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建筑群盛景

明代,醉翁亭周围的建筑便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大部分都被毁了。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9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

有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怕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清新脱俗,而且文化渊源久远。唐宋时期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留存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即“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百鸟争鸣,横呈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琅琊山虽然不怎么高,但山色清幽秀美,四季如画。山中千沟万壑,林木郁郁葱葱,花香袭人,鸟鸣如环佩叮当。

醉翁亭西侧有宝宋斋,建于1622年,是明代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通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

《醉翁亭记》初刻于之前的1041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

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泉水从墙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肠九转。

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曾仿晋人作“曲水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

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棵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相传此古梅是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

原梅早已枯死,存留下来的为明人所补植。古梅虽经历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棵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杏梅”。

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说是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至冬季,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

在古梅亭上有一副对联,写道:

寒流疏影

翠积清香

醉翁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通碑刻,遂改为“影香亭”。

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赏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此亭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后人为纪念他的善行又在附近建了一座冯公祠。

冯公祠的楹联是:

泉声如听醉翁操

海日已照琅琊山

这副楹联说的就是当时沈遵和欧阳修在醉翁亭创作曲子《醉翁吟》的事情,“醉翁操”即“醉翁吟”。

再西就是意在亭,一看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而来的。

这里也有一副楹联:

酒洌泉香招客饮

山光水色入樽来

饮着用让泉酿制的醇酒,边欣赏琅琊美景,确乎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出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有一方池跃入眼帘,池中的石礅上有亭耸然而立,这便是影香亭。

亭上一联极为恰当: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代诗人林逋《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加上傍以清浅的水边,相映成趣,就更显得其清新婀娜。

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人心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古今多少诗评家都认为写梅到此可谓绝笔。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棵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

后来,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至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在时间的长河中,醉翁亭虽然屡次遭劫,却又屡次复建,始终不为人所忘,并且名声日渐远播。

[旁注]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存留下来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征明(1470年~1559年),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官翰林待诏。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又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识渊博。他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太仆寺 古代官名,始置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南北朝时期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历代沿置不革,清代废止。太仆寺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属官有太仆寺少卿两人、太仆寺丞4人、太仆寺员外郎、太仆寺主事、太仆寺主簿等。

观察使 古代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唐代前期常由朝廷不定期派出使者监察州县,称“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宋代于诸州置观察使。后辽时期在不置节度使的州设观察使司,以观察使领本州政务。金代以节镇节度使兼管本管内观察使事,主管本州民政。元代废止。

[阅读连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西南琅琊山麓,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

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琅琊榆亭亭如盖。

山中还有唐代建琅琊寺、宋代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时期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