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建筑的文化底蕴

存留下来的放鹤亭位于云龙山顶的院落中,院门前标注“张山人故居”,在院落里有一座双檐建筑,注名“放鹤亭”3字。

在放鹤亭西侧,为饮鹤泉,饮鹤泉原名石佛井,旧方志记载:“饮鹤泉一名石佛井,深七丈余。”后来人们为其凿作一井,四方环绕石栏,颇为美观,取名“饮鹤泉“。

此井为穿凿岩石而成,根据文献可知,饮鹤泉井深将近26米,并且据推测此井与山上北魏石佛系同一时代凿成。

早在北宋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就有关于饮鹤泉的记载:“有井在石佛山顶,方—丈二尺,深三里,自然液水,虽雨旱无增减。或云饮之可愈疾。时有云气出其中,去地七百余尺。”

这些记述中有夸张之处,但也指明饮鹤泉的特点:“饮之可愈疾”、“时有云气出其中”。这是否表示井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呢?

至1623年,户部分司主事张璇对饮鹤泉重新进行了疏浚,并立碑于井南,碑上是其亲笔手书的3尺幅大字“饮鹤泉”。并在上端冠以“古迹”两字。上款为“天启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张璇重浚”。

“天启癸亥”为1623年。“古部”,即河北柏乡,是张璇的故乡。

饮鹤泉以其井深、水质甘美而闻名遐迩,井中之水为洞内岩缝渗漏而来,也是全国罕见的因山顶岩洞而凿的石井。

关于饮鹤泉的来历有好几个传说故事。其中有关徐州义士刺恶龙的传说最为有名。

古时有条恶龙,被徐州一义士刺死。恶龙坠地后,变为云龙山,被刺中的咽喉处,即成“饮鹤泉”。这是个惊心动魄的传说,表现了徐州人不畏邪恶、敢于自卫的精神,但却不能视为饮鹤泉的实际成因。

1895年,又琉浚一次,也有碑记写道:“不五丈而得泉,甚甘。”从这两段文字记载,再联想到苏轼《游张山人园》诗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可以想见饮鹤泉的水质是清纯甘美的。

后来饮鹤泉因瓦石而堵塞干涸。后来虽再次进行了疏导,却并没有再来水了,甚为可惜。

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

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3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至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再次重建了放鹤亭。

1895年,饮鹤泉又被疏浚一次,也有碑记说:“不五丈而得泉,甚甘。“

放鹤亭院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乾隆皇帝的《游云龙山作》诗碑。

在清代,乾隆皇帝曾4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和标榜风雅的“御书”。存留下来的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

后来因多年战乱导致放鹤亭被毁了,存留下来的为后来重建的,重建后的放鹤亭彩栋丹楹,焕然一新。

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第三节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书大字。

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飞檐丹楹,宽敞明亮。亭南北长约12米,东西深近5米,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十分优雅。

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新制匾,高悬其上。这样更加富有历史感,放鹤亭内窗明几净,四壁悬挂名家书画,清爽雅静。

[旁注]

北魏(386年~557年),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时期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碑文 指刻在竖石上的专为刻碑而作的文字。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

户部 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隶书 也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代,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阅读连接]

关于放鹤亭的饮鹤泉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传说饮鹤泉的建造是一位皇帝为了断“龙命”。传说汉代之后的某朝某代,有个皇帝出游到了云龙山。站在山顶皇帝方言望去,发现云龙山好似一条巨龙俯卧。

在古代,龙代表天子,即皇帝。这位皇帝看到此情此景认为,此处是一个孕育真龙天子的地方。他生怕这个徐州再出天子抢夺自己的皇位,于是就令人在云龙山的“龙头”处凿一井,以断“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