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浸田
山区的冷浸田,其低产原因主要是:
-
水温土温低,日照短。水稻是喜高温作物,低温对水稻返青和分蘖都不利。后期温度升高,又会造成水稻无效分蘖增多。山谷中光照时间短,减弱了水稻的光合作用,也是造成低产的因素。
-
有效养分缺乏。由于温度低和水分过多,有机质分解和有效养分释放都很慢,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
土粒分散,结构不良。冷浸田(特别是烂泥田)有深厚的烂泥层,土粒高度分散,结构不良,插秧易倒,不易全苗;而脱水成干硬土块时,稻根又常被拉断。
-
还原性物质的毒害。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特别是亚铁离子,对水稻生长有很大影响。
主要改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
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即在山坡脚开环山沟,以拦截山洪黄泥水入田;在田外开排泉沟,以阻隔冷泉水和锈水入田;在田内开排灌沟,排水沟用来排除渍水并降低地下水位;灌水沟用以灌溉,但必须避免串灌和漫灌。
-
冬耕晒垡、烤田和熏土。当冷浸田改善排水条件,土壤逐渐变硬后, 就可采取此项措施,以改良土壤的耕性和通气透水性能,有利于土壤养分活化和水稻生长。
-
施用热性肥料和磷肥。冷浸田土性冷,应该多施用牛栏粪、火土灰、老墙土、草木灰、石灰等热性肥料,能提高土温,促进稻根生长,还可中和土壤酸性。冷浸田一般都很缺磷,改善排水条件后应注意增施磷肥;同时还要大力提倡种植绿肥,才能逐步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和提高肥力。
-
掺沙入泥和垫土。烂泥田一般都是泥多沙少,排水后会逐渐变成板实的粘土田。因此应逐年掺沙,以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有利于耕作和稻根生长。山坑冷浸田多偏沙性,掺入草皮泥、塘泥和黑山泥等肥泥,既可增加土壤粘性,又可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