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海流

南海是一个长轴为东北—西南向的菱形海盆,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盛行风向与海盆长轴方向一致,表层海水的流动主要受季风的控制。海流的路径、强度和方向均随季风而变,表现为漂流的性质——南海季风漂流。6~8 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时期,海流为东北流;11 月至翌年 3 月为东北季风时期,大部分海域为西南流。4~5 月和 9~10 月,分别为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转换时期,风向多变,流系混乱。

在西南季风期间,海水主要从爪哇海经卡里马塔、卡斯帕海峡进入南海。主流靠南海西部近岸,从西南流向东北。起初,流幅较窄,至越南中部近岸及南海北部,流幅分散。强流区出现在马来半岛及越南南部沿岸,流速 1 节,

最大 2 节。至南海北部,大部分海水经巴士海峡及巴林塘海峡流出南海汇入黑潮主干,小部分继续北上进入台湾海峡。

在广东沿岸,珠江冲淡水随西南季风而向东北漂移,部分海水受西南季风漂流的牵引流入台湾海峡。6 月,吕宋岛西岸有一小股来自苏禄海的海流, 沿岸北上直抵巴士海峡。在加里曼丹岛附近也有一股来自苏禄海的海流与南海中部的逆流汇合,形成一支补偿流返回西南,至纳吐纳群岛附近又折向东北。

西南季风漂流的主流在由西南向东北流动的过程中,还有若干分支。一是在马来半岛北面和金瓯半岛南面分出一小股进入暹罗湾,与那里的沿岸流构成一个顺时针的环流。二是在海南岛南面、越南中部近海分出一小股流入北部湾,与北部湾沿岸流构成顺时针的环流,流速约 0.2~0.4 节。三是在越

南南部近海的强流带以东,于 8 月分出两股,一股往南,与强流带流向相反, 成为一股逆流;另一股往东,与抵达巴拉望岛北面及吕宋岛西岸后又与来自苏禄海的那支海流汇合,再沿吕宋西岸北上。

由于西南季风漂流不断把南部的海水向北输送,造成南部的海面下降, 北部海水堆积以致海面上升。如 8 月,新加坡附近的水位比中国台湾高雄低

  1. 厘米;同样,南海北部东岸的水位也比西岸要高,如中国海南岛东岸及越

南中部沿岸的水位要比吕宋西岸低 10 厘米左右。这些水量单靠爪哇海供给是不够的。因此,在南海东南、加里曼丹岛的西北沿岸,产生一支向南的补偿流。这支补偿流大部分海水来自苏禄海,少部分来自上面所述的逆流。

东北季风漂流于 10 月中开始形成,至翌年 4 月衰退。这一时期的海流路径与夏季正好相反。南海北部因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黑潮的一小部分经巴士、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并折向西南成为漂流;同时,来自台湾海峡的浙闽沿岸流与广东沿岸流也汇入于漂流中,沿南海西部大陆近海流向西南。主流仍靠越南和马来半岛近岸,绝大部分海流经卡里马塔、卡斯帕海峡流入爪哇海, 少部分海水进入马六甲海峡。

南海北部的北纬 19~22°范围内,表层以下还存在一支强劲的狭带状东北流,以终年自西南流向东北为其特征。它的表面虽被季风漂流所掩盖,但其流速却很强,达 2 节左右;主轴宽约 80~85 海里,厚度约 300 米,流量为10×106 立方米/秒,等于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 1/3 左右。由于这股海流具有暖流的特性,故称“南海暖流”。

东北季风漂流的主流在海南岛以南,分出一小股进入北部湾,在那里与沿岸流一起构成一个逆时针的环流,流速 0.2~0.6 节。金瓯半岛以南也有一小部分海水从主流中分出向西进入暹罗湾,因该湾受局部地区的影响很大, 暹罗湾的环流终年为顺时针方向。

南海东部的海流比西部要弱,流速通常在 1 节以内,流向不稳定,经常向北或向西北。那里的海流主要来自苏禄海,苏禄海的海流分两支进入南海。北支经民都洛海峡及其南面的水道流入,流向北和西北,最后汇入主流。南支从巴拉巴克海峡流入,开始向西,然后往北汇入主流;也有一部分海流不转向,继续流向西南汇入南部的主流。

因东北季风风力较大,且漂流方向向西南偏转,所以东北季风漂流的西向强化比西南季风漂流要强。强流区仍出现在越南中部近海,如 12~1 月, 越南近海经常出现 2 节以上的海流,最大 3 节。在强流带以东,有一明显的逆流区。逆流的位置、强度和范围各月不同:12 月,因主流加强,逆流位置偏东;2 月,逆流减弱,范围缩小;4 月,东北季风减弱,黑潮西分支经巴士、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的成分减少,这时南海环流主要靠苏禄海流入的海水来维持,主流分裂成两个逆时针的大涡旋。

由于东北季风漂流把北部的海水输送到南部,造成东北—西南向的海面倾斜。如 12 月,新加坡附近的水位就比中国台湾高雄附近高 22 厘米;中国

海南岛东岸、越南中部沿岸的水位比吕宋西岸高 16 厘米。暹罗湾的流速较弱,一般为 0.2~0.8 节。

构成南海环流的另一组成部分——南海沿岸流,它间断地分布在南海的四周。依所在地区,分别称为广东沿岸流、北部湾沿岸流、中南半岛南岸沿岸流等等,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