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区

本区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大兴安岭西侧,西至贺兰山,北至国界,南至黄土高原,海拔大部在 1000~1500 米间,地势坦荡,一望无际,通称内蒙古高原。因太平洋季风受大兴安岭和燕山的阻滞,暖湿气流难以侵入,使本区形成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年降水量只有 250~500 毫米,自东向西递减; 干燥度 1.5~4.0,自东向西递增。≥ 10℃的积温为 1800~3000℃,无霜期约90~150 天。气温略高于东北区,但受水分条件的限制,不能长林,只能长耐旱的草本植物,成为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这里的写照。

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是中国最肥美的草原,土壤为含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生长茂密的草本植物,覆盖度可达 60%以上,草高平均在 40 厘米以上, 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就位于这里。高原的中部,土壤以栗钙土为主,草本植物较稀,覆盖度 30~50%,草高 30~40 厘米。草原的西部,土壤以棕钙土和灰钙土为主,草本植物生长稀疏,覆盖度小于 30%,草高仅 10~25 厘米。在整个内蒙古草原中,河旁、湖滨或水分较多的地方,则有草甸土、盐化或碱化草甸土及沼泽土的分布。

此外,本区还有不少沙漠和沙地,自东而西有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小腾格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它们分布零散,而面积也较小,仅占中国沙漠总面积 1/10 左右,与贺兰山以西甘新区内沙漠面积大、分布集中的情况显然不同。

本区是中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主要牲畜为马、牛、羊,也有部分农业, 主要作物为春小麦、莜麦、糜子、谷子、甜菜、马铃薯等,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

内蒙古区的自然条件大部宜于发展牧业,其东部是牧业与农业的过渡地带。在这种地区,发展生产不宜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以粮挤牧,毁草种粮。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引起草原沙化、退化,使草原和牧业受到破坏,结果粮食也上不去。这在过去已有教训,因此合理利用草原极为重要。对已退化的草原应进行封育、灌溉、补播牧草,加以改良,恢复其生产力。对风沙土要采取营造防护林、引水拉沙等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