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意境的兰亭建筑

在兰亭的四周还有许多有意境的建筑,如同众星捧月般将兰亭包围在其中。自入口步入兰亭,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

鹅池池畔是一块用石块铺砌的40平方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首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石碑的石头采自东湖,碑高1.93米,宽0.86米,厚0.28米。

相传这两个字分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手书。

相传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两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有大臣拿着圣旨来到。

王羲之只好停下来出去接旨。在一旁看到父亲写字的王献之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他看见父亲只写了一个“鹅”字,就顺手提笔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

两个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

王羲之爱鹅出了名,相传他还特意在兰亭建造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并且在池边建了碑亭。

鹅池池水清碧,数只白鹅嬉戏水面,池左旁是一座式样特别的石质三角形鹅池碑亭。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传说。

兰亭里还有流觞亭。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是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

这4个字所写得正是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绘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当时,王羲之共邀请了42位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他们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3杯。

后来,每年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每年书法节都要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流觞亭就是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的。

按古人上巳修禊的习俗,要在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去除不祥。诗人们在曲水旁,将盛着酒的杯子从曲水上游放出,让它顺着流水漂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畅饮此杯,临流赋诗。

时人将这些诗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为此写了一篇序文,那就是千古留名的《兰亭集序》。

由与《兰亭集序》太过有名,相较之下其中的王羲之的《兰亭诗》即较少为人注意,其实诗、文表现的思想与描绘的景象有不少相同之处,可互相发明。

在这些诗中《兰亭诗六首》最为有名,其中的第三首最为成功,诗写道: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文中的“群品”即指万象。这天气候宜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诗人们自然可以寄情山水,畅叙幽情。“寄畅在所因”一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冥契,说明人与外物的联系,富于哲理。

同时引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对象与“寄畅”的内容。仰望是朗然无滓的万里晴空,俯首则低佪于清澈见底的曲水之滨。

诗人的俯仰所见包蕴天地万象,一切都生机盎然,令人想到造化的伟大。这两句与序文中所说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段所描绘的意境相似,只是更加凝练而形象,这正是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

面对着如此寥廓朗畅、一望无际的景观,于是诗人由此悟出了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这里王羲之由眼前景物所激起的,并不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对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因而接下来的不是抒情,而是陈理。

王羲之在文中赞叹造化的功绩,感到了自然的力量。而对于王羲之这个被称为“三才之一”的人来说,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虽千差万别,但无一不是新鲜而充满生机的。

其与5首诗也都蕴含着许多哲理,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显示出了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集会时所领悟的内容。

这6首诗的地位与名气均不如诗集的序文《兰亭集序》,但标志着诗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即诗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

因此也可以说,兰亭的这次集会也是山水诗将要兴起的标准。也正因为如此,兰亭才会更加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流觞亭上还有匾额“流觞亭”,这三个大字为后来清代江夏太守李树堂题,旁边还有对联:

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

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亭内陈列着由“兰亭修葺图”和“曲水流觞图”。亭背面还另悬由后来清代湘潭人杨恩澍所书的当年参加雅集盛事之一的一代文宗孙绰所作的《兰亭后序》全文。

至1661年至1722年,在兰亭内增建了兰亭碑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等建筑。

跨过鹅池上的三折石板桥,步入卵石铺成的竹荫小径,迎面是康熙御书的“兰亭”碑亭。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也被人们称为“小兰亭”,名列我国四大名亭之一。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刻有“兰亭”两字。兰亭碑亭始建于1695年,亭呈四方形,背面临水。面积约27平方米,砖石结构,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显得古朴典雅。

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后来被人砸成4块,后来又修复了。人们都喜欢用手去摸这通残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

小兰亭西侧为“乐池”,临池有一草亭,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茶室供人休憩。出流觞亭往北便是御碑亭。御碑亭为八角重檐,同样始建于1661年至1722年。

御碑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代原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在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

碑的背面是后来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

临池十八缸是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这是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

相传王献之练了3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有些骄傲。

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

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说:“吾儿练了3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18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右军祠是兰亭的精华所在。王右军祠位于“流觞亭”左边,始建于1698年,总面积756平方米,飞檐回廊,古朴深沉。祠大门上端悬挂“王右军祠”木质匾额。

右军祠内有墨池。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故名“墨池”。池中建有“墨华亭”。“墨华亭”3字为陶恩沛书,落款有小跋,记墨华亭来由。

王右军祠最尽处是一大厅,中柱、边柱分别有联。步入大厅,上悬一“尽得风流”木匾。画像旁是沙孟海先生撰写的对联,写道:“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大厅内左右两旁各置两块木质阴雕挂屏,内容为康熙皇帝所临《兰亭集序》。

同样建于清代,粉墙黛瓦,四面临水。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祠内两侧回廊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集序》刻石。其内涵可以用两句诗来概况:“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

祠内有清池一方,传为书圣王羲之洗笔之墨池。据说,王羲之自幼就对书法有过人之处,他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

王羲之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墨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祠旁环廊,整个建筑“山水廊桥亭”于一体,独具匠心。

兰亭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园林杰作,而且又是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地方。兰亭处处成景,处处幽雅,成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

[旁注]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王羲之称“大王”,王献之称“小王”。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修禊 我国的一种古老风俗。修禊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我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东晋时期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和发生在清代扬州的虹桥修禊最为著名。

杨恩澍 清代曾任浙江绍兴县知事,书法家,其字颇有“二王”风采。擅长书法,他在兰亭留下几处手迹,一处是流觞亭内写的《兰亭后序》;一处是王右军祠内的“墨池”题字,另外有《集晋贤五言诗两首》刻石。

孙绰(314年~371年),是东晋时期士族中很有影响的名士。早年博学善文,曾著有《遂初赋》自述其志,曾任临海章安令,在任时写过著名的《天台山赋》。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

歇山顶 即歇山式屋顶,宋代称“九脊殿”、清代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祠堂 又称“宗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阅读连接]

兰亭之所以那么有名,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分不开的。《兰亭集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

《兰亭集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和形式的全部因素。在魏晋时期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时期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伪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