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

  1. 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严重滞后性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是其社会制度造成的。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手段,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商品经济和生产高度现代化社会的产物。

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的基础

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由此衍生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低下,各种犯罪活动和丑恶现象严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 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导致的必然恶果。资本主义国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近年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深刻认识到这种种弊端的危险性,开始通过宣传和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医治自己的精神“衰弱症”,确实使这个痼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市场经济发达的“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就是一例。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并不直接制约和影响精神文明程度,二者并不是对抗式的,成反比例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不能简单的归因于市场经济。否则,就不能冲破传统观念的篱笆,走出“误区”, 就不能树立信心,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特征:在政治制度上,有共产党领导。这个政权从总体上说不是为某个集团和个人谋私利,而是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宗旨;在经济制度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不同的所有制可用不同的形式组合经营,各种经济成分和经营形式的企业都可以进入市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市场机制合理拉开差距,刺激效率,同时运用多种调节手段,防止两极分化,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这些特征,内在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同向性和相互依存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值规律,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允许、鼓励、保护竞争,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开展竞争,又要互相协作、支持,不能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市场经济讲盈利、求赚钱,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根本目的,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要求人们不仅要诚实公平,不搞坑蒙拐骗,还讲求社会效益,不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 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出卖党性原则、搞权钱交易,也不能拿人格, 灵魂肉体做交易;市场经济要求在效率、效益、质量上求生存,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平、经营能力与敬业精神;市场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 是通过法律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它要求参加市场活动的主体要遵守法律,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在市场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有序的经济,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