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区
本区主要包括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云南高原面海拔约 2000 米,贵州高原面大部分在 800~1200 米之间。高原面上石林、溶洞、伏流河等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山间盆地多,通称“坝子”,是山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四川盆地北高南低,海拔 300~600 米,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盆地周围的山地,海拔约 1000~3000 米。
本区也是中亚热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和地势较高,所以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与江南地区不同。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 15~18℃,≥10℃ 的积温低于江南地区,仅 4500℃左右,但无霜期却较长,约 280~350 天。年降水量 1000~1300 毫米。由于地势不同,云贵高原的气温较四川盆地低; 但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的云雾和阴雨日较多,特别是贵州高原更为突出,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但次生的常绿针叶林(马尾松、云南松、岛松等)较为多见。石灰岩山地分布着稀疏的柏木林。山谷和较阴湿的地方也见杉木林和竹林。
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差异明显,云南高原以红壤为多,贵州高原以黄壤和石灰(岩)土为多,四川盆地以紫色土为多,水稻土则三地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
本区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甘薯、花生、甘蔗等,一年两熟为主,低海拔平原谷地可种双季稻。黔西及云南高原海拔较高,夏季高温不足,不适宜种棉花和双季稻。川黔地区由于云雾阴雨多,日照时为全国最低,对棉花等高光照的作物特别不利,故不宜强调发展棉花。
本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林和经济林生产基地,生漆、油桐籽、乌桕籽和茶叶产量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今后应在大力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抓好以油料、甘蔗、茶叶、苎麻和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积极发展以林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因区内地势高差大,在规划农林生产时,要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区内除成都平原等少数地区水利设施较好外,大约有 40%左右的水田灌溉条件还很差,对所谓“望天田”和由于灌溉水源不足而蓄水过冬的“冬水田”都需要发展灌溉。本区需要大力改良冷浸田和冬水田,在改善排水条件后,可变一年一熟为稻麦两熟或旱地两熟。此外,云南高原的发红田,贵州高原的石灰板结田,均需进行改良。
全区耕地面积一半左右是旱地,其中 2/3 以上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种植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产很低,应停垦和退耕陡坡地,并加强旱地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坡改梯”。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