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位于浙江省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下。兰亭这一带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花,汉代时设驿亭,故名“兰亭”。353年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饮酒赋诗的兰亭集会
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因附近种了兰花而得名“兰亭”。
兰亭之“亭”原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行于秦汉时期,《汉书》记载:“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后来兰亭成为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至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共42人聚会于此,行修禊之礼。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3杯,如此以为娱乐。
在这次雅集中,计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这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
序文共324字,字字珠玑,这就是被后来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是他在51岁时的得意之笔。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据说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如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因此他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集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集序》凡324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后来的宋代书法家米芾在题《兰亭》诗中写道:
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
文中重字还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但是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后来的南朝时期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在《古今书人评优劣评》中写道: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后来的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同样,后来的明代内阁首辅解缙在《春雨杂述》中写道:
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唐太宗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赞叹它是“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并且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写道:
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所以《兰亭集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直至传到他的第七代孙王智永。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王智永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直至活了将近百岁才去世。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序》墨迹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辩才和尚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他得到《兰亭集序》后,十分珍视,秘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贮藏《兰亭集序》。
那后来《兰亭集序》真迹又是如何进入皇宫的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唐代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还为此诏令天下,大量收集王羲之书法珍宝,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来,唐太宗得知,《兰亭集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中,唐太宗马上将辩才和尚请到长安,委以官职,热情款待,然后借机向辩才和尚打听《兰亭集序》的下落。
但无论唐太宗怎样百般盛情,辩才和尚只是装憨作痴,推说自己年轻时在侍候先师智永的时候确实见过《兰亭集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
如此三番五次诉说,辩才和尚就是不承认自己手中有《兰亭集序》,唐太宗无奈只好放辩才和尚回去。
但唐太宗并不死心。他不止一次地和心腹大臣们说起这件事:“《兰亭序》真迹肯定在辩才和尚手里,可以找个聪明有计谋的人,从辩才那里设法取来。”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就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萧翼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非常聪明。
当唐太宗要他去取《兰亭序》时,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要公开派他去;二是请皇上借给他三四件王羲之的真迹字帖,以便见机行事。唐太宗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萧翼就乔装打扮成一个穷愁潦倒的山东生,搭乘商船来到浙江绍兴,日落时分,他来到了辩才和尚所在的永欣寺,故意在庙廊里观看壁画。辩才和尚看见萧翼一派落魄书生的模样,顿生怜悯之心,便主动打招呼。
萧翼说他是北方人,这次是带了蚕种到南方来卖,凡有寺庙的地方,都顺便来观看一下。辩才邀他入房交谈,两人很投机。
他们一起下棋、弹琴、谈诗论文,相见恨晚,辩才和尚还命人打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之际,两人诗酒唱和,通宵达旦,直至玩到天亮。
萧翼离开时,辩才和尚还依依不舍地说:“施主有空就来玩儿啊!”
于是,萧翼过了两天就“自带酒水”,再次来到永欣寺,专门找辩才喝酒谈诗。这样一来二去,俩人厮混了好几个月,慢慢熟悉了起来。
有一天,萧翼拿出了自己模仿梁元帝画的一幅《职贡图》,辩才和尚十分欣赏,并就此和萧翼谈论起了书画。
萧翼趁机说:“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身边还带了两幅二王真迹呢!”
辩才和尚说:“明天带过来瞧瞧。”
后来,萧翼果然带来了两幅二王真迹,辩才和尚反反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说:“真迹倒是真迹,但却不是最好的。我也有一个真迹,而且绝对是最好的!”
辩才和尚告诉萧翼,自己藏有《兰亭集序》的真迹,萧翼听了,假装不相信,哈哈大笑说:“《兰亭集序》早就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你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
这一激将法果然起了作用,辩才和尚让萧翼明天过来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前往,辩才和尚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集序》真迹取下来。
萧翼看了之后,故意指着几处,并说:“果然是假的。”
俩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有说服谁。萧翼故意把他带来的那几件真帖,放在辩才那里,请老和尚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辩才和尚就不再把《兰亭集序》放回暗盒,而是把它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萧翼也彻底取得辩才和他的弟子们的信任,可以自由来往。
有一天,萧翼得知辩才和尚外出,趁机来到寺里,对老和尚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了,要取回去。”
那些徒弟就叫他自己去取。
萧翼就把书桌上辩才和尚的《兰亭集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一起拿走了。
出了寺门,萧翼立即找到当地的官府,亮明了身份,说明了事由,并让人请来了辩才和尚。
此时的辩才和尚还在别人家里做客,听说御史召见,连忙赶来,一看这位御史就是自己的好朋友萧翼,再一听圣旨,知道《兰亭集序》已被偷走,当时就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萧翼弄来了《兰亭集序》,唐太宗非常高兴,分别奖赏给房玄龄和萧翼许多珍珠宝器,还给他俩升了官儿。
对于辩才和尚,唐太宗也没有打击报复,而是下令赐给他许多钱物作为补偿款。但辩才无心享用这笔巨款,而是用来造了三层精美的宝塔。
辩才和尚因为这件事惊怒攻心,深感愧对先师,后来慢慢地吃不下饭,只能喝点粥。一年多之后,辩才和尚就去世了。
后来此事就在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中记载了下来,被人们称为“萧翼计赚兰亭”。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他得到《兰亭集序》真迹后,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也备受推崇。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兰亭之所以这么有名,也是跟《兰亭集序》分不开的。《兰亭集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旁注]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
行书 汉字字体的一种。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画家。15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1402年。明代中期,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也称为“首辅”。明代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权。
司空 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做司工。春秋战国时期沿置。汉代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尚书 古代官名。战国时也称“掌书”,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和侍中组成内朝,成为实际上的朝廷决策机关。隋代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朝廷长官。尚书在隋唐代正三品,在明代为正二品。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代初期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辅佐太宗20年稳任首宰。他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他善用伟才、敏行慎言、自甘卑下、常行让贤,是唐代杰出的谋臣。
御史 古代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代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直至延续到清代。
褚遂良(596年~658年),唐代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代末期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代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阅读连接]
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在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有《兰亭集序》早已经陪葬武则天一说。
因为据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唐太宗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也就是唐太宗的陵墓里。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从而人们推测《兰亭集序》藏在乾陵,也就是武则天的陵墓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