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们为什么能建设精神文明
大家现在都知道了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大家又知道我们为什么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吗?如果把精神文明建设比做一棵大树,那么, 我们要知道的就是这棵树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精神文明包括许多方面,例如科技、教育、文艺、纪律等, 科技造出新式的先进机器,为工厂生产作贡献;教育又培育科学家、艺术家,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学得了许多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中,也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艺更是通过文学、音乐、美术等丰富了群众生活。而道德呢?道德是一种“软”东西,它可不能像科技、文艺那样为物质生产服务。有的人有时还觉得好心未必有好报,缺德者倒活的逍遥滋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道德问题呢?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为人们所公认,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道德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其他领域的发展进程,甚至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定。也正因为如此,它最难而且见效慢,需要有持久的耐力。过去我们所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如拾金不昧、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嫉恶如仇等等。我们之所以接受它,就是因它是可行的,被所有的人默认的。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道德建设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心里都想做共产主义新人。
不用怀疑,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是正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这一规范做事,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但是,“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长”,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没有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他们觉得共产主义就像是井里的月亮, 永远捞不起来,所以,有的人拾到钱包之后也想捞点回扣;帮人做了事,就想别人给他报酬。总的就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被人默认的前提并没有实现。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大厦并没有坚实牢固的基础,表面看起来很高很大,而实际上却经不起风吹雨打。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道德退后的现象。由于它就像因为山坡下滑形成的滑坡,因而也有人称为“道德滑坡”。这种现象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以“学雷峰”为例,60 年代,雷锋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对雷锋的评价,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共产主义战士。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各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雷锋、做雷锋的高潮。随着以后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不少人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原有道德规范,投身到追逐金钱的滚滚洪流中,这绝对不能仅用市场经济的冲击来解释。有句俗话是说:“苍蝇不叮无缝蛋”,道德价值滑坡有重要的内在的原因,出现了裂缝。“共产主义战士”的目标太高,必定有多数人做不了“共产主义战士”,所以还不如多赚些钱,做个富强而快乐的小市民。这更实际,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也更符合自己的理想。
多少倍的东酉,最后竟被压死。这个故事说明:目标定的过高,往往达不到, 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确立道德要求时也不能过高。要切合实际, 只要求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好人”,一个力所能及、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事实证明贴近群众生活的道德要求,是群众乐于接受并努力参与的。“爱心”这个词的广泛流传或多或少可以说明这一点,“爱心”本是港台和海外华人常见的用语,几年前传入大陆,不想立即被普通群众所接受,随之也不断出现在一些权威的电视、报刊杂志上,各地还搞了不少的“献爱心”活动, 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爱心”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空洞的大话,它极普通极朴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人们可能并不会责备他,但要是一点爱心都没有,就会遭到人唾弃。不难看出,“爱心”的道德基点是相当低的,只是要人们做一个好人而已,但因为它切合实际,所以很快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