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PTBME 洗礼

洗礼(barteme)这个字是希腊语,意即“浸水”(immersion)。第一节

我们根本不以神学家的身份来谈洗礼;因为我们不过是些可怜的文人, 永远也登不上圣殿。

从太古时代起,印度人就都在恒河里净体,直到现在仍旧这样。人总是依靠感觉来行动,也就很容易设想洗濯身体的东西也能洗濯灵魂。埃及庙宇地下隧道里有为教士和新皈依宗教的人使用的大木桶。

啊!你想用河水洗清罪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奥维德:《岁时记》第二部 45—46

老布皆在八十高龄,把这两句诗戏译成两句打油诗:

罪用水来洗

真是滑稽到了底。

一切标志本身都是无所谓的,上帝有意把这一习俗在希伯来民族中神圣化。人们为所有移居在巴勒斯坦的外国人施洗礼,这些领受洗礼的外国人被人叫做定居改宗者。

他们不一定非行割礼不可,只要遵守上帝指示挪亚全家及其后裔的七条告诫,① 不向外邦任何神献祭就可以了。合法的改宗者都行割礼并且领受洗礼。改宗的妇女,也赤身裸体,当着三个男子,领受洗礼。

信心极其虔诚的犹太人都来接受全民族最尊崇的先知们施洗。所以人们都跑去找那位在约旦河为人施洗的圣约翰②。

耶稣基督本人,虽然从来没有给人施洗,也愿意接受圣约翰施的洗礼。这种习惯做为犹太教规年代已久,又从我们的救世主本人获得了新的地位, 新的价值,成了基督教主要仪式和钤记。然而耶路撒冷最早的十五位主教全是犹太人: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保持割礼年代很久;圣约翰收的基督教徒从来没有领受过耶稣基督施洗。

许多旁的基督教会社使用通红的烙铁在领洗人的身上烫一个烙印。他们这样令人吃惊的作法,是根据圣路加③引述施洗约翰这样一句话:“我是用水施洗;在我后来的人,就要用火施洗了”④。

西流基人、赫尔米尼亚人和其他几个民族都这样烙铁印。“他要用火施洗”这句话从来没有人解释过,对于圣路加和圣马太说的用火施洗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比较最可靠的或许就是认为人洗指的是叙利亚女神的信徒们的一种古老习俗一说了。这位女神曾经浸在水里用烧红的烙铁在身上烫了几个

① 亚历山大(Alexandre 即 AlexandrosIII,前 356—323)古代马其顿国王,前 336—323 在位。少时从亚里士多德习哲学。即位后,镇压希腊各城邦反马其顿运动;先后征服小亚细亚、灭波斯、侵印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死后帝国即瓦解。——译者

② 克劳德(CloudeI)罗马皇帝,公元 41—54 年在位。——译者

③ 韦斯巴芗(Vespasien 即 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9—79)古罗马皇帝,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原为尼禄大帝的将军,公元 67 年镇压犹太人起义。在位时整顿财政,加强集权统治。——译者

④ 见“约瑟夫的答辩”Aruauld d'Andilly 译本。——伏尔泰

字。在悲惨的人间无往不是迷信,耶稣便用一种神圣的仪式、一种有效而崇高的象征代替这类可笑的迷信⑤。

在基督教最初几个世纪,要等到临终时才领洗的情况极其普遍。君士坦丁大帝①的事例就是一个相当有力的证明②。圣昂布鲁瓦兹被任命为米兰主教时还未领过洗。等到临终再领洗的习惯不久就消失了。

为死者施洗

人们为死人也施洗。圣保罗在他致哥林多的一封信里证实了这种洗礼, 信里说:“若死人根本不会复活,又为什么给他们施洗呢?”①这是个事实问题。或者是为死者本人施洗,或者有人以死者的名义领洗,就像从那时以来人们就超度炼狱里②亲友的亡魂,为他们免罪一样。

圣埃皮法纳①和圣克里索斯通②两位神甫都告诉我们:在某些基督教组织里,特别是马尔丘尼派,常把一个活人安置在死人灵床下面;人们问他愿意不愿意领洗,那个活人便回答说愿意;于是便把死人浸在水盆里。这种习俗不久就被废除了。圣保罗曾提到这种习惯,但未加以否定;恰恰相反,他倒是把这一事例当做一个无敌的论据来证实复活是千真万确的事。

用圣水施洗

希腊人始终保持了浸水洗礼。拉丁民族在八世纪末叶把他们的宗教传入高卢民族和日耳曼民族,鉴于全身洗浴在寒冷地带儿童有丧生之虞,便用简单的洒圣水来代替沐浴,因此他们每每被希腊教会摈斥。

有人问迎太基主教圣息普立安说只用圣水遍洒周身是否就可以当真作为领过洗礼。他在他第七十六封书信里回答说,“有些教会不相信这种受洒水洗礼者是基督教徒;而在他看来,是基督教徒,可是洒圣水洗礼比习惯上把全身浸到水里三次所受上帝恩泽就远远少得多了”。

在基督教里,只要被浸入水里就算是入了教;在以前,这只能算是志愿入教人。为了入教,还必须有称为教父的保证人,为使教会能确保新基督徒忠诚不渝,绝不泄漏宗教的神秘。所以在最初几个世纪,异教徒大都不很知

⑤ 伊菲革涅亚(Iphig'enie),希腊神话人物,阿伽门农与克吕泰涅斯特拉所生之女。阿伽门农在特洛依战争时期,为希腊联军统帅,为得诸神默佑,希望神风吹动希腊舰队不离奥利斯港,把女儿做为牺牲献与女神阿尔忒弥斯,女神用一羊羔代替伊菲革涅亚,把后者带到陶里德做女神的女祭司。依多梅内(Idoménée ) 古希腊传说人物,克莱特(crète )国王,地府审判官米诺斯的孙子,特洛依战争中英雄之一,许愿不慎将亲子做了牺牲。——译者

① 希腊神话中英雄赫拉克勒斯一生立下了十二件功绩:1.杀死在奈梅为害的狮子;2.斩杀在莱恩诺作祟的七首怪蛇;3.活捉隐藏在埃黎芒特山害人的野猪;4.捕获刻律涅亚的赤牝鹿;5.射死斯丹发耳湖的铁嘴野鹤; 6.制服了龙王尼普顿送到克莱特岛伤害米诺斯王的妖牛;7.杀死用外乡人喂马的色拉斯王狄奥麦德;8.战胜了骠悍善战的阿玛宗妇女部落;9.引阿尔菲河水为奥革阿斯王洗涤马厩;10.杀死巨人革律翁并夺取他的牛群;11.到赫斯白丽德三位公主的花园斩杀百头怪龙夺取金苹果;12.从地狱里救出忒修斯。(或制伏冥国的看门狗刻耳柏洛斯,并把它捆送欧律斯透斯。)——译者

② 欧律狄刻(Eurydice),希腊神话中歌手段耳甫斯的妻子。——译者

① 见圣经《旧约·创世记》第 9 章。——译者

② 即施洗约翰(Jeannes-Baptista),圣经人物,见《新约·马太福音》第 3 章和第 14 章。——译者

① 路加(Luc),希腊语 Loukas 的音译。圣经人物,原为医生,曾随保罗到各地传教。据说新约中“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二书都出自他的手笔。——译者

② 见《新约·马太福音》第 3 章,又见《路加福音》第 3 章。——译者

道基督教的神秘,就像基督教徒不懂得伊西斯③和色列斯·厄琉息纳①的神秘一样。

亚历山大的奚利耳②在他那封反对朱里安大帝的书信里这样表示:“我如果不顾虑我的话会被没有入教的人听见,我必谈洗礼”。当时还没有什么宗教有神秘,有团体,有志愿入教者、新教徒和宣誓修道者。每一个宗派都要求有新品德,要求他的成员们过一种新的生活,Initium novæ vltæ[开始新生],从而就产生了 initiation[入教]这个字。基督教的善男信女的人教式就是把全身浸在冷水盆里,这一仪式表示赎愆一切罪恶。基督教洗礼不同于希腊、叙利亚、埃及、罗马的仪式,就如真理不同于空想。耶稣基督就是掌握新律章的大司祭。

到了二世纪已经有人给儿童施洗了。儿童若不领洗就会堕入地狱,基督徒们自然是愿意他们的孩子领洗,免得堕入地狱。结果人们便断定要给儿童在生后八天施洗,因为犹太人是在这个时候举行割礼的。希腊教会现在仍沿袭这种习俗。

依照最严谨的教会神父们的意见,在第一周天亡的婴儿都得要入地狱。但是彼得·克利梭罗格③在五世纪曾经想像有一种冥界“兰伯”,一种比较温和的地狱,照字的本义说就是地狱的边缘,地狱的郊区。凡没有领洗的儿童们都到那儿去,并且在耶稣降临地狱之前,大主教们都待在那里。所以认为耶稣降临“兰伯”而非降临地狱的见解从那时以来就占优势。

关于一个基督教徒在阿拉伯沙漠里是否可以用沙子举行洗礼的问题曾经发生过争论。有人回答说不可以。也曾争论是否可用玫瑰水施洗。有人决定应该用净水,可是也可用带泥的水。显而易见,这一整套规矩是出于早期订立这类规矩的教土们的谨慎。

再洗礼派和若干天主教圣会以外的教派都认为只有深知情况才可为人施洗。他们说,您为人施洗,就是叫他答应进入基督教会,而一个儿童却不能负任何责任。您给他指定一位保证人,一位教父。但这是古代习惯的一个缺点。这一谨慎措施在初期教会是很适宜的。若是有什么生人,成年男子,妇

③ 这类烙印主要是烫在脖颈和手腕上,为的是用显明的烙印表示烫了烙印的人是入了教的,是属于女神的。请参阅一位新入教的信徒写的“叙利亚女神”一文,该文编入吕西安文集里。普卢塔克在他的《迷信大全》里说谁若吃了禁食的肉,这位女神便叫他在小腿肚子上长疮。这一点可能跟《旧约·申命记》有点关系,

《申命记》(第 28 章 35 句)在提到禁止吃鸢鹰、骆驼、海鳗之后,说:“你若不遵守这些诫命,你必受诅咒云云 主必使你在膝盖上和小腿肚子上生长毒疮”。所以幻想在叙利亚曾是希伯来真理的阴影,它本身又让位于一种更光辉夺目的真理。 用火施洗,也就是用烙印,曾到处流行。您可以在《以西结书》(第9 章第 6 句)里读到:“你们要把老少妇孺一齐杀光,只留下那带印记的”;您在《启示录》里(第 7 章第 3、4 句)可以读到:“你们不可伤害大地、海洋和树木,一直要等到我们把上帝的侍者都打上了额印。打印记的人的数额是十四万四千”。——伏尔泰

①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即 Flavius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I,274—337)古罗马皇帝。313 年代

胜马克森斯统一帝国。并颁布宽容基督教的米兰敕令。330 年迁都拜占庭,后该城名为君士坦丁堡。临终俞领受洗礼,皈依天主教。——译者

② 开勒版袖珍本在此处有以下数句,可以说明上文,兹译出供读者参考:他是这样推论的:洗礼净化一切, 我可以杀死我的父母妻子,而后再领洗,便可魂升天堂了;事实上君士坦丁大帝也就这么样做了。这个实例是危险的,于是这种等到临终再领洗的习俗渐渐也就消失了。——译者

③ 见《新约·哥林乡前书》第 15 章第 29 句。——译者

人、成年姑娘来见初期的耶稣门徒要求进入教会分享布施,必须有一位保证人保证他们忠实;对他们就要有把握;他们宣誓做您的孩子;可是一个孩子的情形正好相反:有时候一个孩子在君士坦丁堡由希腊人施了洗,后来又由土耳其人施了割礼:生下来八天做了基督教徒,十三岁上又做了伊斯兰教徒, 背叛了他教父为他宣的誓。这就是再洗礼派可以当成口实的许多理由之一。但是这一理由在土耳共或许不失其为正当理由,而在洗礼确定公民身份的基督教国度却从来没有人承认。人人必须守国法随乡俗呀。

希腊人为拉丁人再施洗,拉丁人便从拉丁教会转入希腊教会。上世纪习俗规定这些志愿入教者必须说这句话:“我唾弃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我施错了洗礼”,这种习俗或许至今仍在沿袭,而且在外省还要沿袭多年。

严谨的神体一位派信徒对于洗礼的意见 “对于任何愿意不存成见思考问题的人说来,显而易见,洗礼即非圣宠

的标志,也非神约的钤记,不过是发愿的一种简单标志罢了; “显而易见,洗礼并非不可或缺的事。在教规上既非必需,在方法上也

不是必要的;

“显而易见,耶稣基督并没有规定洗礼仪式,而基督教徒可以不领洗, 也不致因而有什么不利之处;

“显而易见,不必给儿童或成年施洗,通常也不必给任何人施洗; “显而易见,洗礼在基督教诞生时期对于那些脱离异教的人是有用的,

可以公开他们发愿信仰基督,做为信仰的真正标志;但是时至今日,洗礼已全无益处,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举动了。”(摘自《百科全书》“神体一位” 条目。)

第二节

洗礼,浸入水中,洗涤,用水清洗罪恶,溯自远古时代。清洁,就意味着在上帝面前洁白无瑕。从来也没有哪一位教士敢于身上有污迹走近祭坛。人们总是喜欢把身上的东西搬到灵魂上去的天然倾向使人容易相信涤清礼、净身仪式就像用水洗衣服一样,可以除去灵魂的污垢,洗净身体就等于洗净灵魂。因此印度古代就有在恒河里沐浴的习俗,古人相信恒河河水是圣水; 从而在各个民族涤清礼是司空见惯的事。居住在热带的东方民族都极其虔诚地重视这种风俗。

犹太人每逢接触不洁的动物,每逢接触死人,或在许多别的机会,沾污身体后,必须沐浴净身。

犹太人接受一位外人皈依犹太教的时候,先给他举行割礼,然后再给他施洗;若是外国妇女,便只给她施洗,也就是说在三位证人面前把她浸在水里。这种浸水,据说可以使领洗人获得重生,获得一次新生命;领洗人便同时成了犹太教徒和洁白无罪的人。父母在接受这种洗礼以前所生养的孩子不能分享父母这样领洗获得新生以后所生养的孩子——他们的兄弟们——继承的遗产,从而犹太人认为领洗和重生是一回事,这一观念便与洗礼连系起来直到现在。所以先驱者约翰在约旦河施洗,也不过是随从一种远古的遗俗罢了。那些法定的教士们并不把这种洗礼当做新事物来责怪他,而是指控他篡夺了他们专有的权利,就好像罗马天主教教士们理应抱怨俗人越俎代庖做弥撒一样。约翰做的本来是一件合法的事,不过他没有合法地位来做。

约翰想要收些个门徒,他收下了。他做了下层民众的教派领袖,因此也就丧失了生命。似乎耶稣也曾在他门徒的行列里,因为耶稣曾在约旦河领洗于约翰,而后来约翰在死前曾派他的徒众到耶稣那里去。

史学家约瑟夫谈到约翰,却没提到耶稣,这就是施洗约翰在当时比他所施洗的这个人声望更大得多的明证。这位史学家说,有为数极众的人都追随着约翰,这些犹太人似乎都听从他指使。如此说来,约翰不仅是教派领袖, 而且是一位党魁。约瑟夫又说希律王因此心中焦虑不安。他果然成了希律王疑忌的人物,终于被希律处死;而耶稣却只跟法利赛人有纠葛。所以说约瑟夫提到约翰,说他是一个挑唆犹太人起来反对希律王的人,说他是一个因才获罪成了国事犯的人:而耶稣因为没有接近宫廷,史学家约瑟夫便不知其人。

施洗约翰创建的宗派继续传下去,跟耶稣的道大大不同。我们从《使徒行传》里知道耶稣受刑死后二十年,亚历山大城的亚波罗④,虽然成了基督教徒,却只晓得约翰的洗礼⑤,而毫无圣灵观念。有许多旅行家,其中有信誉卓著的沙尔丹⑥,都说现在波斯还有约翰的门徒,那里的人叫他们萨比斯,还以约翰的名义领洗,真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而并不把他当做一位神①。

谈到耶稣,他领受了洗礼,却没给任何人施洗。他的使徒们给申请入教者施洗,或者看情形,有时也给他们施割礼,所以保罗收提摩太②为门徒显然也是为他施过割礼的。

使徒们为人施洗的时候,也似乎一直仅用耶稣基督的名义。《使徒行传》根本没有提过任何人是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领洗的:因此也就使人可以相信《使徒行传》的作者不知道《马太福音》,因为这部书里说:“所以你们要去教导万民,并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为他们施洗。”③当时基督教还没有获得它的形式,所谓使徒《信经》的《信经》①本身在使徒们以后才有, 这一点是无人怀疑的。我们从保罗致哥林多书里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很奇异的习俗,就是为死人施洗;但是不久之后,新兴的教会就只给活人施洗了。先是只给成年人施洗,有时常常要等到五十岁,等到他卧病不起时才给他施洗,为的是把刚刚举行过的洗礼的功德带到来世去。

现在人们给所有儿童都施洗。只有再洗礼派才把这一仪式保留到成年再举行。他们把全身都浸在水里。在英美会众很多的教友派①不举行洗礼;他们的理由是耶稣从来没有给人施洗过,而他们自己也就以只做耶稣时代那样的基督教徒而自豪;从而使他们跟其它教会大相径庭。

④ 基督教传说凡有轻微罪恶的人死后先入炼狱受苦赎罪,在炼狱赎罪后,始能升入天堂。——译者

⑤ 圣埃皮法纳(Saint Epiphane 即 Epiphanius,31O—403)古希腊教会神甫。——译者

⑥ 圣克里索斯通(Saint Jean Chrysostome ou Bouched'or,347—407)诨号“金口”,君士坦丁堡大主教, 长于口才。——译者

① 伊西斯(Tsis)埃及女神。奥西里斯之妹及妻,掌管医药、婚姻和小麦种植,体现着埃及早期文化。—

—译者

② 色列斯·厄琉息纳,即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Cèrès ),萨图恩与息柏列所生之女。——译者

③ 亚历山大的奚利耳(saint Cyrille d'Alexandrie,376—444)希腊教会神父,亚历山大里亚主教。——译者

① 彼得·克利梭罗格(Saint Petrus Chrysologuc,380—450)西罗马帝国时代腊万纳城(在今之意大利北部亚得里亚湾沿岸)总主教。——译者

① 亚波罗(Apollo)原籍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改信基督教,有辩才,在哥林多教会中威信很大,圣保罗称他为“兄弟”。——译者。

重要的补充

哲学家朱里安皇帝在他那部不朽杰作《恺撒的讽刺》里假借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斯②之口说道:“不拘谁,自知犯了强奸、杀人、抢劫,读圣以及一切令人深恶痛绝的罪,一经我用这水给他洗过,他便清白无罪了。”

果然也就是这种倒楣的学说诱惑了信仰基督教的皇帝们和罗马帝国的伟大人物,把洗礼推迟到死亡时期。人们还以为是找到了活着虽罪恶累累,死时却能澡身浴德的妙诀呢。(摘自布郎日尔先生著作集)

其他的补充

从洗沼里引申出来何等奇怪的观念哪!据说一盆水就能洗清一切罪恶! 现在人们为所有儿童都施洗,也是由于一种同样荒诞不经的观念设想儿童们尽都是有罪的。这么一洗,他们便都免罪了,一直要到他们具有理性的年龄, 才能变为有罪的人。倒不如趁早把他们都杀了来保障他们升入天堂更好。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因而就有一个信心虔诚的宗派竟至毒死或屠杀所有新领洗的小孩儿。这些信心虔诚的教徒想得十分对。他们说:“我们给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做了最大的功德;我们避免他们在令生为非作歹和惨遭不幸,而且赋予他们永生。(摘录尼盖兹修道院长先生语)

② 见使徒行传第 19 章第 24、25 两句: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大,是有学问的 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