四相会议上竟然形成了一份这样的文件,即《华北指导方案》,扬言要“使华北地区事实上成为坚固的反共亲日亲满地带”, “并且使其有助于交通实施,一则以防备赤化势力之威胁,一则以之为实现日满华三国互助合作之基础。”在这一方案的基础上,同年 8 月 7 日,由日本首相广田主持的五相会议又通过了一个决定日本国策的文件《国策基础》。它的计划是首先攻占华北,然后与东北、内蒙等地联成一片,作为日军在中国的后方基地,进而侵占华中,达到吞并全中国的战略目标。在这一侵略方针指导下,日本政府不断向华北增兵,至事发前,日本帝国主义驻扎在华北的“华北驻屯军”兵力包括 1 个步兵旅团及骑兵、炮兵、坦克兵约 6000 余人, 司令部设在天津。

日本“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司令部率步兵第 1 联队(除驻天津的第 2

大队)、电讯所、宪兵分队、军医院分院驻北平,第 1 联队第 3 大队驻丰台,

一个小队驻通县。步兵旅团第 2 联队驻天津。步兵旅团其余所属各部分别驻唐山、滦县、山海关、塘沽、秦皇岛等地。此外,通县等地还有由汉奸组成的伪冀东保安队约 1.7 万余人,德化(今化德)、张北等地有察北伪蒙军约

4 万余人。

中国的兵力,当时国民党政府军驻守河北省、察哈尔省及平、津的是第29 军,军长宋哲元。该军辖 4 个步兵师(每师 4 个旅 9 个团)、1 个骑兵师

及保安部队,全军兵力约 10 万人,军部驻北平南苑。第 37 师驻北平和保定

地区,师部驻北平西苑。第 38 师驻天津附近。第 132 师驻河北任邱、河间一

带。第 143 师驻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境内平绥铁路沿线。骑兵师驻北平南苑和

固安、易县。驻守卢沟桥的是第 37 师第 110 旅 219 团,团长吉星文。在七·七事变的前夕、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地区进行了频繁的军事演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中国驻军也加强了戒备。

1937 年 6 月 30 日,日本贵族院议长、公爵近卫文磨组阁。3 天后,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建议:从准备对苏作战考虑,必须立即给中国政府以打击,认为“进攻中国的机会想已成熟”。

卢沟桥的上空笼罩着浓厚的战争阴霾。侵略者的屠刀已经出鞘了。

1937 年 7 月 7 日下午,日军驻丰台的第 3 大队第 8 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

郎大尉指挥下,在卢沟桥北 1400 米的永定河东岸龙王庙东面到大石窑村约 4 平方公里之地,举行所谓战斗演习。这次“演习”就在中国军队营房附近。由于这天日军演习与往日不同,因而当地驻军立即报告了旅长何基沣。何接报告后,当即向正在保定的师长冯治安作了汇报。冯立即回北平与何一起布置了应战准备。

当天晚上 10 时 30 分左右,日军演习场上突然响起了连续不断的枪声。这些枪声是日军自己在演习中发射的。但是,清水节郎却诡称听到了从铁路附近堤坝方面和宛平城墙方向发射的枪弹声,接着又说发现一名日本士兵去向不明。于是,清水立即派岩谷曹长去丰台军营向大队长报告。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接到报告后,命令该大队主力立即出动。他一面令部队紧急集合, 一面打电话向驻北平城内的联队部报告。联队部同意立即出动,并令一木大队长立即前往现场部署战斗。这时,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

也电告冀察外交委员会声称“失落日军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日兵”。冀察外交委将松井电话内容报告了第 29 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请示如何处理。秦立即答复:“因为日军的演习未经许可,士兵下落不明本当局不负责任,如果是事实的话,由当局的警察搜索。”一会儿,松井又电告冀察外交委,如中国不允许,日本方面将以武力“保卫前进”。秦德纯即指示驻宛平部队和河北省第 3 行政区专员兼宛平县县长王冷斋迅速查明真相。王随

即通知城内驻军第 219 团 3 营营长金振中。经查,我军既无开枪之事,也未发现所谓日军失踪的踪迹。王将清查结果向市府报告后,奉市府之命前往日本特务机关与松井谈判。谈判决定,由中日双方各派 3 人进行调查。中方为

王冷斋专员等 3 人,日方为樱井顾问等 3 人。

  1. 日凌晨 3 时.调查人员到日军第一联队部。牟田口联队长蛮横不讲理一再纠缠,遭到王冷斋的坚决拒绝。调查人员随即前往宛平城。调查人员由联队部出发后,牟田口派副联队长森田彻中佐前往卢沟桥地区指挥战斗。

凌晨 4 时,日军第 3 大队长一木清直向联队长报告,诬蔑“中国军队再一次向我军射击”,牟田口联队长回答说:“如果受到敌人的射击,就予以回击!”5 时,一木下令所属部队由铁路北侧地区向宛平城外的中国驻军阵地进攻,同时令位于沙岗村北侧小土山的炮兵支援步兵作战。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吉星文第 219 团(吉星文团长当时在江西庐山受训)第 3 营营长金振

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抵抗。第 29 军副军长秦德纯令守军: “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县城,不准日本的一兵一卒进入,不能放弃一寸国土。卢沟桥和宛平城是我军最光荣最重要的基地,要与城池共存亡。”前线守军士兵极为激昂、表示:“愿与卢沟桥共存亡,卢沟桥为吾人之坟墓。”

日军炮击宛平城,专员公署和房屋大部被毁,人员也有伤亡。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 6 时左右,日军攻占了龙王庙及附近永定河东岸地区。在战斗中, 双方都有严重伤亡。守军营长金振中及保安大队副孙境武虽负伤,但仍不下火线,带领士兵坚守卢沟桥阵地。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7 月 8 日晨,日本外务省召开紧急会议,下午,日本内阁也召开会议,两个会议的研究之后,遂抛出了一个烟幕弹,定调为“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并向陆军省、海军省和外务省各派出机关发出了训令。日本参谋本部为了集中主要力量完成伪满的建设和对苏战备,于下午 6

时 42 分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发出训令:“为防止事件扩大,要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但是,日本帝国主义有个信条,叫做“军刀一旦出鞘,很难不见血而回”。

就在研究“事件不扩大”的同时,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于 8 日派两名

参谋到北平联络,今天津各部队于 8 日 3 时作好出动准备,同时令在秦皇岛

检阅部队的河边旅团长立即返回北平。 8 日 4 时 20 分,向东京陆军军部发电报告。8 日 9 时,下达如下命令:一、要确保永定河左岸卢沟桥附近,谋求事件的解决。二、步兵旅团长应解除永定河左岸占沟桥附近中国军队的武装,以利于事件的解决。并令天津各部于中午由天津出发。8 日下午 3 时, 牟田口联队长亲自到卢沟桥前线指挥,准备 9 日拂晓攻击宛平城。

  1. 日凌晨 2 时,日军驻北平副武官今井武夫与第 29 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已达成三点停战协议,但战斗仍未停止。6 时左右,日军又向宛平城内发炮弹 70 余发,中国守军被迫向日军进行还击,战斗至 7 时 30 分方止。

这一天,按停战协定从冀北来宛平接防的 300 名中国保安队员,在途中也遭

日军袭击。当天晚上,日军继续袭击宛平城。

  1. 日晚上 9 时 15 分,因白天中日双方谈判无进展,于是日军再次实施

军事压力,以 1 个大队的兵力向卢沟桥前线中国守军发动夜袭。

  1. 日凌晨 1 时,中国守军第 3 营向日军反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反复进退达十多次,终将失地收回。金振中营长负重伤,送保定医院治疗。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之时,中国政府行政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和政府的主要官员正在江西庐山开会。

7 月 9 日,蒋介石令第 29 军军长宋哲元“守土应具备必死决战之决心, 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伎,务期不丧丝毫主权为原则”。7 月 10 日,外交部长王宠惠从庐山回到南京,向日驻华大使提出书面抗议,要求:“(一)将肇事的日本军立即撤回原驻地,等待合法解决;

(二)外交部对此事保留一切合法要求”。对此,日方无理回答:“(一) 根据条约规定我军有在华北驻屯和演习的权利;(二)此次事件系中国引起的,我方在不得已之下采取了自卫措施;(三)事件发生在中国方面;(四) 外交部来文所提之保留不能承认。”

7 月 11 日,日内阁会议通过了日军参谋本部派兵华北的意见。并根据内阁官房长官风允章的提议,将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改为“华北事变”, 向华北“出兵”改为向华北“派兵”。上述派兵和改名,均报天皇予以批准。下午 6 时 24 分,《关于向华北派兵的政府声明》向全世界发表。这一声明实

际上是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的宣言。下午 6 时 30 分,参谋总长向关东军司令

官植田谦吉发出命令,令关东军将所辖独立混成第 1 旅团,第 11 旅团主力,

空军 6 个中队、高射炮 2 个中队、铁道第 3 联队主力和电讯、汽车等部队各

一部派遣去华北。7 时 30 分,参谋总长又令第 20 师团长川岸文三郎迅速率部到达华北,归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指挥。当天晚上,日本首相近卫为统一国内舆论,召集贵、众两院议员代表,财界实力人物和新闻代表开会,阐明政府的决心,要求各界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海军及航空兵部队都作出了相应的战争准备。关东军和驻朝鲜军接到参谋总长的命令后,立即动员指定的部队向华北开进。

1937 年 7 月 11 日下午 9 时,何应钦在南京召开了卢沟桥事变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部队调动、高射炮部队的编成和弹药、粮秣的准备与储运问题。

7 月 12 日,蒋介石令宋哲元,以“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就地抵抗。同时,蒋介石令孙连仲所部和庞炳勋的部队集中在保定,准备在永定河沧县至保定一线作战。当天下午 7 时,蒋介石对位于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的国民党政府军队发布了动员令,命令以上地区部队向以郑州为中心的陇海、平汉两铁路沿线集结。同时,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担任津浦线北线防区的防卫任务,负责平汉、陇海、津浦铁路集结军用车辆。当晚 9 时,何应钦召开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次会议。会议遵照蒋介石的指令,令参谋次长熊斌北上,宣达蒋介石“不挑战、必抗战”之旨。其大意是,如宋哲元因环境所迫要求忍耐以求和平时,只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之下,与日方谈判, 以求缓兵,但仍需作全盘的准备。卢沟桥、宛平城不可放弃。如第 29 军需要子弹和军需,中央可以源源补充。

7 月 13 日,蒋介石再次电令来哲元,坚持到底,处处固守,时时严防, 毫无退让余地,并要他移住保定,免受日本人包围和压迫。

然而此时的宋哲元真是有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之意,为了保存其实力

一味退让、妥协。

11 日,他从休假的山东乐陵回到天津。第二天(即 12 日)他违背蒋介石前两天给他的电令精神发表谈话称:“此次卢沟桥发生事件,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之大幸⋯⋯”这天何应钦在南京打电话告诉他:接到中国驻日大使的电报,日本已颁布全国动员令,侵略已成定局。何应钦要宋速回北平准备作战。宋在天津的一些亲日派、汉奸恫吓和利诱下,竟决定对日妥协。

宋哲元为了讨好刚上任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于 13 日夜下

令:从 14 日起,北宁铁路运行正常化;解除北平戒严;释放被捕日人。

14 日夜,宋哲元派张自忠、刘燮元、陈觉生为代表与日军参谋长谈判。谈判结果是:(一)处罚卢沟桥事变时的中方营长;(二)日方提出宋哲元道歉,中方提出由秦德纯道歉;(三)北平的城防由张自忠的第 38 师担任;

(四)立即实行撤兵及取缔抗日分子。

  1. 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按照陆军部的旨意,和张自忠进行谈判。张答复:7 月 18 日由宋哲元道歉;两三日处分责任者营长;对将来的保证,待宋回到北平后实行;北平市内由宋哲元直属部队驻扎。

  2. 日下午 1 时,宋哲元偕张自忠向香月道歉,以尽力挽救冀察平津第 29

军来之不易的地盘。宋哲元 19 日回北平后,立即命令将城内各要口准备巷战的防御工事一律拆除;并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还发表通电,谢绝全国各地和海外侨胞的劳军捐款。宋哲元完全答复日方的无理要求后,天津地区的局势在表面上似乎有所缓和。但他没有看到这是日方缓兵之计的假象。

20 日下午,蒋介石从庐山回到了南京。这时,宋哲元才将与日军谈判达成的协议内容正式向蒋介石、何应钦报告。23 日,蒋介石电复宋哲元:来电所报告之条件如已签字,中央愿予以批准,表示共同负责;如尚未签字,中央有两点意见补充,第 37 师撤离宛平县应为暂时性的,对于排日团体的取缔应由中国自行决定。蒋介石对宋的答复,事实上已批准了已达成的协议。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寄希望于外国调停,但这些都皆成为泡影。此时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唯一出路,就只有横下一条心对日本的武装侵略实行坚决抵抗了。

这时,可怜的 29 军以一副军长、一师长和众兄弟的生命,才换来了宋哲元的一点醒悟。

然而,早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冯治安部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华北当局与国土共存亡的宣言。”同日,毛泽东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力,与敌周旋,以达保卫国土之目的”。7 月 15 日,周恩来在庐山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宣言》强调“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知道宋哲元等有与日军妥协趋向的消息后,于 7 月 25 日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宣言》指出:“这些丧权辱国的条件⋯⋯同蒋介石先生 7 月 17 日对卢沟桥事件之最低限度的四点立场亦完全相反。我们的政府与人民万万不能

接受这种投降屈辱的条件!”“我们决不能对于宋哲元的投降屈辱的已成事实,与中日间的所谓‘地方解决’,表示默认与软化。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采取一切具体办法满足全国人民的希望与要求,来贯彻 7 月 17 日蒋介石先生宣布的‘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所有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现在是民族存亡紧急关头。大家紧密的联合起来,紧急动员起来,拼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去求得我们民族的最后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影响和中国红军请缨出征的感召下,在全国人民强烈的呼吁下,中国政府才决心对日作战。

日本侵华的野心虎视眈眈。中国抗战的决心已定。

于是,中日战争全面展开已迫在眉睫,决斗的剑已出鞘,已不得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