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线器(Hub)

早期的 LAN 使用单个的共用接线,用它连接所有的节点站,在安装和使用上都不方便。为改进这一状况,产生集线器的设想。集线器实质上是多个端口的中继器。这样的集线器可以提供各个网络段之间的隔离,任何一个段出现故障,只影响和这个网络段相连接的计算机。从这个简单的情况开始, 集线器已迅速演变成起集中作用的联网设备。例如,各种具有智能作用的集线器(Intelligent Hub),起交换作用的集线器(Switching Hub),甚至集线器可以具有较高层次的网络功能,例如路由器的功能。此外,它也可以具备网络管理功能。

集线器功能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源自它的模块化的构造。实际上智能集线器就是一台具有 CPU 和总线结构的专用计算机。它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即基座、底板和卡插件。基座提供多个插卡的槽和集成化的电源供给,指示面板等;底板包括 CPU 处理和混合传输各种信息的总线,它允许信息通过网络边界自由地流动和分配,它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是提供功能更强的软件,更高度的智能化和更高速率的交换,并且成为更重要的联网组成部分;卡插件的类型给出集线器的个性。不同的卡能够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协议的 LAN 和介质,起网络适配器的作用。

集线器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改变网络拓朴的能力。集线器的逻辑拓朴和实际网络的逻辑拓朴是不相同的。可以由管理人员用软件方法在不变动电缆接线的情况下,改变网络的布置,例如,加进或者删除某个节点设备。在集线器上作出的集中化的管理,允许在某个位置(控制显示台节点)上诊

断测定网络的故障;能够控制和各个 LAN 段或者 WAN 相连接的每台设备。此外,智能的集线器具有交换能力,至少有以下几种交换:

端口交换(Port Exchange)。管理人员能在卡上向任何逻辑的网络分配任何给定的端口。分组交换(Bank Exchange)。和端口交换相象,管理人员能够把任何给定的端口作成端口的逻辑分组的一部分。

卡交换(Card Exchange)。为了平衡通信负荷,管理人员能够从一个底板总线上把卡插件进行交换。

以太网交换(Ethernet Exchange)。基于目的地地址交换个别的以太网帧。这样对每个以太网端口给出完整的 10Mb/s 的带宽,发挥集线器带宽的能力,构成交换的以太网。不久前推出的商品化的交换集线器(Switching Hub),例如,3Com 公司的 LANplex5000 和 LANplex6000 交换集线器,就是这种类型的智能集线器。

新的智能集线器为可管理的企业互连网络提供更集成化的、便于管理的框架,把在各个部门或工作群体内的通信通过基础的集线器,“折叠”在联网中心的交换集线器的底板中,这种构造称为“折叠干线( Collapsed Backbone)”。交换集线器可以放置在中心机房,或者高层大楼的地下室中。各个网络段上的服务器也可以集中放置在中心机房,便于维护、管理。此外, 交换集线器也可以连接 FDDI,后者作为干线网络,提供多个大楼间的通信连接。当网络中出现故障时,利用折叠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哪台节点设备的故障,方便了对故障的隔离。利用折叠干线,也简化了对网络布线的设计, 特别是对于新建的高层办公大楼的网络布线的设计。在大楼的竖井中敷设干线电缆,可以是光缆或高速率的 5 类 UTP(不屏蔽绞线对)电缆,经配线架连接到每个楼层上的以太网集线器。在各个楼层上,用 3 类 UTP 电缆从以太网集线器连接到每个办公室。线路走向清楚,易于维护管理。

从 90 年代初开始发展集线器技术,在 1990 年时,集线器还只是把电缆接线和端口集中在一起的初级形式,以后逐步智能化演进成网桥、路由器、桥路器等。1993 年发展到交换集线器,1994 年随着 ATM 技术的发展,底板中又引入 ATM 信元交换结构和加入多媒体信息的支持。这种发展势头仍在继续中。

智能集线器所具有的另一项功能是网络管理,它通过网络管理软件实现。网络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 配置管理。统一管理网络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相互连接情况,这些信息存入网络数据库中,需要时用这些信息在显示屏上表示出网络的拓朴图。

  2. 性能管理。利用网络管理软件检查和统计网络的日常运行情况,当发生性能下降到某个限度时,会发出警告。

  3. 故障管理。用来诊断和确定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如网络接线断开, 设备故障等。复杂的软件具有从先前发生的故障中学习的能力。当出现故障时,查找数据库,能够和警告一起送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4. 安全性管理。规定出访问某些端口的节点地址,当非规定的地址试图通过这个端口通信时,会自动地隔离,或者阻止它进入网络,这样允许产生安全的子网,以保护机密信息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