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
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因它出现的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通称为台风。为了区分其强度,中国按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划分为 3 个等级:风力在 12 级(大于 32.7 米/秒)以上的称强台风,风力为 8~11 级(17.2~
32.6 米/秒)的叫台风,风力在 6~7 级(10.8~17.1 米/秒)的称热带低压
(弱台风)。另外,为了区分各个台风,又把出现在北太平洋东经 150°以西的台风(包括南海台风),依每年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如 8204 号台
风,指 1982 年出现在东经 150°以西的第 4 号台风。
台风是灾害性的天气,常伴有狂风、暴雨、巨浪和暴潮,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着航海及航空的安全。但台风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可带来大量降水,解除旱象和酷热。
影响中国的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北纬 5°~20°的热带海面上。它的源地有三:菲律宾群岛以东、关岛附近以及南海中部。台风在源地形成后, 一方面作旋转运动,另一方面作位置移动。由于各个台风的源地、强度和内部结构等不同,又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影响,所以台风的移动路径很复杂。平均而言,大致有 3 条典型的路径(图 15):
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经菲律宾或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在中国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北部登陆。中国除两广、海南受其较大影响外,其余省市无大影响。
西北路径——也叫登陆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 穿过台湾海峡或琉球群岛,在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沿海一带登陆。登陆后在中国境内消失,或者再转向东北。走这条路径的台风,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最大。
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再转向东北朝日本移去。这条路径呈抛物线形,也是最常见的路径。因距中国较远,对中国影响较小。
通常,盛夏季节以西北路径为主,春、秋季则以西移和转向路径为主。南海台风是由南海热带低压或从太平洋移入南海的热带低压发展而成,
多在南海中部偏东约北纬 12~20°、东经 112~120°海面上生成。一般从 4 月开始出现,12 月结束。以 8、9 月最集中。其强度较弱(风力往往不到 12 级),水平范围较小(平均半径为 300~500 公里,最小不足 100 公里,故有“豆台风”之称),次数也少。
南海台风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小而强的台风,水平范围很小,但风力很大(最大达 50 公里/小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二是“空心台风”,它的外围比中心风力大,破坏力较小。南海台风约有半数是在中国华南沿海登陆,平均每年 4.6 个。登陆时间大多集中在 7~9 月。南海台风的移动路径大致也有 3 条(图 15):
正抛物线型——台风在南海中部形成后,缓慢西行,然后向北在广东中部、东部或福建南部沿海登陆,走这条路径的多见于 5~6 月。
倒抛物线型——台风生成后向东北或偏北方向移动,到达南海北部后折向西移,在广东中部、西部和海南、广西沿海及越南北部登陆。这条路径多见于 7~8 月。
西移型——台风生成后稳定地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在中国海南及越南北部、中部登陆。其中,西移型一类多见于 6~9 月;西移型二类多见于 10~ 11 月。
台风中心移速大约 25~30 公里/小时。一般说来,台风转向后比转向前移动要快些,转向时移动速度减慢,转向角度越大,减速也越明显。
台风不仅年年有,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有显著的季节性。全年以 7~ 10 月为台风盛行季节,占全年总数的 68%,尤以 8~9 月最多;12 月至翌年
4 月台风最少,只占 4%左右。据 1949~1969 年的统计,21 年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台风共 778 个,平均每年 29 个,最多达 40 个(1967 年), 最少为 20 个(1951 年)。
西北太平洋出现的台风,并非全在我国沿海登陆。据 21 年间的统计,在
中国登陆的台风共有 138 个,平均每年 6.6 个,最多 11 个,最少 3 个。主要集中在 7~9 三个月,约占全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总数的 80%;12 月至翌年 4 月无台风在中国登陆(表 5)。最早登陆日期为 5 月 11 日(1954 年),最晚为 11 月 27 日(1952 年)。