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彭之胜——徐州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江苏省徐州云龙山之巅,为彭城隐士张天骥于1078年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

张天骥养了两只仙鹤,他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而得名“放鹤亭”。

1078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天骥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而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隐士多情怀的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江苏省徐州云龙山之巅,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是北宋人,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满腹才华,却不愿意做官,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徐州云龙山西麓黄茅冈,以躬耕自资,奉养父母。

张天骥养了两只鹤,天天以训鹤为事。1078年的北宋时期张天骥在云龙山顶建一亭,他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而得名“放鹤亭”。

苏轼早年也曾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从小在家乡四川眉山县,跟着眉山天庆观北极院道士张易简学习过3年。成年之后,道、佛、儒三家思想对苏轼几乎有同样的吸引力。

苏轼仕途坎坷,政治上屡遭挫折,更助长了他放达旷逸的性格。因此,他与张天骥感情十分投洽。苏轼在徐州写的大量诗歌中,张天骥的名字频频出现。

1078年秋,苏轼为张天骥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天骥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而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并且,《放鹤亭记》作于苏轼在徐州时,主要描写与张天骥游宴之乐,并通过引古证今,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时想往清远闲放的情怀。

文章写景,却特征突出,叙事简明,却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当今,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其中,《放鹤亭记》中第三段最为有名,写道: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第三段叙述隐者和国君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这篇文章,妙在气势纵横,自然清畅,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

放鹤亭并不算是名胜,却因这篇文章的关系,也同时流传下来。

鹤,乃古代贤士也。古有北宋隐逸诗人林逋“梅妻鹤子”之美谈,再有张天骥隐居之不仕之名。放鹤的实际意思是比喻招贤纳士。

在苏轼笔下,张山人的形象是做了艺术加工的,苏轼借这一形象寄寓着自己那种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在《放鹤亭记》最后的“放鹤”和“招鹤”两歌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清楚。张天骥是这样超凡拔俗,飘飘欲仙,有如野鹤闲云,过着比“南面而君”逍遥自在的快活日子。

这正是苏轼在《放鹤亭记》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放鹤”、“招鹤”两歌音韵和谐,抒情婉转,为全文增添光彩,因而千古传诵。因之,云龙山上既有放鹤亭,又有招鹤亭。

后来,苏轼常常带着宾客和僚吏到放鹤亭来饮酒。张天骥“提壶劝酒”,也“惯作酒伴”,苏轼屡次大醉而归。

苏轼在诗中描述了这种情景:

万木锁云龙,天留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滇西东。荞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眼中。

这首诗不仅是苏轼在张天骥这里畅表心情的自白,也是在放鹤亭中看到的云龙山美妙景色的写照。人们喜爱幽雅的放鹤亭,也自然地怀念飘逸豪放的苏轼和张天骥。

至明代,因为放鹤亭的名声日益增大,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对放鹤亭进行了赞美。明代的进士乔宇写过《放鹤亭》一诗,诗写道:

川原雨过烟花绕,

殿阁风回竹树凉。

笑指云龙山下路,

放歌无措醉华觞。

明代的另一位进士许成名,也写过一首关于《放鹤亭》的诗:

黄茅人去冈犹在,

白鹤亭空事已遥。

我欲凌风登绝顶,

平林漠漠草萧萧。

放鹤亭正是因为经过诸多诗人、画家的游历,再加上他们所留下的墨宝,而变得越加有名了!

[旁注]

林逋(967年~1028年)。年轻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进士 科举制度是古代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代,创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废除于清代末期。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乔宇(1457年~1524年),与辽州王云凤、太原王琼称“晋中三杰”,也称“河东三凤”。1485年进士,历户部左、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成进士后复从李东阳游,诗文雄隽,兼通篆籀。

许成名 明代大臣、学者。1505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

[阅读连接]

放鹤亭的建造者张天骥38岁时还尚未娶妻。苏轼愿为张山人做媒,替他找个合适女子,但张山人婉辞谢绝。

张天骥表示要坚持“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的道家独身生活。就这样张天骥便在放鹤亭一直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由此,也可见张山人醉心于“修真养性”之术。

苏轼和张天骥的友谊保持很久,12年后,也就是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张天骥还不远千里到杭州去看望他。苏轼热情款待这位老友住了10天,才赠诗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