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海岸

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这种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平原海岸包括三角洲及三角湾海岸、淤泥质海岸及沙质海岸,以分布在大河入海处的三角洲最为典型,如黄河、长江、珠江、辽河等下游都有广阔的三角洲分布。中国有长达 2 000 多公里的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西岸和江苏沿岸,此外,松辽平原外围,浙江、福建、广东以及台湾西南的一些大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局部分布。

平原海岸分为沉积类型和冲蚀类型。塑造平原海岸的主要因素是泥沙和潮流。当海岸带有大量泥沙供给时,海岸线迅速增长;反之,泥沙供给少或中断时,海岸受海水侵袭而塌崩后退。巨量泥沙主要来源于河流。例如,黄河每年输沙至下游约 10 多亿吨,大部分在河口沉积,小部分被潮流输送至沿岸逐渐沉积。由于黄河多沙、暴流性强,河床游荡、摆动于海河与淮河之间,

每次改道都在河口区发育出三角洲。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就是 1855 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夺大清河故道入海形成的。平直的苏北平原海岸也是古黄河三角洲向海扩展的例子。但自黄河北归注入渤海后,苏北海岸因泥沙供给减少, 岸线不断后退,后退速度为每年 10~100 米。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辽河、淮河等,每年都把大量泥沙从内陆输送至河口及海岸带,因此,中国的海岸线是逐年向海扩展的,仅少部分地区如旧黄河口、长江口以北、钱塘江北岸等地段,受冲刷而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