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特点

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它们都是以身体运动为特征,都有强健体魄的共同价值。但也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

  1. 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它成形,养育它成长, 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我们特别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是因为武术不仅自然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性影响,还在于武术家自觉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规范拳技,阐述拳理,乃至文武合一,交融一体,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1.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战争紧密相连,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以最有效的攻击, 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完全相同。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它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运动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续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并将这些技法做为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势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打、短兵和长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1. 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俗称:“武艺十八般”。实际上,不同形式的武术器械就有数十种,不同风格特色的拳种多达二百余种, 流传套路二千余个。不同器械和不同拳种的技术风格、练功方法、基本动作、套路结构、技击特点、运动量等都不尽相同。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比如,长拳、少林拳等长击类拳术和技击搏斗等形式非常适合青少年练习;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术和推手、站桩等则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少女练起剑来英姿勃勃,更添风采。另外,武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形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1. 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特点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

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把整体统一的观念作为训练和应用的准则。认为人体内在的无形的意、气、劲,与外部有形的肢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意、气、劲、形统一。自然界与人之间存在“天人感应”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人的运动与天(自然)运动统一。这种整体运动观表现在技法原理上,讲究“内外合一”;表现在训练原则上,讲究“内外互导”;表现在锻炼效果上,讲究“内壮外强”。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